又过了一年多之后,主持了军委、中央全面工作的毛泽东,在1936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严肃地批评了中央苏区在组织问题上的宗派主义错误。他说:“对于干部问题,我只讲一个问题,如罗明路线,究竟是怎样了,到现在还没有明显指出……如罗明路线在江西,更是说得过火,如对邓子恢、张鼎丞、曾山等同志的问题,对萧劲光的问题,还有很多,后来发现七个书记被撤,有些人无形中说什么毛派,也是不对的。”“萧劲光的问题……简直岂有此理!”
十年后,即1945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审查代表资格时,当年坚持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博古,再次痛心地作了检查和自我批评。他坦诚地说:“苏区反对罗明路线,实际是反对毛主席在苏区的正确路线和作风。这个斗争扩大到整个中央苏区和周围的各个苏区,有福建的罗明路线,江西的罗明路线,闽赣的罗明路线,湘赣的罗明路线等等。这时的情形可以说:‘教条有功,钦差弹冠相庆;正确有罪,右倾遍于国中。’”
——在这次审查中,中共中央再次正式为萧劲光这段经历作出了公正的结论。
在周恩来与萧劲光谈话两天后,“上干队”在遵义城内的一个天主教堂里,集体听取了遵义会议精神的正式传达。听到会议结束了王明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取消了洋顾问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由毛泽东等三人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大家的疑虑和不满情绪为之一扫,兴奋地长时间热烈鼓掌,有的欢呼起来,有的高兴地流出热泪。遵义会议精神的传达,使大家对长征胜利充满信心,战斗精神倍增。
此后几天里,萧劲光和莫文骅带领“上干队”和两个连队(一个步兵连、一个工兵连)通过近百里急行军,冒着倾盆大雨攻占怀城,接着,又配合兄弟部队在茅台镇附近的赤水河架设浮桥,担任渡河警戒任务,掩护红军大队人马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之后,“上干队”回到干部团战斗序列。与此同时,“上干队”政委莫文骅调任干部团政治处主任,从第八军团调周桓接替他担任了“上干队”第三任政治委员,成为萧劲光新的“搭档”。
三、红军不是石达开
中央红军于3月中旬第四次渡赤水后,迅速南下渡过乌江,佯攻贵阳,掉头又直逼昆明。从而严重削弱了国民党政府军在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为红军渡江北上创造了条件。4月29日,中革军委适时发出指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挥戈北指,速渡金沙江。
干部团的具体任务,是赶在大部队之前行动,抢占金沙江渡口皎平渡。是时,干部团尚在二百八十余里之外的白水以西地区。接到命令,团长陈赓决定,三营为先遣营,九连为前卫连,立即出发。行动归中央红军先遣司令刘伯承直接指挥;萧劲光、周桓带领的“上干队”与其他各营为后梯队,由陈赓率领随后跟进。
4月底5月初,在北方正是春和景明、不冷不热的好季节,但在云南已经相当热了。在四渡赤水时,干部团给萧劲光配了一匹马,但他始终没有骑过,多日来只是用它给大家驮行李。为了能按时赶到金沙江边,部队每天一百多里的急行军,萧劲光跑前跑后,走得大汗淋漓。
“上干队”赶到金沙江边时,先遣营已巧妙地俘获了敌人两条木船,并干净利索地消灭了国民党军刚刚抵达的一个连,控制了皎平渡渡口。“上干队”凭借着俘获和群众提供的几只船,很顺利地渡过金沙江。当晚,他们露营在江边的沙滩上。连续几天急行军,大家太累了。一觉醒来已过了半夜,干部团接到了新的命令:先遣营留下把守渡口,“上干队”与其他几个营立即出发,赶赴通安镇,去消灭前往增援把守皎平渡渡口保安队的国民党政府军。
通安镇是一个不大的山地集镇。它居高临下,形势险要,距皎平渡只40里。占据这个高地,就可以直接控制住皎平渡渡口。陈赓、萧劲光等干部团的领导都清楚,邻近的金沙江的另外两个渡口——龙街渡、洪门渡的船只均被敌人烧毁,并且那里江面较宽,又有敌机轰炸,无法架桥。皎平渡是全军渡过金沙江的唯一途径。所以,夺取通安镇成为确保全军顺利渡江的关键一仗。天未大亮,上干队等后梯队各部就在陈赓、萧劲光等带领下紧急出发了。
从江边到通安镇,只有一条很陡很窄、盘旋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路。并且中间有一段,内靠绝壁外临深渊,仅容一人通过。途中还不时有敌人袭扰、打冷枪。大家全然不顾。爬山、跳涧,机警地贴着峭壁、死角躲闪跃进,全速直扑通安镇。中午时分,干部团便与刚从西昌、会理方向赶来的国民党军队遭遇了。敌人有一个旅计两个团和一个迫击炮连,由旅长刘元塘亲自指挥。而干部团还不满一个团。双方兵力悬殊,都力图抢占通安镇。刘伯承估计到形势严峻,命令防守渡口的第三营赶到通安镇增援。萧劲光在第一线协同陈赓指挥,战斗紧一阵慢一阵,直打到傍晚。这时宋任穷带领第三营赶到。“上干队”等部见援兵到来,斗志倍增,趁机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本已死伤惨重的敌人,顿时一片荒乱。声言一定占领通安镇、封锁金沙江渡口的刘元堂,来不及收拢部队,就带领少数随从狼狈逃窜。此战,敌人两个团部队大部被消灭,被俘二百余人。
通安镇战斗的胜利有效地巩固了皎平渡渡口,为中央军委纵队和第一、三军团等中央红军大队人马安全渡过金沙江提供了有力保障。中革军委对干部团胜利完成抢渡金沙江的任务非常满意。当天就颁发嘉奖令,嘉奖全团指战员。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敌人的飞机连续几天在头顶盘旋,扔下不少传单。这些传单的中心内容是:红军过得了金沙江,过不了大渡河。红军必蹈太平天国军的覆辙,全军覆灭。有的传单标题即是“毛泽东要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红军果真会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太平天国的故事,“上干队”多数人是知道的。但对石达开个人的故事,特别是对石达开在大渡河最后的结局,并非人人都清楚。一次休息时,萧劲光让一个教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这个人,尤其着重讲了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故事:石达开因与洪秀全政见不合,于1857年6月率众十万从天京(南京)出走。此后数年转战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1863年(同治二年)5月,被清军压迫到大渡河南岸紫打地(安顺场)一线。自5月中旬至6月初,发动多次渡河战斗,终因敌人封锁、水流湍急,未能成功。最后在清军与当地彝民头领联合打击下,全军覆没。石达开也被残酷凌迟致死。讲了故事后,萧劲光组织大家分析石达开失败的原因,比较红军与旧军队的不同,一边行军一边展开讨论。大家认为,红军不是石达开,石达开的悲剧绝不可能在红军身上重演!
事实很快证明,学员们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5月25日——72年前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渡河失败的日子,中央红军先遣部队红一团的17名勇士以惊人的胆魄强渡大渡河成功,为大部队渡河夺得了第一个渡河点。接着,先头红四团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和智慧,击破敌川康边防军的阻击,占领了泸定桥。几天后,中央红军大部队通过安顺场渡口和泸定铁桥胜利地越过了大渡河。蜿蜒百里,处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大渡河被征服了!蒋介石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痴言梦语成为了笑谈。
“上干队”是在安顺场渡河的。由于被安排在干部团的最末尾,萧劲光、周桓注意总结了前边渡河的经验,虽几次出现险情,在大家的努力下最后都化险为夷。触景生情,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的教员李一氓,渡河后当场赋诗一首,题目为《大渡河怀古》。诗句在忆及当年石达开“岂有渡来重渡去,翼王遗恨入西川”,“检点太平天国事,惊涛幽咽太伤心”后,充满豪情而又兴奋地写道:“十七人飞十七桨,一船烽火浪滔滔。输它大渡称天堑,又见红军过铁桥!”
5月30日,中共中央在泸定城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部队继续北进,第一步,翻越千里雪山。随后专门召开会议,对翻越雪山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求。
此次行军,干部团被安排在中央军委纵队的前头。考虑到“上干队”部分人年高体弱,出发前,萧劲光与周桓一起研究了应对突然情况的方案,进行了全体动员。强调提出“强帮弱、大帮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行的抬着走”,务必做到“不掉一个人,不失一匹马”。
6月上旬,干部团随中央军委纵队抵达夹金山麓的打鼓村。许多天来,官兵们就靠野菜过日子。这天也不例外。炊事班把大家找来的野菜加几把青稞麦子一煮,就开“饭”了。饭罢,便向百里外的沙窝村进发。
出村不远,就看见路边竖立着一块木牌子,上书:“上午九时后,不准前进!”大家知道,这可能是前面部队或什么人写的,意在提醒:前面有大雪山,中间没有人烟,出发太迟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会造成危险。但红军官兵们走得多了,对雪山也司空见惯了。虽然这时时间早已过了9时,仍加快脚步,向前面的雪山走去。
一阵急行军,距山顶还有不到20里时,人们呼吸开始短促起来,脚步也不知不觉慢下来。但大家毫不泄气,互相鼓励着,年轻人自觉搀扶着年龄大的同志,一步步爬上了山顶。
放眼望去,远远近近的峰峦都被冰雪覆盖着,在阳光照射下反射着万道银光,迷人极了!漂亮极了!大家忘记了疲劳,兴致勃勃地欣赏起雪景来。萧劲光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么洁净的白雪放上白糖,一定好吃!一边想着,便随口说:“哎,我们吃冰淇淋吧!”
走了几十里路,大家正渴着呢!萧劲光的话一出口,在场的干部团的领导、“上干队”的教员,大家齐声叫好。陈赓、宋任穷、莫文骅、郭化若、成仿吾、毕士梯、周士第、李一氓等十几个人,纷纷解下漱口杯,各自从雪堆下层挖出一缸子吃起来。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句:“伙计们,谁有糖精拿出来‘共产’吧!”细心的郭化若、周士第真的掏出了装着糖精的小瓶子。大家笑闹着,争抢着把糖精倒进雪里,大口吃起来。
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还赞美:“这冰淇淋,比上海南京路冠生园的还美!”“看我的,是安乐园的哪!”也有人反对,说:“你们不要看它外表洁白,上它的当。若把它煮开,是又黑又脏的污水呀!”
议论归议论,吃还是照吃。因为大家接受了一种观点:先吃了再说。至于是它美还是冠生园的美,只能等我们解放了上海再作结论了!
这是万里长征途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是艰难困苦、生死考验中的欢笑。这种事不是谁都能遇到的,更不是谁都能笑得出来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上干队”的老战士们都没有忘了这件事。周士第把它写进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记》。著名作家成仿吾则把它绘声绘色地写入了《长征回忆录》。萧劲光晚年,也把它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中。
6月18日,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之后不久,军委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合编,组成了新的红军大学。“上干队”的人员,除少数教员留在红军大学任教外,大多数被调出,分配到了各战斗部队中。同时,干部团遵照中革军委政治部的指示,召开党总支大会,正式宣布为萧劲光的冤案平反,取消一切处分,恢复党籍、军籍。
7月下旬,中革军委下达命令,任命萧劲光为红军第三军团参谋长。
四、在红三军团参谋长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