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萧劲光传
30311300000028

第28章 为了建立“犹如汉高祖之汉中”(1)

一、“万万火急”,转赴东北

1945年8月15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这天一早,多少年来野心勃勃、横行无忌,妄图称霸世界,建什么“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政府,终于无奈得低下了骄横的头颅——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付出3500万人伤亡和难以数计的财产损失的巨大牺牲换来的。

“日本投降了!”胜利的消息传开,延安城内外一片欢腾。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是预料中的。早在两个多月前的5月31日,毛泽东向中共七大作结论时就说“日本也许在明年就倒下去”,并准备日本军队可能把兵力统统撤到华北,还准备可能要集中20到30个旅去打大城市。没想到的是,苏联对日宣战,提前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接连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使中国抗战胜利的到来大大提前了。

蒋介石就是蒋介石,八年的“合作抗战”丝毫没有减弱其剿除共产党的信念。8月11日,收到日本政府“乞降照会”的当天,他就一连下了三道内容完全不同的命令:一是八路军、新四军等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勿擅自行动”;二是国民党军各部“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三是日伪军部队要“切实负责,维持治安”。三道命令一个目的,就是捆住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军民的手脚,由国民党军队全权受降,蒋介石独揽胜利果实。共产党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15日,中共中央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队总司令的名义向美、英、苏三国发出“说贴”,指出蒋介石的命令“违背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坚决拒绝,声明中国解放区和沦陷区一切抗日的人民武装力量,均“有权根据波茨坦宣言条款及同盟国规定之受降办法,接受被我军所包围之日伪军队的投降,收缴其武器资料,并负责实施同盟国在受降后之一切规定”。同时发布命令,对解放区抗日武装接受日军投降问题作了具体部署。并作出决定,“七大”结束后尚未离开延安的各根据地的中央委员和领导人,迅速返回各个战场。鉴于主持着山东军区工作的罗荣桓身体有病拟回延安治疗,中央决定派林彪前往掌兵,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同时调萧劲光去山东,任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为统一思想,应对时局的变化,8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由各根据地将领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萧劲光出席会议。这是他在延安参加的最后一次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讲话,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说明党在新的环境下所采取的方针和对策。讲话最后的结论是:首先立足于争取和平,避免内战;但要清楚,蒋介石要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要准备走长期的、迂回曲折的道路,准备对付最大的困难。会后,萧劲光把笔记本上记录的毛泽东讲话最后结论的话,认真地抄在了日记本上,并在下面重重地划了一条线。

8月25日上午,延安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萧劲光与林彪、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等,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薄一波、张际春、陈赓,新四军的陈毅等,共二十多人一起乘坐美军观察组飞机离开延安。当天中午,飞机在太行山腹地黎城县长凝村外的临时机场降落。

走下飞机,一二九师政治委员邓小平说,我们到家了,请大家到家里作客,休息休息!萧劲光和大家都清楚,阎锡山正在组织兵力向根据地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等要马上投入紧张的工作,部署迎击阎锡山的进攻,加之每个人也都重任在肩,所以只在八路军总部吃了一餐饭,稍事停留,便匆匆上路了。

8月底,正是华北酷暑季节。从太行山出发,没有火车,没有汽车,好在天上有了一层薄薄的花云。萧劲光与林彪等背着简单的行李,按既定路线向山东方向走去。

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已到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蒋介石谈判。为了压服谈判桌前的毛泽东、周恩来,让共产党交出军队、取消边区,蒋介石不断指挥部队向各地解放区发起进攻。毛泽东识破了敌人的伎俩,早有准备。各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官兵寸土必争,对国民党军的进攻给予有力打击。就在国共举行谈判的同时,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的刘少奇,已凭借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和地理上的优势,从河北、山东等地调大批部队进军东北;时刻都在思虑着独霸中国的蒋介石,当然也没有忘了东北。遗憾的是他的400万大军都窝在中国的大西南。他需要时间调整(所以才邀请毛泽东谈判),借助“盟友”的飞机、军舰把部队运进内地,运往东北……

非常时期,中华大地时局瞬变,军机瞬变。林彪、萧劲光一行都是国共两方新一轮博弈中的重要棋子。中共中央运筹帷幄的决策者们,自然不会忘了他们。他们随身带着的电台派上了大用场,一路不时收到中共中央的电报。林彪、萧劲光等人的任职,一行数人的抵达方向,行进途中就改变了两次。

他们离开延安的第二天,即8月26日,中共中央已正式向山东分局发出通知,决定罗荣桓为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及山东军区政治委员,林彪为山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林、萧均为分局委员。甚至具体说明,“如罗荣桓因病修养,林彪代理罗之职务”。这是出发前就定了的。电报已然发出,自当无可变更。然而刚刚过了十天——9月19日,整个部署全变了。

9月22日,萧劲光一行进入河南境内。当晚,他们在晋冀鲁豫军区某部看到了中共中央于19日发出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电报指示。电文说,国共谈判,暂时难有结果。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发展东北并争取控制东北。因此,“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先调3万兵力到冀东,再调3万兵力进入东北”。并决定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扩大冀热辽军区,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罗荣桓到东北工作。电报同时还向新四军、晋冀鲁豫军区等部下达了任务。

或许是因为出发前他们听取了毛泽东的长篇讲话,对中央的战略意图是理解的,看完电报,没有人觉得特别意外。萧劲光问林彪:我们下一步怎么办?林彪稍稍停顿了一下,吐出两个字:“发报!”接下来,林彪当即口授了一份电报,报军委并请转罗(荣桓)黎(玉):为掌握冀热辽战略枢纽,粉碎国民党与我们争夺华北、东北的进攻,以保东北的顺利争取,我们坚决执行军委这一意图和任务。因此,建议我及萧劲光等,为争取时间起见,拟不去山东。拟由此间经冀中、直到冀东,展开工作。并建议关于山东出征部队的转移、留守部队的组织、干部的配备问题,请罗黎萧(华)迅速决定办理。关于津浦战役的组织与指挥,应由新四军主力兵团负责,最好由陈军长、宋时轮等亲自指挥。

电报发出的第二天,即23日,中共中央便回电,同意了林彪的提议,“决定新四军主力及陈毅、饶漱石均到山东工作,接替罗荣桓的职务,以便罗能迅速去东北。林彪、萧劲光不去山东,直接去冀东履行新任务”。

随后几天里,林彪、萧劲光他们继续东进,并一直与中央保持电报联系,定期报告行止,根据路上的所见所闻对部队调动提出意见、建议。28日中午,他们到达河南濮阳。在距濮阳市区不远的一个农家院里,他们收到了中央一份“万万火急”的电报。林彪接过电报一眼未扫,随手递给萧劲光:“念!”

电文不短。讲了当前形势,兵力部署调整,其中直接与他们有关的是:为执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方针,尽快进占东北,建成东北根据地,林彪、萧劲光等一行去冀东(原定去山东)的同志,不再去冀东,立即转道直赴东北。

前进方向又变了!而且是“立即”、“万万火急”!萧劲光读完电报,回头望着林彪。江华、邓华、李天佑等,也意识到这是党中央的一个重要决定,一起等着林彪决策。似乎这一变化在预料中,林彪不动声色地说:拿地图,看看怎么走。

接下来,大家查地图,定路线。一个月来,只两天有马骑,主要靠两条腿日夜兼程,大家都累了。濮阳是开辟较早的抗日根据地。原本计划在这里住下来,休整一下。为了赶时间,当地党组织弄来几匹马。大家草草吃了一顿饱饭,便跨上马,掉头向北驰去。

到底是马快。只两天多的时间,萧劲光一行便抵达河北南宫。在这里,他们条件又有了改善,南宫党组织准备了一辆汽车。车虽然破旧,路还是可以跑的,当天他们就到达固安。在固安,天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遂又改为步行。雨不大,淅淅沥沥,因没有雨具,很快大家都湿透了。是时已经入秋,毫无遮挡地走在风雨里,着实有些寒意。肩上的重担、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忘却了一切,你追我赶地在乡间小路上跋涉着。为了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几个活跃分子还不时讲段笑话,开个玩笑。邓华说:下雨是好事啊!我们两条腿不怕下雨,洗个冷水澡就是了。蒋介石的飞机可不行,它起飞不了、也降落不下。这样连下上几天,他可就上大火了!

连绵的秋雨,或许确给蒋介石运兵带来一点困难,但总体上无大碍。堂堂国民政府不仅有飞机,更有汽车、火车、战舰,有美国人鼎力支持。只是部队大都偏驻在大西南,距东北太远了点。若干年后,萧劲光说,那时中央指示很清楚,大家也都明白,我们要进占东北,国民党也要抢占东北。我们早一天进入东北就是胜利,就有主动权。

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10月中旬,萧劲光与林彪一行十余人终于抵达进入东北的大门——山海关。此前,中共中央东北局已派人在这里迎接。萧劲光他们当天就登上火车,前往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沈阳。

二、上奏“出师表”

沈阳是东北第一大城市。一个月前,彭真、陈云等已搭乘苏联红军代表贝鲁罗索夫前往延安的飞机先期抵达这里。这是中共中央为进占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东北堪称是一片沃土。广袤的松辽平原黑土泛油,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地。绵绵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地上覆盖着举国少有的原始森林,地下蕴藏着品种繁多、储量丰厚的矿产资源。正是基于此,散布其间的重镇鞍山、抚顺、小丰满,一直被誉为中国的钢都、煤都、电都。是时,面积不足全国十分之一的东北地区,重工业几乎占了全国的90%。更难得的是,这里内山外海,壤接苏联、蒙古、朝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方便。垂涎日久的日本帝国主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把东北牢牢控制在手里。1945年夏天,随着苏联红军入境参战、日军无条件投降,东北大地很自然的凝聚了世人的目光,成了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

在日本投降的几个月前,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一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据条约规定,日本投降后,东北的大中城市、交通要道,均由入境作战的苏军代管。苏军撤出后,移交国民党政府。遗憾的是,由于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一退再退,在广大的东北地区无其一兵一卒。妄图独霸中国的蒋介石懂得东北的战略意义。在频频发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同时,即暗暗为抢占东北调兵谴将。8月31日,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公布“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将东北三省划为九省二市,在长春设立“军委会委员长东北行营”。并突击任命三星上将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令其到长春树旗升帐,代表国民党政府“全盘接收东北”。熊式辉动作干练,行动快捷。10月初便抵达长春,随行的还有所谓的“九省二市”的党政大员。旗是竖起来了,帐也升了,然而,人呢?兵呢?那就不是一纸命令可以奏效的了!正可谓“远水救不了近火”。

远见卓识的共产党人当然更不会忽视东北。何况长期以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即在东北各地坚持抗战,在这里创建了广大的根据地,有着相当的群众基础。同时,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华北与东北接合部的热河、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处,创建有冀热辽根据地。共产党人完全有理由、有条件会同苏联红军接受日军的投降。所以,9月中旬,中共中央派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带领着程子华、伍修权、林枫等一批精干得力的党政领导抵达沈阳。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山东军区罗荣桓部、新四军黄克诚的三师等部队,也先后奉命进军东北地区。林彪、萧劲光他们到达前,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已在沈阳成立。10月底,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不久,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电文下达:任命林彪为司令员,彭真、罗荣桓为政治委员,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任副司令员,萧劲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参谋长是萧劲光的老战友伍修权。

东北政治形势的发展,苏联红军对共产党部队亦拒亦纵的模糊态度,使蒋介石十分恼火。紧急关头,他只得卑躬屈膝向美国人求援,借助美军的力量,车、船、飞机一齐出动,海、陆、空并行,四下调集兵力,蜂拥直扑东北。10月末,新命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率部从秦皇岛登陆。蒋介石决心已下,要让最得力的爱将杜聿明统兵决战,把共产党的部队彻底赶出东北。

形势复杂,时间紧迫。林彪、萧劲光等一到沈阳,彭真就立即召开会议,传达中央最新指示,介绍沈阳乃至全东北的军事态势。军政两方迅即按照分工展开工作。

这时,中央的方针是“争取和平,准备内战,首先是争取和平”。但进入东北后,萧劲光从国民党军咄咄逼人的架式,已经预感到大规模的、艰苦的军事斗争很快就要到来。作为参谋长,对部队、对战场全然不了解,这是万万不行的!稍事休整,萧劲光就把全盘工作交付伍修权负责,带着两个熟悉当地情况的参谋出发了。在长征路上,萧劲光和伍修权就是红三军团参谋长、副参谋长的搭档。他了解伍修权,相信他。

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萧劲光在锦州、沈阳、四平、长春一线,南满各地,对军情、社情、地形等一应战争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

11月底的安东(今丹东),已雪花飘飘。但不久前从山东经海路到这里的胶东五师、六师,一万多人均没有棉衣等越冬被装。武器装备也差一大半(行前留在当地了)。萧劲光连续召开了由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几个座谈会,大家普遍感到焦急,甚至有埋怨情绪。战士们说,来前听说这里接收了日本鬼子的仓库,新枪新衣服有的是,现在怎么连旧枪旧衣服也没有?干部们关心的是,来这里到底是干什么?在哪里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