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萧劲光传
30311300000004

第4章 在大革命洪流中(1)

一、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1924年夏,萧劲光经过万里辗转到达上海,回到了离别三年的祖国。在这里,他通过联络员与上海党中央接上关系后,党组织随即分配他回湖南工作。于是,萧劲光立即登上江轮,逆流而上,赶赴故乡长沙。

虽然离家只三年多的时间,萧劲光一踏上长沙的土地就感到与过去有明显的不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城乡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特别是以安源为中心的工人运动,开展得十分红火。衣衫褴褛的各界群众生活上没有大的改善,但眉宇间多了自信和坚毅,精神面貌远非昔日相比。这使萧劲光感到说不出的高兴。为尽快投入工作,与湖南省委接上关系后,他立即回赵洲港探望母亲。

萧劲光是中午到家的。没有想到,迎接他的不是日夜思念的母亲,而是已显得异常苍老的大嫂。大嫂告诉他,两个月前母亲已去世了。去世前,老人家很安详,只是一直念叨你,说不知你啥时回来……听着大嫂木讷的述说,萧劲光已泪流满面。哥哥姐姐、闻讯跑来的近邻一阵劝慰后,问起萧劲光在俄国学习的情况。萧劲光热情地作了介绍:俄国现已与多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联合在一起,叫苏联。那里的地主老财都打倒了,工人有工作,农民有地种,工农群众当权作主。虽然大家还不富裕,但人人都有饭吃……讲得大家啧啧连声,显出满脸的艳羡和神往。这使萧劲光更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家吃了一餐午饭,下午他便匆匆离家,按照省委的安排前往江西安源报到。分配的工作单位,是路矿工人俱乐部。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是江西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工人的工会组织。1922年1月,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安源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支部,创办了工人夜校。同年5月1日,成立了工人俱乐部,作为工会的机构和组织形式。安源工会最早的领导人(称主任)是李立三,这时是提前从苏联回国的刘少奇。俱乐部成立时仅300来人,逐步发展到700多人。同年9月,俱乐部发动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1923年“二七”惨案后,全国多数地区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安源俱乐部由于基础扎实,没受太大影响,仍然在刘少奇的领导下活动得有声有色,有“小莫斯科”之称,俨然成了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刘少奇对萧劲光是了解的。他知道萧劲光懂乐器,会拉二胡、吹箫,爱好文体活动,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学会了跳交谊舞、水兵舞。于是安排萧劲光担任俱乐部的游艺股长,主管宣传工作。尽管这一工作不太符合酷爱军事的萧劲光的意愿,但他仍然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干得有声有色。

前后算起来,萧劲光在安源待了一年多的时间。按照巴黎公社的组织原则,在这里工作的同志每月工资不超过工人的平均水平,通常就是五块钱,交了饭费,所剩无几。但这是他走上职业革命家的第一步,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晚年的回忆录中,在记述了这段经历后,他深情地写道:

在安源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与工人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使我深深体验到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和团结斗争的力量。在斗争中,工人阶级团结一致的组织性和坚定不移的革命性,无时不在教育着我们这些初次参加革命实践的青年人……在政治上逐步成熟了。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全国数百城市罢工、罢课、罢市,举行游行示威。安源工人俱乐部也领导所属一万三千多名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游行等声援活动。工人俱乐部还发出倡议,动员路矿工人及各界群众捐钱、捐物,支援上海的罢工工人。6月底,萧劲光携带数万元捐款和慰问信前往上海,代表安源党组织和工会慰问上海罢工工人。在上海,他见到了领导罢工的李立三、刘少奇(年初已离开安源),并对罢工运动作了考察。从上海返回长沙不久,萧劲光就接到了中共湖南省委的通知,调他到广东工作。

是年秋,萧劲光交待了安源工会的工作,再返上海,在上海码头登上了南下广州的客轮。

二、投笔从戎,22岁的国民革命军中将

1925年的广州,是广东国民政府所在地,全国革命的中心。萧劲光一下船就感到热浪扑面:新到的船、待发的船,人流如潮。客运码头上,“打倒卖国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庆祝国民革命军东征的伟大胜利”之类的大标语,举目可见。他兴冲冲地跨下跳板,没走几步,就被一个身材魁梧、举止洒脱的青年军人迎面截住。

“你是萧劲光!”来人抓住萧劲光的行李,肯定地说。

萧劲光愣了:“你是——”那人一把把行李提过来,干脆地说:“没错吧?我是来接你的,走吧!”

满脸含笑,一口乡音。几句交谈后,萧劲光知道此人名陈赓,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秘书,是专门到码头来接他的。从交谈中,他还知道,陈赓也在长沙长郡中学上过学,是不同班的校友,更觉得分外亲切。

望着满街的大标语,萧劲光很振奋,遂问道:“这次调我来,是不是来与你一起搞军事的?”他知道国民革命军正在东征,军队扩编,急于问清楚自己的工作。

“差不多。过两天周主任会找你谈,先住下再说。”

在陈赓的带领下,萧劲光到东山中共广东区委机关驻地,向区委书记陈延年报了到。

陈延年是中共总书记陈独秀的长子。他不仅善于独立思考,有见解,而且办事果断,立说立行。萧劲光与他是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同学,向来无话不谈。三句问候过后,萧劲光开门见山地说:“接到通知,我就估计是要我来搞军事的。看外面的架式,错不了。告诉我,到哪里去?”

“到哪里去?吃饭去!”陈延年笑道,“这么急呀!你现在的任务是吃饭、休息。工作有你干的,只怕到时候你想休息都休息不成!”接着,他告诉萧劲光,你的工作由周恩来主任定。周恩来在党内负责军事工作,现在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同时还兼着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陈赓就是代表他去接你的。最后,陈延年又强调:“知道你是军事迷,愿意干军事。恩来同志回来会找你谈的。你有什么想法,我可以提前先转告他。”

此后一段时间,萧劲光一边等随军出征的周恩来,一边配合陈延年做些党务工作。在这期间,通过陈延年、陈赓等人的介绍,萧劲光了解到,国共合作以后,为了进行北伐,国民政府整编了军队,共有六个军。遵照孙中山先生“以俄为师”的精神,国民政府接受苏联顾问的意见,在军队中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因而迫切需要一批共产党员去国民革命军中工作。为此,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工作。这些情况使萧劲光基本上估计到了党组织调自己南下的意图。他急切盼望见到心仪已久的周恩来。

时过不久,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大获全胜。周恩来抽暇回到广州。第二次东征胜利后,东江地区建立新政权的问题已提上日程。周恩来又兼任了东江行政委员,工作头绪多,十分繁忙。回广州的当天晚上,他就在寓所接见了萧劲光。陪同接见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党代表(由于各军党代表均由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兼任,任上的都是“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李富春。

周恩来首先礼节性地询问了萧劲光个人的情况。

“听说你在苏联学过军事,喜欢搞军事工作。”

此前萧劲光虽没与周恩来见过面,但一点不感到陌生。只是由于心存已久的钦佩和崇敬,使他仍有点拘谨:“我喜欢军事工作。在苏联学过一年军事,后来陈独秀同志不同意,又回东方大学了。”

周恩来笑了。接着,简约地介绍了广东当前的革命形势,交待了任务。他说,孙中山先生强调军队要党化,党要掌握军队。现在学习苏联的做法,新改编的国民革命军实行党代表制度。需要一批懂军事的共产党员到军队做政治工作。不久前我们有部分同志已经到部队任职了。现也准备派你去,你看怎么样?

这是萧劲光所期望的。周恩来话刚讲完,他便痛快地回答:“我服从组织安排。”

这时,一直在旁边默默听着他们谈话的李富春,听说萧劲光曾留学莫斯科东方大学,还在苏联的初级红军学校学过军事,又是湖南人,如获至宝。看了看周恩来,转脸正对着萧劲光,插话说:“到我们二军来吧。我们还缺一个师党代表。二军是湘军的底子,劲光同志是湖南人,做这工作再合适不过了。”

“师党代表?”萧劲光心里一震。他知道此前周恩来也只是第一军第一师的党代表,遂坦诚地说:“我只学了一年军事,未做过实际工作,怕难以胜任……”

“这没关系,可以学着做。党代表制度从来没有过,大家都是学着做。”周恩来说着,扭头看了看李富春:“是否到二军,要等任命。原先我不了解,你们不仅是同乡,还是同学。具体情况,富春你多和劲光同志谈谈,我不多讲了。”

此后几天里,李富春按照周恩来的要求,陆续向萧劲光介绍了国民革命军,特别是第二军的情况。

第二军,原是谭延恺的湘军。1923年谭(延恺)赵(恒惕)战争时从湘军中分化出来,南下广东依附孙中山。不久前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谭延恺任军长,鲁涤平任副军长,下辖四个师,即第四、第五、第六师和教导师,共一万余人。军、师部配有苏联顾问。军、师直到营连各级,都设党代表(尚未配齐)。考虑到旧军阀部队有浓厚的地方观念,党组织派往二军的党代表基本上都是湖南人: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四师党代表李六如、五师党代表方维夏。由于一直没找到合适人选,六师党代表暂空缺。

萧劲光清楚,方维夏、李六如这时都已40岁左右,是湖南久负盛名的学人、教育家、革命前辈,而自己只是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想到要与他们并肩为伍,心里难免有点打鼓。通过几天的交往,李富春已经很喜欢、欣赏知识面宽、有见解的萧劲光。非常希望由萧劲光担任六师的党代表。他似乎看出了萧劲光的想法,遂鼓励说:“现在国民革命军中实行孙中山、廖仲恺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苏联特别崇拜和尊敬。你有留苏这一身份,工作起来有不少方便条件。一起来吧,我们会做出成绩的!”

年底,为了工作方便,萧劲光按照中共中央有关规定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接着,22岁的萧劲光接到了平生第一张正式任命书。任命书是广州国民政府颁发的:任命萧劲光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中将军衔。

是时,第二军第六师驻在韶关。

萧劲光在广州没动身,师部机关已一片哗然。从师长戴岳到各位团长、营长,众官佐共同的问题是:“萧劲光,什么人?没听说过。”“据说就20来岁,是个娃娃。”“什么来头?”

不能怪他们议论,更不能怪他们探询出身、来头。本来么,六师的官佐都是有来头的:师长戴岳,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16年曾在天津参加过秘密倒袁活动,是军长谭延恺的心腹、得力臂膀;副师长朱耀华、十六团团长黄友鹄、十七团团长廖新甲、十八团团长刘风、教导团团长陈嘉佑等,也都已三十开外,在军旅中经营有年,与戴岳甚至军里的头头们,都或多或少的有点故旧亲情。突然而至的党代表居然是个二十多岁的人,能不议论、猜测?

萧劲光上任第一天,戴岳循例安排得井然有序:提前派车接萧劲光到师部,师部大门前威风凛凛地站立着两排荷枪实弹的卫兵。萧劲光一走下车,随着一声口令,卫兵行注目礼,一名副官跑步向前报告。尔后谦和地说:“党代表请,师长已恭候多时了。”萧劲光干练地答礼,大步随副官跨进大门。

不大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团以上官佐、机关主要部门的首脑都到了。戴岳从副师长朱耀华开始,一一向萧劲光作介绍。苏联顾问米柳史切维奇(大家都简称他“米柳史”)匆匆赶来,戴岳当即介绍他们相见。

“米柳史切维奇同志,你好!今后我们在一起工作,请您多关照。”萧劲光握着米柳史的手,用俄语说。

米柳史惊喜地晃着萧劲光的手:“萧党代表懂俄语,好极了!以后工作方便、方便!”

全场官佐望着他们又说又笑,没有人知道他们讲些什么。但萧劲光流利的俄语、标准的军姿、不卑不亢的举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戴岳不愧是科班出身的老军人,欢迎词简洁又不失全面:“萧党代表曾留学苏俄,专攻军事,见多识广,年轻有为。能到我们六师来,是我们大家的荣幸。大家要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疏疏落落的掌声中,他扭头看了一眼萧劲光,接着讲下去:“我们这些人,行伍出身,长期靠枪把子吃饭,不懂政治。但我们竭诚拥护总理的主张,拥护国共合作,拥护国民革命。政治工作,就仰仗萧党代表了。大家都要全力配合萧党代表工作。下面,请萧党代表讲话。”短短的欢迎词中,有客套,也不无含着摆资格的成分。

萧劲光作了简短的答词:“能到六师来和大家共事,我很高兴。我早就知道,二军、我们六师,是国民革命军的主力。戴师长和各位军事经验丰富,部队有着优良的、光荣的传统。本人虽学过军事,但缺少实践,没有经验,诚望在座各位配合协助。大家精诚团结,又有米柳史顾问的指导,我们一定会合作愉快,一定会在实现总理的遗训,完成国民革命的历史任务中,取得新的胜利,建立新的功勋。”

答词干净、利索、不枝不蔓,透着真诚又朗朗得体。话音落地,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戴岳从萧劲光沉着从容的讲话中,从他高大的身躯、楞角分明的脸上,看到了自信和胆魄。“此人年纪虽轻,不可小视!”

从来带兵不是易事,萧劲光带兵尤其难。一则部队原本官兵、上下成建制,而自己是后来的;二则同级、甚至下级军官,都比自己资力深、年龄大。更重要的是,有许多明确的限制:共产党员不当军事指挥官,在部队不设党支部、不准发展党员、不过组织生活。这样以来,党代表活动的舞台、空间极其有限。好在萧劲光在苏联学了一年军事,也到苏联红军中见习过,在对部队作了初步了解后,遂放开胆子展开工作。晚年回顾这段生活,萧劲光说,整个工作概括起来是三句话:把名正言顺的工作做好,把务虚的工作做实,把可唱的戏唱够。

党代表制度在国民革命军中刚开始实行。萧劲光到任时,六师中团以下各级党代表大部分还没配。所以萧劲光到职抓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政治部,配齐从团到连各级的党代表。以此为契机,在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的支持、配合下,萧劲光把一批进步青年和没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调入部队,使六师从上到下有了一支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队伍。年轻的共产党员、燕京大学学生刘隽,就是这时调入六师政治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