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工艺设计只进行了一半,土建工程刚刚开始,许多关键性的设备待从苏联进口……事到如今,怎么办?就此下马还是接着干?建委一时难下决断。萧劲光把周希汉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从工程进展到下一步的困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萧劲光说:“事已至此,下一步怎么办,你们拿出意见。当下首先要准备一下,向主管国防工程的罗秘书长作一次汇报。我的意见,争取自己干。行不行?你们委员会的同志研究,拿个意见,最后由罗瑞卿同志定夺。”
几天后,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接见了建委全体成员。听了周希汉的汇报后,他说:我们自己搞,有没有把握?有把握,接着干,没有把握,就缓缓。
多少天来,建委领导都被赫鲁晓夫无视国际惯例的恶劣行径激怒了。听了罗瑞卿的问话,都争着发言。大家说,有利条件有三条:一是中央领导重视,周总理亲自抓,我们怕什么?二是国家有关部门都积极支持,苏方如不按协定提供设备器材,我们可以立即组织研制。三是我们搞过小长波电台,又去苏联进行过学习考察,有一些经验。有这三条,我们一定能成功建设出高质量的大功率超长波电台。
就这样,罗瑞卿当场拍板:好,那就继续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干下去!
工程建设,设计是根本。苏联专家撤退时,通讯工艺设计只进行了一半,资料也全部带走。为了解决设计问题,建委组织成立了由高级工程师周建畏、技师毛耀伯等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从清华大学、华中工程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总参通信学校、海军工程学院等,全国各地广招贤能,参加研究设计工作。经过一年的苦心钻研,绘制出八本总图,整理了所有分图,突破了工程设计关键环节,为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八三”协定,整套设备由苏联提供。中苏关系破裂后,没到的设备,停止了供货;已到的器材机件,非旧即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建委于是组织人通过香港等渠道向发达国家购买。有些重要设备也无法买到。萧劲光将这些情况如实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当即指示:请邮电部、广播事业局、第三机械工业部等单位协助海军攻关,组织国内生产力量研制超长波台建设所需器材。
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将任务下达后,不管是哪个省、市的工厂,还是国务院部属工厂,凡接到任务的,都立即行动,集中技术骨干夜以继日地研制,提前把设备送到施工现场。有几种设备,技术知识含量很高,研制非常困难,需要量又很少,对工厂来说,明显是“亏本买卖”。相关工厂接到任务,都毫不犹豫地停下原定产品生产,抽出最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研制设计,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超长波台建设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全国一盘棋”。
施工高潮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生活紧张,物资奇缺。承担着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和海军官兵们,吃不饱饭,每餐只能定量供应两个玉米窝头或黑面馒头,一碗青菜汤。由于营养不良,不少人身体浮肿。数九隆冬,风雪交加,工棚内气温在零下七八度。高原的夏日,简陋的工棚里像蒸笼,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热得睡不着觉。但大家没有一人叫苦,更没有人影响工作。按照苏方计划,安装一座铁塔需一两个月,而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不到十天就完成了。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拼搏,1965年9月顺利竣工,完成整机调试。
1965年国庆节后,超长波台全体建设者和海军官兵们,怀着节日的喜悦迎来了一个企盼已久的日子:超长波台进行对潜艇发送信号试验。
这天,经过集中训练的海军官兵便在专家们的陪同下,早早来到各自的岗位。一把把钥匙依序打开发信机的“锁”,在大家屏息静气的注视下,若满天星斗的仪表迅即敏捷地运转起来……
数千里之外,海军潜艇已抵达预定海域。下潜、上浮、破浪前进……参试的海司通信部技师陈万余与艇员们一起热切等待一个难忘时刻的到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联络时间到了!“超长波台在呼叫!超长波台在呼叫!”通信兵一边激动地喊着,一边摘下耳机递给陈万余……
对潜通信试验,电键声声,清脆有力,一次成功!狭小的舱室里充满了掌声、欢笑声。
内陆高原上,超长波台机房里,在场的专家、技术人员,个个热泪盈眶。
这次对潜通信试验,前后历时二十天。对潜艇在不同距离、不同水深、不同流速流向情况下接收信号,都作了试验。检测结果证明,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靠自力更生,靠艰苦奋斗,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功率超长波电台胜利竣工了!
这些天来,身在北京海军机关的萧劲光,一直密切关注着在千里之外进行的超长波台对潜艇发送信号试验。按照萧劲光的习惯和他对这项工程的关注程度,他应该在长波台现场。但是不行,自李作鹏握着林彪的尚方宝剑到海军后,萧劲光已很难左右形势了。是时,海军党委正在按照李作鹏的“建议”召开第三届第二次会议,批评(批判)萧劲光抵触突出政治和单纯军事观点。萧劲光感到难以述说的疑惑和苦恼。但他仍然一刻也没有忘记正在进行的长波台发送信号试验。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他立即赶到指挥所,电话接通了在试验现场的徐明德,兴奋又激动地大声说:试验成功的消息,党委会的同志们都知道了,非常高兴!告诉同志们,你们辛苦了!我谢谢大家,代表海军党委、部队官兵谢谢大家!
经中央军委批准,11月28日,新中国第一座大功率超长波电台,投入使用,担负训练战备任务。从此,新中国海军潜艇真正姓“潜”,各型战舰可以不受通讯距离潮汐的束缚,破浪远航,从浅蓝走向深蓝!
五、核潜艇在逆风中破浪下水
核潜艇,作为海军的新式装备出现在世界军事舞台上,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是美国,接着是苏联。
矢志建设强大海军、打造中华民族海上长城的萧劲光,一开始就把眼光放在苏联和西方发达国家海军的身上,密切关注着他们装备技术的发展。为了熟悉国外海军技术的发展形势,他经常阅读国防科委出的《科技动态》、新华通讯社编的《参考消息》,及从各种途径得到的载有美、苏、英、法、德等海军强国科学技术、装备发展动态的其他刊物。当从中看到美国将“舡鱼”号、“海狼”号等多艘攻击型核潜艇投入军中的报道后,萧劲光敏锐的看到了作为新一代海军装备代表的核潜艇的广阔的发展前景。1958年3月,在他主持起草的海军党委《关于今后海军建设若干问题的报告》中,郑重的向军委建议:“在常规与尖端的结合上,首先是舰艇的动力方面。力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解决原子动力大型潜艇的试造任务。”
军委高度重视海军党委的报告。4月16日,专门召开会议研究了海军的报告、计划。时过不久,中共中央即正式决定,由分管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负责领导核潜艇研制工作,立即着手研制可携带导弹的核潜艇(时称“原子潜艇”)!这一决策使萧劲光大为振奋。他当即主持召开首长办公会,与苏振华政委等研究遴选海军参与工作人选,并决定,由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参与领导小组工作。
6月18日,聂荣臻召集苏振华、罗舜初,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刘杰、王诤、万毅、安东等开会,就核潜艇研制问题进行了首次座谈。27日,向党中央报送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的原子反应堆已经开始运转,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动力用于国防的问题。关于和平利用方面,科委曾开过几次会研究,已有布置。在国防利用方面,我认为也应早作安排。为此,曾邀集有关同志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力量,考虑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同时,建议成立领导小组,由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张连奎等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周恩来、毛泽东很快批准了这一报告。7月,国防科委、海军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调集专家、技术人员,组建研究机构,分别参加核动力、核潜艇总体设计等项目攻关。到年底,从研究人员到所需经费均全面落实。核潜艇研制在中国大地上秘密拉开了序幕。
万事开头难。像核潜艇这样的高科技研究项目则更难。参研人员只知道核潜艇具有高度隐蔽性、强大攻击性,最大特点是续航能力强(当时的说法是,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即可航行6万海里。如果用柴油作燃料,则需近百节火车皮),但大家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是什么样子。就是常规潜艇,中国也尚在研制中。此前,苏联对中国海军建设给过不少帮助,但在核潜艇研制上,苏联军方包括援华的专家,均守口如瓶。同年10月,苏振华为争取技术援助率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在长达三个多月的访问期间,代表团曾几次向苏方请教核反应堆的问题,试图得到部分关于核潜艇研制的技术资料,苏联政府不仅没有提供,连参观一下核潜艇的要求,也被礼貌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