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
30336900000031

第31章 企业中的博弈(4)

对消费者来说,这时的企业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改善服务、开发新业务,企业的裁员可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自己或者其家人、亲戚、朋友。

对政府来说,海运业的资产大都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流失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将缺乏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

这时的平衡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损人不利己”的“最差平衡”。纳什均衡中的矛盾其实正是个体最大利益实现与整体最大利益实现的矛盾。在海运价格战中就表现为某一运营商的利益最大化与海运行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矛盾。而事实上,如果没有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某一单个运营商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当前世界各大公司都在加大运营力度,竞争曰益白热化。因此,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企业必须以睿智的头脑、理智的行动选择纳什均衡竞争策略,无论是从企业发展还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都应让企业利益次优,适当地牺牲利益而实现“共赢”,从而获得主要利益。

从“顶牛博弈”谈价格战中的相互避让

在商场竞争中,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竞争双方因为其中一方在价格上的非理智行为而对双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如今,许多行业的价格大战中就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用什么策略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

有一个着名的“顶牛博弈”案例:假设在一段笔直道路的两端,有两个司机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开足马力向对方冲去。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谁胆怯退避让路,那么就会冠以“胆小鬼”的“美名”;如果谁毫不避让最终停在道路中央,那么就会视为英雄。

任何一方的不同选择就会出现不同结果,如果双方都停在道路中央,那么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如果双方都退避让路,双方避免了灾难的发生,但却都成了“胆小鬼”。如果一个勇往直前而另一个退避让路,那么勇往直前的就会非常荣耀并享有较高的满足感。

比如说是司机1和司机2,如果司机1认为对方会勇往直前,那么他将会选择退避让路:如果他判断对方会退避让路,那么他就会勇往直前。同样,司机2也会如此想。因此该博弈会有两种满意的解:司机1勇往直前,司机2退避让路:或者司机2勇往直前,司机1退避让路。这是两种可能的结果,博弈论并不能分析出究竟哪个司机会选择哪个策略,因为这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谁都不想被称为“胆小鬼”,因此对于两个司机来说,他们都想用勇往直前宋威胁对方,从而让对方受到恐吓而后退避让路。

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与美国两大军事集团的核威慑战略。尽管一方可以通过首先使用核武器宋获得战略利益,但来自对方的威慑足以让前者打消行动的念头。

用满足感表示双方的得益,下图是“顶牛博弈”的得益矩阵。

避开价格战

在美国的繁忙路段上的汽油价格战就是运用的“顶牛博弈”。

通常在同一路段加油站的汽油定价基本相同,就是调整价格也会在同一天一起行动。假若某一个加油站通过降价获得暂时的利益,但考虑到肯定很快就会遭到竞争对手的报复,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时,他就会放弃降价这种做法。这种不成文的默契总处于不稳定状态。总是一次次地被打破,因此就会时不时地爆发价格战,但在时间上通常是非常短暂的。

在商场竞争中。如果对手的竞争关系类似于“顶牛博弈”,那么公司可选择的策略如下:威慑、用行动证明。如果竞争对手背叛了已形成默契的价格约定,那么就可以采取严厉的报复行动,对任何降低价格的行为快速而坚决地做出积极反应。

惩罚:降低价格的行动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甚至是自杀性的。虽然不要简单地跟随竞争对手的价格,但对降价行为要采取惩罚性的措施,尽量地降低公司产品的价格,直到都不能承受为止。

为什么要做出以上策略呢?其意在向竞争对手表明,来自市场某一方的降价行为将很可能会招致竞争对手明确的、相互毁灭性的反应行动。

从“顶牛博弈”中可以看出,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竞争对手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如果竞争对手认为公司会像“顶牛博弈”

中的某个司机一样疯狂到最终要停在道路的中央——在价格战上与它们决战到底,那么竞争对手对自己的降价行动就会三思而后行。

无论是哪一个公司,竞争博弈都是一个选择,而非是天然注定的某种模式。“顶牛博弈”是一种极具风险的竞争博弈,是许多公司极力避免的。但是一旦卷入“顶牛博弈”中,公司唯一的办法就是按规则博弈。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竞争对手,对竞争对手的降价行动做出坚决而迅速的回应,告诫对方价格将使它自己付出高昂代价。

(第七节)是对手也是伙伴——品牌博弈

在现今企业竞争中,无论是规模经济还是范围经济,大部分企业都还是在围绕着产品做文章。而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比产品竞争更高层次的则是品牌的竞争。对于那些成熟行业来说,品牌竞争的高境界不是你死我活,比如说某个品牌在市场上一枝独秀,而应该是几个各具特色的品牌,彼此相互依存地形成品牌的博弈。

从许多成熟产品的市场中可以发现,往往同类别的成功品牌都有一个或以上的优秀的竞争对手存在着,他们彼此间在战略战术上针锋相对,但又同时不断拓展该产品的总体市场容量,在品牌博弈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博弈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相互作用,而并非是非此即彼的淘汰与生存。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博弈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在中国,这一碳酸饮料的博弈参与者还应加上娃哈哈的非常可乐。因为在2001年时。中国市场上可乐的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可口可乐为218万吨,百事可乐为109万吨,非常可乐销售59.5万吨,不同的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主要市场在大中城市,而非常可乐则是在广大的二三级城市及农村市场,这有赖于其各自不同的营销策略。

博弈的精髓并不是拼个你死我活的,而是在于参与者互相依存的关系,一个真正的博弈参与者清楚地明白彼此间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这也是品牌博弈所追求的均衡状态——竞合。它们在品牌的博弈中双方共同成长、不断完善,把一些跟进者远远地甩在后面。所以说,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尤其是行业的领导品牌间,如何能在保持各自合理及最大的利润的同时共同做大行业市场,同时避免无休止的降价等恶性竞争,相互依存共同成长。因此博弈的竞争是值得思考和提倡的。这里仅就乳品企业应如何进行品牌博弈作以浅析。

同质与差异的结合

一味追求雷同和寻找绝对的差异并不是品牌博弈的过程,品牌博弈就是要在同质与差异之间寻找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使对弈的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灵层面有所区分。品牌的产品基本层面若属雷同无可厚非,但品牌感召力必须要有所区分,不同品牌在品牌定位及消费者定位方面差异化,这样品牌的个性才能够凸现出来,从而影响消费者面对不同品牌时的购买决策。而企业有了经过设计的独特的品牌定义(其核心价值即品牌个性、品牌主张)及诉求,相应就有了不同目标消费者及目标市场定位的差异。

在可乐的竞争中。从产品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还是非常可乐,其产品口味、包装风格都十分类似,虽然可口可乐一再向消费者强调1%神秘配方,但真正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潜移默化地让消费者区分这几个品牌的还是三者的品牌定义及消费者定位的不同。可口可乐一贯坚持的基础诉求是“可口如一”,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经典和永恒”的品牌调性,而百事可乐则用“渴望无限”代表一种“超年轻”的心理状态,表达的是“激情和期盼”的品牌主张。而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则高举民族大旗,遵循其一贯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首先将目标市场定位在二级、三级城市及农村市场。这就是可乐在品牌竞争中的完美结合,而不是一味地寻求绝对的差异或者绝对的雷同。

在乳品业,品牌博弈也可以说是竞争的高境界。同质的产品,只有靠不同的品牌定位,互相依存才能在竞争中成长。有许多乳品企业就是在此方面做了尝试而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伊利的“心灵的天然牧场”是其品牌走出内蒙,走向全国的定位的体现。而光明的“100%好牛,100%好奶”则强调了其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的专业、老牌、规模制造商的优势。这些不同的品牌定位已在消费者心中留有了印象。

冠名企业蒙牛乳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又在全国进行了全民“酸酸乳”大普及。而同时,伊利股份新董事长走马上任,并放言要“大危机后实现大增长”。由此看来,这对“草原小姐妹”品牌竞争的好戏仍在继续。

2004年年底,当伊利高层出事后,蒙牛老总牛根生直言:

“我们不希望伊利有问题,因为草原乳业是一块牌子,蒙牛、伊利各占一半……我想说的是,蒙牛和伊利的目标是共同把草原乳业做大,因此蒙牛和伊利,是休戚相关的。”这也是品牌竞争中的理想化结果——共同发展。

对呼和浩特市来说,两家企业都是自己的掌上明珠,通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草原乳业“两姐妹”事实上成了两张绝佳的名片,为宣传内蒙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这个角度看,伊利和蒙牛既是市场上的对手,又是发展中的伙伴。这种竞争与合作关系是良性的。两家企业实力相当,并没有一家能吞掉另一家。而在竞争中,它们都在发展壮大,并在中国奶业市场占据显赫市场份额。

其实,蒙牛老总牛根生早在1999年初就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把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又比如,当我们看到麦当劳的时候,毋庸置疑,150米范围内一定会有一家相同规模的肯德基,这已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形成一个深深的烙印。麦当劳的汉堡、薯条和肯德基的炸鸡腿是各有其特色。消费者是通过产品面的差异来区别这两个品牌,但随着彼此博弈的加剧。双方很快发现产品面的差距无形中区别了彼此间的消费市场,换言之,不同消费市场之间的对垒不应该是真正的博弈。于是,麦当劳与肯德基开始相互渗透,不断弥补产品层面的差异与不足。它们在品牌的博弈中共同成长、不断完善,把一些跟进者远远地甩在后面。

又比如,在奶片的口味上,两家穷追不舍,你出什么产品,我马上跟进并强行超越,使得一个小小的奶片产品在短短几个月中出了数十种口味。消费者通常是对一种口味还没完全熟悉,马上又有新口味奶片等着他们品尝了。

这实际涉及“品牌博弈”。品牌博弈所追求的是一种均衡状态——竞合:博弈者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真正的博弈双方都清楚地明白彼此间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品牌博弈的过程并不是一味追求雷同和寻找绝对的差异,而是要在同质与差异之间寻找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使对弈的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灵层面有所区分。

品牌产品的基本层面若属雷同无可厚非,但品牌感召力必须要有所区分,这样品牌的个性才能够凸现出来,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购买决策。

谈到品牌之间的竞争形式,大多聚焦到产品和价格两个基本面,但在手机巨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之间的品牌博弈,无形中是淡化这两个基本面的,他们争夺的是品牌诉求的不同。摩托罗拉倡导“飞越无限”,技术创新较多;而诺基亚则宣称“科技以人为本”,以增强产品的易用性为卖点。两大巨头不只在中国,也在全世界攻城略地,各自的总销量在全球遥遥领先。而在2000年,爱立信、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共同宣布,他们将携手合作,共同促进移动电话全球定位系统统一标准的制定。这种竞合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必需的。

应当特别注意。不同品牌会带来消费者心理感受的差异和消费者主体群落的差别,其真正影响的是消费者心灵层面的东西。

所以对于相互博弈的品牌,应有各自的情感诉求,以维系消费者的忠诚度。

相互超越与渗透

品牌博弈基础是建立在博弈各方的基本共性(产品层面和品牌类别的共性和行业区位),而对于品牌定义和消费者定义上有所区分,最终让消费者透过心灵层面,来感受品牌和区分差异。作为一个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品牌博弈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能够让博弈双方有足够的清醒去面对对手,无论是对于品牌力的塑造,或是产品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完善和弥补。

品牌博弈是一种研究对手行为,并相互作用和保持均衡状态的方法。将博弈的观念引入品牌运营中,可以清楚地看清对手在营销环境中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避免竞争策略的偏离,避免市场竞争中盲目跟风带来的内耗;认清品牌真正的博弈对手,建立一种全新的互惠型竞争模式,博弈各方相互依存共同培育和拓展市场,共同把行业蛋糕做大,让博弈各方共享成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