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
30336900000007

第7章 历史事件中的博弈(6)

晋文公按照先轸和狐偃的意见引军向后一口气退了一舍:发现楚军朝前移动,就又退了一舍;见楚军还是紧追不舍,于是就又退了一舍。他们总共退了三舍,退到了城濮,驻扎下来。

但是子玉还以为晋文公不敢和楚军对阵,于是就一路紧追到了城濮。四月初二的一天早晨,双方展开了决战,晋军佯示后退,子玉更加骄横自大,指挥全军追击。而晋军则采用侧击、回击的战术,击溃楚军左、右两军。子玉见大势已去,只得带领中军和左、右军残兵败将,退到了楚国。他觉得无颜再见楚成王,于是就拔剑自杀了。晋文公在大败楚军以后,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其实。晋文公主动令晋军“退避三舍”,在名义上是履行他在楚国时向楚成王许下的诺言,但是事实上他却是施用了“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策略。这样一来不仅体现出晋文公的讲诚信,同时还战败了对方,真是一举两得。

胯下之辱

市井无赖的胯下,爬出个淮阴侯,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想必不少人听过。关于韩信的爬,用博弈的观点来看,韩信的忍一时“风平浪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并且还给我们这些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人格上的一种伸缩和依凭。根据记载,韩信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爬”人物,可见喻世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因为自韩信之后,这种变通的人物多了起来。这在和平年代的西汉,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弄臣东方朔、奸臣王莽,包括大书特书韩信之爬的司马迁,各种各样的人以不同的方式,都很认同韩信的这一处世哲学。在战乱年代的东汉,这种例子就更是数不胜数了,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就拿刘备来说吧,他就是一个典型。学习韩信的处世哲学后,跳出迂腐的框框,适时弯下刚直的脊梁,从而走出人生的低谷,点燃其生命的辉煌点,未尝不是一种选择。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是个典型,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他说在他一生中所立的功业之中,都是因为从韩信那里学来的“忍”这一个字。

其实我们都可以看出,韩信的爬,就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代名词。但是我们因为读了太多的中国历史,知道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古训,在刚开始读的时候,肯定都会觉得很在理。但是如果读得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的矛盾之处,而且这些问题老是在脑子里打架。我们会想到:大丈夫能伸能屈。还会想到:

士可杀不可辱。到底该怎么办呢?所以说做人,是韩信胯下爬过,还是项羽的“不肯过江东”到底哪个正确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韩信受了胯下之辱之后,他就到处游荡。在韩信饿得双眼发黑之际一个嬷嬷送给他吃的,吃了好些日子,韩信不好意思了,感激道:“他日我韩信若有所成,定然好好报答你老人家。”那嬷嬷就对韩信说:“我本就看不起你这种游手好闲的人,只是可怜你,才给吃的,哪想到图韩信回报?”听了这一句很重的话后就把韩信给顶跑了。这件事也算是韩信从人生的低谷“爬”到刘邦身旁的一个很重要的事因。

韩信在刘邦处待了一年半,迟迟不见起用。韩信忍不住,于是就逃了。而比较看重他的萧何在月下把他追了回来,这也正好演了一场千古好戏。

从韩信的这些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做人的大节小节问题,也就是大利益和小利益的关系。从市井无赖的胯下爬过,是小节;一生才华得不得到施展,才是大节。人生的轻重,在韩信的眼里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得不到重用他就想到了逃。他要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他的远大理想就是他必须要逃,只要能够找一个给他一个实现抱负的上司。所以说韩信的做法是更长利的做法。

人于小节上面,当能伸能屈。郑板桥诗曰:让人几尺又何妨?

因小事而拳脚相向。头破血流,进而毁了一生,可值得?从胯下爬过,忍一时之痛才能从人生的低谷中爬出来,才能从不能实现自己愿望的境界中逃离出来,这样才能像韩信一样,创造出一个亮丽的人生。

曹操应急佯献刀

在《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名为“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当董卓收服猛将吕布之后,威势越来越盛。在当年(189年)九月份废除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封为汉献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国,参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让部将们感到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正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朝臣们的愤恨。

然而,这时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便进行了秘密联络,想方设法除掉董卓。但是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却无计可施。经过考虑了一段时间后,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因此他就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们到自己的家中赴宴,进行商讨除掉董卓的计策。

席间,酒过数巡之后,王允突然掩面大哭起来。众官非常吃惊,便问:“司徒贵诞,为何而如此悲伤?”

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如果直接请诸位一叙,怕引起董卓的疑心,因此托言生曰。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有谁会料到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却即将灭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大臣也皆相对而泣。唯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这样你们能把董卓给哭死吗?”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

“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一二。”

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讨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七宝刀一口,如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便亲自为曹操斟酒敬酒,并且还将宝刀交付给曹操。曹操洒酒宣誓,而后便辞别众朝臣而往。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而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如此之晚。曹操回答说:“乘马赢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伏。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

“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很好的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就不假思索地命令吕布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当曹操牵马走出相府之后,就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好像有行刺的迹象。及时被您发现才佯装献刀。”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有些值得怀疑。在正说其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特别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董卓听后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进行悬赏通缉曹操。

通过这则故事便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很高明的刺客。在他动身之前,不仅仅想到了成功,并且还为失败后如何保全自身考虑得十分的周全。七宝刀不但可以作为刺杀董卓的利器,而且还可以作为进献董卓的礼物。也就能够为他的刺杀不成功找一个更好的借口,从而保住他的性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事情的成败,是与许多主客观因素相关的,只要能够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够取得成功。然而即使是胜利在握也要做一些面对失败的准备,而且还要学会灵机应变,也就是要学会“相机而行”、“见机行事”。因为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主客观条件也要随之不断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博弈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所在。

反客为主

回纥和吐蕃两国,在唐朝叛将仆固怀恩的煽动下,两国合起兵力进攻中原。

唐将郭子仪急忙率领一万多兵士,赶赴前线,因兵力薄弱,让军队驻扎径阳城里。但部署还未妥当,敌人已迅速把泾阳城包围了起来,漫山遍野,起码有三十万人。

真是巧得很,叛将仆固怀恩却在这时病死了,回纥和吐蕃的大军顿时失去了联络员。双方将领都想争取联军领导权,坚持不下,便把队伍分开,吐蕃军扎在东门外,回纥军扎在西门外。

郭子仪知道了这个消息,就不顾一切地想计谋。他记起回纥的部族曾出过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其中不但有许多和自己认识的将领,而且还有曾经和自己一块并肩作战的情感,为何不利用这些关系前去联络一下,把他们进行分化?

郭子仪便立即派部将李光瓒,径出西门,到回纥营去。

李光瓒见了回纥都督药葛罗,转达了郭子仪的意思。

“郭令公真的还活着,在泾阳城里?”药葛罗感到十分的惊奇,便问道。其他将领也奇怪起来。

“真的,泾阳城的军队正是郭令公的部属,而且大多数在过去曾经还跟都督一起并肩作过战!”李光瓒说。

药葛罗听了这句话,尽管特别欢喜,但是依然有疑惑,便问道:“你不会是在说谎骗我们吧?除非让我们亲眼见到郭令公才信得过!”

“好!我回去一定会报告的,请他老人家亲自前来和你见面。”

李光瓒回到城里报告了发生的一切,大多数将领都不让郭子仪前去和回纥人见面,担心郭子仪会受害。

让许多将领出乎意料的是郭子仪却说:“我要去!照目前的形势来看,他们兵多,我们兵少,一碰便垮。过去我和他们的将领都有着较深的感情。说不准这次前往他们还会赏脸,听我的意见,避免一场战争!”

他的意志十分的坚决,将领们也都不再便进行劝阻了,于是准备挑选五百名壮士跟随去做卫队。郭子仪摇手说:“用不着,用不着,带的人多,反而会坏事!”

郭子仪跨上了马,冲出了泾阳城。

两随从在前开路,高声叫“郭令公宋了!”

回纥的将领纷纷出门观看,药葛罗也跑出营门,左右张弓引矢警戒着。郭子仪看见他们这么紧张,便叫左右随从全部解除武装,缓缓地向营门走去。

“真的是郭令公来了!”回纥的将领欢呼起来,纷纷下马,跪拜迎接。郭子仪也立刻下马,走到药葛罗面前,亲切地握着他的手,一同入帐。

大家互相诉说旧情,自有一番伤感。郭子仪乘机对他们说:

“你们过去曾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也没亏待大家,为什么今日因为仆固怀恩的挑拨,便违背合约,朋友变成仇敌了呢?呸!仆固怀恩这个坏蛋,皇帝都可以背叛,亲娘都可以不顾,对你们还会有好感吗?不外乎想利用你们的力量,实现他自己的野心罢了!”

药葛罗连忙说:“我已知上了仆固怀恩的当。他对我说,皇帝已升了天,令公也逝世了,国内大乱,叫我去和他收拾残局。

现在我才明白。令公还健在,真是一场大误会!”

郭子仪猜透了药葛罗的心思,进一步对他说:“吐蕃人确实也太不讲理了,竟敢怂恿你们前来攻打我们。你们和他们不是有世仇吗?好一个一箭双雕的毒计,教我们大家互相厮杀,同归于尽,他便顺手治理两国臣民,真是岂有此理!一定得好好地教训他一顿。”他说到这里,偷眼看着药葛罗,见他有些动容,便继续说道:“我们现在可以乘机报此仇呀,消灭他们的实力,劫掉他们的物资。这对于你回纥对于我唐朝都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啊!”

“对!”药葛罗说,“我被他们欺骗了,这也真有点太对不起你老人家了,坚决追随,弥补我以前的过失!”

郭子仪和回纥结盟的消息相继传开了,吐蕃的将领闻知,便感到大吃一惊,连夜收拾辎重,拔寨向西南方奔逃。但郭子仪与药葛罗合力发兵追击,把吐蕃杀得惨败。

这样,唐朝西边的外患平息了,边疆的人民又恢复了以前的宁静的生活。

郭子仪施计谋,巧妙地说服了药葛罗。这样一来不但解除了边境的危机,而且还趁机打击了吐蕃的强大力量。

所以,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处于一种下风的时候,要能够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情况进行改变,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并且还要善于制造机会。把一些不利的因素变成有利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过程中摆脱一种被动的困境,并且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要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对那些不利局面中所隐藏的危机进行转机,这时就需要独出奇计,成功实现最终的目的。不管怎么样的随机应变。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将被动变为主动,这样做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

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并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干肯定失败。

他如脱离可突干,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

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

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从。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