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
30337900000053

第53章 以傻卖傻——保全术(2)

如果领导者的作风太过敏锐、精明,与之接触的人都会受其指责,如此一来,部下当然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领导者,并将自发性的活动压抑下来。如果领导者虽没有实际采取指责部下缺点的行动,但平常所表现的行为过于敏锐,部下也会自然畏缩,因为他们的内心会认为:“我何必自找麻烦,以致被上司挑毛病。”

由此可知,领导者的表现如果过于敏锐,便成为使部下充分发挥所能的障碍。如果领导者能稍微掩饰自己的锋芒,使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领导者。例如,被称为“装有电脑的推土机”的田中角荣,即属于这类型的人物。由于他兼备极其精密的计划能力,以及超群绝伦的实行力,所以才得此称号。

不过,何以田中角荣只被称为“电脑推土机”,而没有被称为“电脑刮胡刀”呢?因为推土机的马力虽然很大,但却不很敏锐,而田中的表现也略微迟钝,正好和推土机的性质相同。田中角荣就任总理大臣之后,倡导“日本列岛改造论”,并加以实行。观其实践方式,便使人产生一种其并不是依赖敏锐头脑,而是依靠踏实的作为进而成功的感觉。

但后来的田中角荣,不再坚持过去那种单纯和有些迟钝的形象,而将内心的敏锐显露于外。据专家研究,田中角荣现在所表现的敏锐作风,多半是由于他依靠财富力量所获得的强大权力引起的。其实,田中角荣本身至今仍保有相当浓厚的迟钝性格色彩。从他牵强地使用强力压迫有关单位改变洛克西德事件对他的不利裁判,结果反使自己不得不下台的情形,即可充分证实这一点。

大平正芳也是位因未将内心的敏锐显露于外而获得成功的人物。其实,他是个相当聪明,且反应灵活的人。由于生性酷爱读书,当他就任池田首相的秘书官时,不论多么忙碌,都会抽空逛逛位于神田的书店街,并买几本中意的书回家品味。大平正芳一向以说话速度慢条斯理而闻言,其实这可能是他故意隐藏敏锐的真面目,佯装成反应迟钝,而予人安心之感,此乃避免受人攻击的巧妙方法。

如此看来,迟钝不光可以成为点燃下属智慧的火花,而且还可以隐藏锋芒,使自己逃脱众矢,从而成功地保全自己。

保全自己先保全实力

无论是体育竞技场上,还是在军事战争中,实力总是决定一个人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许多人始终将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作为用兵第一大法。

在战场中,如何做到保我军于万全呢?有人通过长期思考,总结出如下几条:其一是不强交战。意思是说,在与敌军交战时,如果没有取胜把握,不要强行交战以减弱我军实力;其二是该退则退。其实,用兵的方法,是以保全自己的军队为上策,其次是保守自己的城池。在战斗中,将领要静静地考虑一下,究竟应当怎样做才能保全自己的部队。如果不退兵才能保全部队,那么就不退兵。如果必须撤退才能保全部队,那么就坚决撤退;其三是要将我军置于战斗的有利位置中。在战斗中,如果有招降的军队,应将降军放在攻打敌军的最前线,一则能够有利于监督降军,二则有利于保全我军实力,减少伤亡。

在有多种力量参加战斗的复杂形势上,清代名将曾国藩更提出了富有创见的主兵客兵制度。他指出,在主客兵相对时,为保全我军实力,一定要主兵强于客兵,例如他在给九弟的信中写到:

“李少荃另调所谓的常胜军前来助阵,这绝不是我的本意。常胜军以前是华尔统率的,我已经不愿意与他合作共事。现在华尔已死,白齐文接替他统率常胜军,能战不能战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军风完全不同,难以与你部合处,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支军队既然已向这边开来了,现在我们再去拦阻也来不及了,只好听任他们自己开来。但是,绝不能让他们进入你部的长濠之内,只能令他们先去攻打九江伏州、下关等处的敌人营垒,希望能够以此稍稍牵制一下敌人的力量。如果下游不能取胜,就令白齐文等由金柱关、采石上游夹击而下,虽然未必能够收到大的成效,但也不会给你那里造成损失,或许这倒是双方善处的一个方法。白齐文的部下,名义上是洋兵,实际上都是广东、宁波的人,骄奢成性,饷银也极贵,你的部队绝不能与他们相处。无论什么时候,在长濠之内,总是要保证主兵强于客兵,一切都要由你作主,号令统一,然后才不至于坏了大事。你千万要记住,务必要记住。”

曾国藩对于主客兵的思考是有其军事眼光的,也确实是经验之谈。在其后几十年中,北洋军阀孙传芳正是玩弄了一套“主兵客兵术”,采用主兵强于客兵的方法,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军事要地——福建。

1922年秋,曹琨命令孙传芳带兵去抢福建这块地盘。曹琨是直系军阀,而当时福建的军政大权却在非直系的王永泉手里。孙传芳屯兵在福建省的边界上,只带了少数随从进入福建,编造一大堆谎言诉说吴佩孚如何排挤他,说得声泪俱下。他向王永泉表示,只要两人同心合力,一定能在福建保境安民。他的甜言蜜语使王永泉渐渐相信了他。他还与王永泉结拜为异性兄弟,指天发誓,这样,孙传芳就把这两个旅的重兵开进了福建,王永泉不但不疑,还以为壮大了力量。

1923年3月,曹琨正式委任了孙传芳为福建的军务督理,孙传芳一面仍和王永泉周旋,一面暗中调兵遣将,在一个夜间突然将自己的军队开进了省城。此时,城中孙传芳的兵力已经大于王永泉的兵力,王永泉这才知道上当,但为时已晚,只得声明下野,逃到上海。为此,人们都称孙传芳是笑面虎。曾国藩关于主兵客兵制的理论得到了成功的证实。

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要有效地保全自己就要首先学会保全实力。实力没有了,你就难以得到保全了。

身处逆境不妨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读来让人觉得它有些古而庸的味儿,在古代史籍中,常看到“称病不朝”、“称疾不起”、“愿乞骸骨”之类的字眼,其实,这些“疾”、“病”之类,都是假的,用一句现代俗话说,是“泡病号”,是政治病。

“称病”动机和目的都是十分复杂的,有的是鉴于朝政黑暗,称病以求自安;有的是鉴于对手太强,称病以避锋芒;有的是由于目的未能达到,称病以向朝廷示威;有的是时机尚未成熟,称病以掩饰其野心……总之,称病是作为“韬晦”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而被时常应用着。

殷纣王的昏暴,千古以来,人所共知。他这个人不痴不呆,而且天资敏捷,才力过人,敢于徒手同猛兽搏斗。可惜他的才智勇力都没用在正当地方,他沉溺女色,宠爱妲己,作酒池肉林,使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作长夜之饮。而且他为人极其残忍,对敢于对他表示不满的人,他施以重刑,其中炮烙之刑,即令犯人赤足行走在炙烤得火热的铜柱上,尤为残酷。

这样残酷的统治,终于导致了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对于大臣们的进谏,他一概不听,大臣们多弃国而逃。他的叔父比干叹道:“主上有过错不去进谏,这是不忠;害怕处死有话不说,这不算勇敢;敢进谏,不怕死,这是最为忠诚的行为。”他于是去向纣王进谏,纣王不听,他一连三天都不离开。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叔父算得上是圣人了,我看看你的心倒有几个窍!”竟将比干剖心而死。

箕子也是纣王的叔父,担任大师之职,他看到纣王昏暴如此,国事已不可为,便假装疯狂,去给人家做奴隶,就这样也没逃脱纣王的魔掌,还是被囚禁起来,直到武王伐纣以后才被释放。

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装病以避祸的事例。在一个病态的、疯狂的社会,正直的人既无力救助,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以此来避祸远害,洁身自好,虽不免显得消极,但总比贪恋禄位,与世浮沉要好。

朱棣则以装疯作傻的方式骗过了朝廷的使臣,最后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这个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接到手的,是一根利刺攒集的权杖,这些利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二十几个辈尊位高的皇叔,他们一个个都被封为藩王,割地而据,坐拥强权,要想保住自己的帝位,必须削夺这些藩王。别的藩王倒还不太难办,最使朱允文感到棘手的是燕王朱棣。

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生性坚毅沉稳,机智多谋,既英勇善虞,又能以诚待人,在创建大明王朝的斗争中屡立战功,颇为朝野所推重,连朱元璋也对他另眼看待。由于前面的三位兄长俱已死去,如今诸王之中以他为长,若能先将这根利刺削掉,其他诸王自然会乖乖地听命。于是,一道削藩的诏书下到北平。

朱棣接到诏书后轻蔑地一笑,他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二十一岁就镇藩北平,至今已近二十年。北平是元朝的故都,朱元璋建国之后,把国都定在长江之南的南京,这里便成了偏远的边陲,被驱赶的元蒙残部还不断地前来袭扰,朱元璋将他封到这里,是将保土安民的重任交给了他。他果然不负所望,不但击退了元蒙的侵犯,还多次率部出征,深入沙漠腹地,将蒙古人赶到大漠之北,他的实力也因此而大大地扩张。

他满以为朱元璋会将帝位传给他的,当年朱元璋也曾这么表示过,没想到最后交给了朱允文,他不得不对这个侄子称臣,对此他耿耿于怀。他一点儿也看不上这个嘴上没毛的年轻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文人之手,拉不得弓,驰不得马,不识稻粱菽麦,不辨善恶贤愚,满脑子装的都是一些什么子曰诗云,仁呀爱的迂谈腐论,哪里有一点儿帝王的气魄和治国的才气!他正等着朱允文摆拨不开的时候来收拾残局的,没想到这小子一出手就这么老辣。

但朱棣明白,他现在还不能公开同朱允文抗衡,便借口有病不出,留在王府内,秘密训练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派来使臣查问。使臣们来到北平,却发现北平街头有一疯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大街闹市之上,边走边狂呼乱叫;走到酒楼饭铺门前,便闯了进去,夺了酒肉饭食就吃,同时还颠三倒四地胡说八道;吃饱了,喝足了,便倒在街头之上呼呼大睡,有时从早睡到晚也不醒来。这个疯汉,便是燕王朱棣。使臣命人将他护送回到王府,并亲自前去探视。那时已是六月盛夏,天气极为炎热,人们赤膊摇扇,还是挥汗如雨,他却围炉而坐,一边烤着火,一边还嚷着叫道:“太冷了,太冷了!”

朱棣就这样装疯作傻,骗过了朝廷的使臣,于公元1399年7月7日,突然发动军事政变,逮捕了朝廷的使臣,此时,他的病态病容一扫而光,对众人宣布道:“我哪里有病,迫于奸臣陷害,不得不如此。”接着兴兵南下,经过三年内战,推翻了朱允文,朱棣称帝登基,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了。

现在看来,韬光养晦也不是古人“政治病”发作时的专利。在工作中,如果你发现你的上司是个无恶不作之人,而你又一时无法抓住其把柄,你也不妨来一场病——韬光养晦,待条件成熟后揭穿这种上司的老底,还社会以清白。

隐忍不争也堪称大丈夫

有关“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之类的关于受辱之言词可真不少。是的,人应该活得有志气,活着就不该受人侮辱。但是,如果你身上担负着重任时,对辱就不可大义凛然了。你应该以大任为重。这一点,汉高祖刘邦做得非常不错。

刘邦一生最危险的时候,恐怕就是在鸿门宴上。

以后,当他在彭城被楚军狂追猛撵的时候,虽多次因情况紧急将一对儿女推下车,但楚军到底离他有些距离而未能追赶上他;当他被楚军包围在荥阳城中猛攻劲击的时候,虽形势危机万分,但毕竟他还是在汉军阵营之中;当他在平城被匈奴人包围七天七夜的时候,虽险些饿死,但毕竟身边有十几万大军保卫着他。

但是,在鸿门宴上,他身边仅有张良一个人,加上后来闯入大帐为他叫冤的樊哙,也不过两个人而已,外面虽还有百余骑,但项羽却有四十万大军,而且对方已经心怀杀害之意。此时,他的小命完全掌握在项羽手上。杀掉刘邦,如果项羽愿意的话,他自己就能对付刘邦这几个人,而无需任何人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只有卑躬屈膝,隐忍不争,并充分利用对方的矛盾,来解救自己了,稍有不慎,后果显而易见。此时,任何大丈夫的豪言壮语、英雄举止都无疑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所以,鸿门宴是刘邦经历的最为危险的事情。后世也没有几个人能经历过这个场面。从这个角度上是说,刘邦还应该很自豪呢!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没有必要再罗嗦一番,关键是看刘邦都干了些什么,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

在此事的前前后后,刘邦都做了哪些“大丈夫能伸能屈”的事情呢?

首先,在赴宴的前一天晚上,他死乞白赖地拉着项羽的叔父项伯认作儿女亲家,并求他在项羽面前替自己美言美言。结果还是不错的。项伯回去后先把项羽的工作做通了,项羽答应第二天刘邦来时会善待他。如果没有这道“工序”,刘邦第二天肯定凶多吉少。

其次,第二天见面后,赶紧先说好听的。刘邦一见到项羽就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于河北,我战于河南。但我没想到能先入关中,并与将军在这里见面。请将军不要听小人的中伤与挑拨。”这段话里没有一句是真的。

当初,刘邦从今江苏向西进发,直奔今天的陕西,沿途虽遇到一些麻烦,但不过是秦军的地方部队和少量的精锐。而项羽先往北走,去今河北救赵国,又在那里与秦军二十万精锐纠缠日久,经过多次大战,最后将秦军全部歼灭后,兜了一个大圈子,才进入关中。仅从路程上说,项羽也不会比刘邦早进关中,刘邦竟说自己没有想到。

刘邦说小人挑拨他与项羽的关系,但事实是有人给刘邦出主意,让他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关,在关中称王,他听信了。结果,不仅函谷关被项羽一仗就攻破了,而且还将项羽惹得大怒,这才使他陷于鸿门宴的险境之中。

不过,刘邦这几句话虽然不实,但是“卑躬”味儿十足,让项羽听了十分舒服。而且,此时刘邦已经五十岁上下了,项羽才二十六岁,能当刘邦的儿子。刘邦如此卑躬屈膝,怎能不让项羽动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以他们为楷模。如果你是领导者,在工作时遭到侮辱,就应当以工作为重;受辱便进行打击报复,那不是大丈夫所为。须知,隐忍不争也是大丈夫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