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
30337900000057

第57章 以杀止杀——抗争术(1)

或许我们离目标仅有一步之遥,却往往窥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因为我们需要更坚强一些、刚毅一些,对于那些险恶的敌人必须采取毫不留情的手段予以顽强的抗争。所以,以杀止杀,看似没有道理,其实特别符合领导的辩证之法。

不可刚愎自用

在人的性格中,有两种品质是极为相似的:一种叫强毅,是优秀的品质;另一种叫“刚愎自用”,是恶劣的品质。

强毅的“强”是战胜自己之意。古代有强制、强怒、强为善等词语,意思就是克服自己的专横,克制自己容易发怒的脾气,努力使自己胸襟开阔、乐善好施等等,这些都是战胜自己的具体含义。

强毅的“毅”,是毅力、持久性。人的惰性是天生的,但并非不可改变,改变它需要毅力,例如,不习惯早起,但为了做大事业你就强迫自己天不亮起床;不习惯端庄整齐,你就强迫自己每天像敬神沐斋时那样装扮自己;不习惯劳作,你就强迫自己与下属同甘共苦;不习惯持之以恒,你就强迫自己把每一件事做到圆满才能结束。这些都是毅力的表现,但是,一定要长久地坚持下去才能使自己成功。

与强毅表现相似但实质不同的刚愎,看起来也是要求自己锲而不舍地追求,但是,它更强调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办事情。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主观臆断,听不进别人的劝告,遇事仅仅凭感觉处理,容易失去冷静的心态。

所以刚愎自用是贬义词。

其实,在做人的过程中,这两者没有什么十分明显的界限,就像曾国藩在论述这个问题时,头脑十分清楚,言论精辟,但实际用起来就一塌糊涂了。

曾国藩的手下有一名爱将叫李元度(字次青),他跟随了曾国藩很长时间,历尽了辛苦。当太平天国派军进攻祁门之时,许多人主张放弃驻守,而曾国藩却听不进劝告,执意让李元度坚壁自守。李元度擅自出城应战,却一触即溃,打了败仗,不久又私自离开守地。

对于李元度的过失,曾国藩非常恼怒。恼的是李元度原不会带兵,因曾国藩的私情推荐才得以领兵,但他太不争气;怒的是李元度做事不与自己商量就擅自决定,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于是,曾国藩决定弹劾李元度,以申军纪。

曾国藩此举,本来无可厚非,但由于他与李元度的关系非同一般,尽人皆知,所以,大家一致反对弹劾的决定,指责曾国藩忘恩负义。李鸿章率领众幕僚前去求情,曾国藩表示:“我自有道理,你们就不用管了。”李鸿章非常冲动地说:“既如此,那我就告辞了,此地不可久留。”没想到曾国藩生气地说:“悉听尊便吧。”

曾国藩最终弹劾李元度,使他丢掉了职务,使李鸿章感到曾国藩如此固执,很难共事,就愤然辞去了幕僚之职。

失去这个得力助手后,曾国藩感慨万分,认识到自己刚愎自用的弱点,对于李鸿章给他提出的向东移兵的计策言听计从,并写信热情相邀,于是李鸿章才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

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为人的品质中强毅的品质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刚愎自用的品质是千万不可沾染的。两者在同一件事情中看似相近,但实质性的差别是能不能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去。听了,也努力做了,就是强毅;不听,而硬去做,就非刚愎自用莫属了。

团队必须步调一致

如果领导下了道命令,但对方却没有依照指示实行,这必定事出有因,这时作为领导,有必要除去这些障碍。

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是内部成员的人际关系。或许在你的手下有性情乖戾的部属,或者与你同期进单位的同事,甚至也可能有比你年长的部属,这些人在接到你的命令时,都会企图暗中破坏。

若是基于各种因素而造成部属对你不满时,相信对方会期待自己的阻扰行为会造成你的失败;即使没有那么严重,对方也会因为你的困扰而沾沾自喜。

在这种情况的背后,嫉妒是最主要的因素。“嫉妒”是个难以处理的致命伤,它超越了利害、常理,并且燃烧着盲目的动力,正不计得失地向你袭击过来。

企图说服此类型的人,通常都是徒劳无功。即使你诚心地想和他交换条件,对方也不会动摇。

应付嫉妒的方法只有一个:耐心地等待对方嫉妒心的缓和。若你无法等待,且由于他的缘故而严重影响到你的工作时,你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将其排除。

你可以与你的上司商量,采取一些包括人事变动在内的策略,以防止受害范围更加的扩大。

或许妨碍你工作的原因亦存于属下的脑海里。假设那是一种偏颇、先入为主的观念,或者是一种顽固的期待。

假设你是业务部的科长,你交代属下某项任务,然而他始终认为“这件工作应该由管理部做”。可想而知,他不可能忠实地完成你的命令。由于“这件工作不是我们科里应该做的”的观念永远无法消除,造成属下不会用心去实现你期望的目标。如此一来,不仅造成你的困扰,属下亦会感到委屈。

了解到这一点时,你必须向属下详细说明直到对方完全理解为止。

总之,团结多数中坚力量,剔除那些和自己唱对台戏的属下,将有利于工作的进步、提高。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必须步调一致才能获得胜利。

残暴的前提是仁慈

《郁离子》中说,“盖以杀止杀,圣人之不得已”,告诫从政者不可随便使用暴力,使用暴力的前提在于“以刑止刑”。表面的残忍,实际上为了制止社会的混乱,杀人必须目的本身是仁慈的,才能使用残忍的暴力。但残忍本身并非能协助统治者建立权威,对敌人固可以尽情残忍,但对自己的人民过度残忍,则会使君王的权威因而削弱。所以又有“以暴易暴,悍夫之无所成”,意思是说,残暴的政权是不能长久的。

其一,以恶攻恶术是古代当权者对于某些不晓事理的恶人采取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古人指出“盖闻暴于物者,众志之所诛”是以“虎狼堕井,仁者见之而不怜”,意思是说,那些以暴行而闻名于世的人,人们心里共同诛之;豺狼虎豹即使落入深井之中,心怀仁慈的人也不会怜惜。因此,对于粗暴的人不必过于忍让,应该以暴治暴,以恶攻恶。

宋朝时张易任歙州通判的时候,刺史宋匡业常常酒后无故欺人,甚至动刀杀人,谁也不敢去干涉他。张易一次到宋匡业家赴宴,故意先喝醉酒后才入席。酒宴刚开始,张易就故意找岔子,然后扔掉酒杯,推翻桌子,且大骂不止。把宋匡业弄得不知所措,只是说:“通判发起酒性来,真是不可阻挡。”这以后宋匡业对张易更加恭敬,不敢再借酒胡来,公务也因此得以顺利完成。张易针对宋匡业的情况采取了以恶攻恶的策略,真是巧妙得很。又如唐代时,有人密告文昌右丞周兴与左金吾大将军,互相狼狈为奸,勾结犯罪,武则天便叫来俊臣审讯他。接到命令后,来俊臣叫人把周兴请来,一起边吃饭,边研究一件案子,来俊臣对周兴说:“囚犯大多数都不肯招供,你看应该采取什么法子呢?”周兴也是一名残忍之徒,听到来俊臣这么问,便不假思索地说:“这很容易啊!取一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烧,这时便命令囚犯到坛子中去,他还有什么口供不肯招出来呢?”

来俊臣听完周兴的话,便派人找来一只大坛子,并照周兴所说的那样,在坛子的四周烧起柴火来,一切就绪后,来俊臣便笑眯眯地站起身对周兴说:“非常感谢老兄给我出了个好主意。现在皇宫里传出密令,要我审讯你老兄,只好委屈老兄到坛子里去吧。”

周兴悔恨交加,非常惊恐,马上给来俊臣磕头,并且认了罪。

其二,以毒破毒术是古代人对于使用恶毒计谋害人者采用借其毒谋以治其毒的方法。

古代有一个知县为了永久地霸占史老汉的田产,竟想出了一个荒谬的点子,要史老汉三天之内给他送去三头怀胎的公牛,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对这个难题,史老汉家的媳妇却借其道而用之。当知县带人来要史老汉交出怀胎公牛时,媳妇回答说老汉在家生了孩子,不能出来见面。听了这话,知县忘记了自己的荒唐,说史老汉家的媳妇在说混账话,质问史老汉家的媳妇,说:“男人怎么会生小孩儿?”不想此问却正中了媳妇的计谋。媳妇答道:“既然男人不会生小孩儿,你怎么要公牛怀胎?”言下之意,知县要怀胎的公牛,就好比是要男人生小孩儿一样。既然知县对“男人会生小孩儿”感到怀疑,当然就没有理由再要史老汉送怀胎的公牛了。

两相对应,以毒攻毒,用知县自己说的话打了知县自己的嘴巴。

谨防居心叵测之人

有的人,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满天吹牛,口出狂言,那么事情能不能办成的主动权就在人而不在我了;相反,事情成功后,再相机设词,主动权就在我而不在人了。这是指日常事理而言。如果事关重大,那就是祸福攸关的问题了。所以,我们干工作,做事情宜以谦虚的态度、真正的品德赢得人们的尊重,而不宜心怀叵测搞阴谋诡计,那样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当初投降刘备时,诸葛亮见其脑后有反骨,便想杀他,由于众人求情,才把他留了下来,但诸葛亮对他的使用一直很慎重。魏延很害怕诸葛亮,所以十分安分,言听计从。诸葛亮病重,蜀国再没人能控制魏延,他便日益骄纵起来。

一天夜里,魏延做了一个梦,梦见头上忽然长出两个角来。醒来后,感觉此梦非常特别。第二天,魏延听说行军司马赵直来了,便请入寨中,询问道:“早就听说你对《易经》非常通晓,我昨天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头上忽然生出两个角来,不知是凶是吉,烦劳你为我测一下。”

赵直想了半晌,说:“这是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也有角,这是变化飞腾的迹象。”

魏延闻言大喜,说:“先生的话如有应验,魏延必有重谢!”

不久费到了魏延寨中,说有要事相告,魏延命左右退下。费告诉魏延说:“昨夜三更,丞相孔明辞世了,临终前让你断后,缓缓退兵,千万不要走漏消息。”

魏延听了,沉思片刻,问费说:“现在军中谁代理丞相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