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更新观念适应新环境。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往往都有一个心理标准,以此来判断诸事物的是与非,这个潜藏于心里的标准,通常称“参照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观念”。它是客观事物如社会行为规范内化的结果。在改革中,人们出现的许多心理失衡,多是因为失去了原有的参照系,旧有的观念不能适应改革的进程。如允许雇工,有的人把“资本家剥削工人”当成参照系,就认为雇工是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提供剩余价值,因而是不能接受的,并对社会的这种改革变化产生失落情绪,从而心理失衡。要矫正这一心理,就要转变这个参照系,把“生产力是检验生产关系的尺度”作为新的参照系。通过更新自己的观念来接受新事物,面对新现象,适应新环境。社会总是要不断进止步,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带来的是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更新,这些都要求人们的观念也要随之更新。
(4)采用比较方法提高认识水平。比较方法是一种崭新的方法。现实中人们心理上的某些不平衡是由于自己的思想狭隘认识水平有限而造成的。如果从横向角度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可以突破原来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消除这些不平衡。
(5)自我激励使自己常进步多活力。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信息密集、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许多人心理上出现了危机感、空白感、失落感等心理失衡现象。这种失衡可以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望洋兴叹,自甘沉沦,于是抑郁占据心理优势,加剧了心理失衡;另一种是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发奋努力,进行知识更新,拓展知识领域,以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这就叫“内激励”。内激励产生内驱力,它能驱使自己朝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前进,持久地保持积极性。社会心理学把这种情况叫做“角色认知”。通过角色认知,人们的心理可以保持平衡,并获得新的快慰。
五、中年人制怒的方法
人到中年,在情绪方面已有较高的自制能力。但是,仍有部分中年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发脾气。这不但影响人际关系,而且发脾气时的愤怒情绪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中年人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要制怒,不要轻易地发作。
1.情绪与愤怒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合乎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人在现实生活中,要和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在对待这些事物时,人并不是无动于衷的,有的事物使人愉快,有的事物使人烦恼,有的事物使人恐惧,有的事物使人愤怒。因此,情绪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快乐为主组成的正情绪,如愉快、欢乐、欢喜、高兴等;一种是以痛苦为主组成的负情绪,如厌恶、生气、恐惧、愤怒等。正情绪反映个体心境的良好和满意状态,负情绪反映个体心境的恶劣和不满状态。愤怒是一种常见的负情绪。它是由于愿望不能达到或持续地受到妨碍,逐渐积累起来而产生的一种负情绪。特别是当这种妨碍是不合理的或者是由于他人而造成的不幸的时候,最容易使人愤怒。如自由受到限制,人格受到侮辱,隐私被人揭穿,无缘无故地遭到别人的攻击和诬陷,受骗上当等都可以产生愤怒。愤怒的程度依次是轻微不满、生气、愠怒、激怒、大怒、暴怒等。愤怒的外部表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和强度与年龄、性别、职业、环境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中年人中,男性较女性易发怒,文化层次低的比文化层次高的易发怒,修养差的比修养好的易发怒,工作紧张身体疲劳的人易发怒,情况紧张中的人易发怒。
2.发怒对人的危害
发怒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黄帝内经》载:“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说明发怒易伤肝脏。人在发怒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短促,额部、颈部静脉血管扩张,“青筋暴露”。愤怒的持续存在,有可能导致情绪性神经障碍。愤怒和恐惧相结合,有可能成为导致焦虑这类适应不良性症状的原因。事实表明,经常发怒的人,容易引起心悸、失眠、高血压、冠心病、胃肠道疾病等。据《左传》载:“忿怒之深、空腹不食、直气盈饱也。”告诉人们,发怒后食欲不振,吃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郁积。因此发怒极易导致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的疾病。另外,发怒还可以影响内分泌,使内分泌功能降低。发怒后会感到唾液减少,口干舌燥,吃东西没有味道,喝茶饮酒感到发酸。可见发怒对身体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制怒。
人到中年应该学会情感自控,使自己在受到任何不良刺激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镇定,不发火、不发脾气。因为一发怒,感情的烈火就会烧掉自己的理智,伤了自己,也伤了别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欲求之目的不但达不到,反而增加了难度。有一些人在单位受到挫折后不发火,回到家中,却朝着自己的配偶或子女大发脾气,迁怒于人,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破坏了家庭的和谐。
既然发怒有损于身体,有损于他人,有损于人际关系,有损于家庭气氛,那么就一定要学会制怒。
3.制怒的方法
古人在制怒方面有许多方法,如深思法、警钟法等。当代不少学者对如何制怒进行了探讨研究。心理学家俞文钊、杨治良先生主编的《实用心理咨询大全》,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几条制怒方法:
①躲避刺激法。这是一种消极的制怒方法,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怒的刺激物就尽量避开,敬而远之,以免发怒。
②转移刺激法。这是一种积极的接受另一种刺激而制怒的方法。人在发怒时,大脑皮层会有一强烈的兴奋灶,转移怒的刺激就是在大脑皮层另建立一个新的兴奋灶,用以削弱和抵消发怒的兴奋灶。如要发怒时,有意识地唱歌、听音乐、跟小孩玩耍等。
③主动释放法。把心中的愤懑和不平对人和盘托出,以消怒气,称为主动释放法。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意见、隔阂,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可以释怒,还可以增强团结。
④意识控制法。以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意识修养使愤怒情绪难以发生或降低强度。意识控制法常以心声和文字作为媒介,如在发怒时,心中反复默念“制怒,制怒……”,常会收到一定的抑制愤怒的效果。
⑤升华法。把愤怒化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的力量。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这些都是升华法的典型例证。
⑥暗示法。暗示法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或行为加以影响的过程。这里的暗示主要是指自我暗示,即暗示的主体是自己,自己暗示自己不要发怒。
中年人切莫忘记自己是中年人,已不具备青年时期的那种朝气和活力,身体经不起折腾,发怒是自己折磨自己,自己摧残自己。因此,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了家庭的宁静,为了子女的情绪安定,也为了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中年人一定要运用理智和意志的力量来控制自己负情绪的发生。
六、挫折与排解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顺流而下的欢快”亦有逆流而上的艰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之路的不平坦往往多于平坦。世上本没有一帆风顺的路。正如古人所云:“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但是人生的乐趣也正是在这“难”字上,与困难斗,其乐无穷;与命运争,其乐无穷。“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则一语道破了生活的真谛。
为什么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呢?原因很简单,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另外,任何人要实现某一个目标总要有一个积聚力量、创造条件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一般总要遇到一些挫折,只不过挫折产生的程度、大小,时间持续的长短因人而异罢了。西方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挫折会给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挫折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但影响着人的积极性的发挥,而且还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在人的中年时期,挫折有时可导致一个人命运的改变。
1.挫折的含义
从心理学角度看,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造成挫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的,如客观条件的限制,意外情况的打击等;二是主观的,如个人努力程度不够或身体患病而使目标没有实现等。
总的来看,挫折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需要挫折。即不能满足需要时引起的挫折。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许多种需要,而且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人的需要不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一般分3种情况,即有的能够全部满足,有的部分得到满足,有的则根本无法得到满足。于是需要的动机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如果遇到后两种情况,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挫折心理。如有的人希望得到深造,领导不予批准,往往就会产生挫折感。
(2)行动挫折。指行动不能实现时所引起的挫折。即人在实践活动中,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从而使目标无法实现。
(3)目标挫折。指达不到既定目标时所引起的挫折。有的人目标定得太高,而实际能力又达不到,使目标落空。有人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但其文学素养和生活积累远远达不到写作长篇小说的水平,尽管他坚持不懈地写作了1年,却最终流于失败。
(4)损失挫折。主要指个人受到重大损失时所引起的挫折感。如遇到意外事故,身体受伤,或在炒股票时失手。
2.挫折容忍力
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心理反应。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类型的心理反应,这种情况主要是与每个人的挫折容忍力有关。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时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一个人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挫折。挫折在时间上和程度上有缓急轻重之分。面对挫折,有的人能够容忍;有的人则不能够容忍;有的能向挫折挑战,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的却精神崩溃,一蹶不振,陷于绝望。因此,一个人能否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特别是中年人能否对挫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是能否保持心理活动正常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挫折容忍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心理承受力有关。心理承受能力高的人往往心胸宽阔,对挫折的容忍力相对要强一些;而心理承受力弱的人,在挫折面前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2)与文化素质有关。一般来说文化素质高的人,能够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辩证客观地对待挫折的出现,而且往往会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反败为胜。
(3)与生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生理素质好、身体强壮的人要比生理素质差、体弱多病的人更能够容忍挫折。有些体弱多病常年卧床不起的人往往经不起意外打击,其挫折容忍力相对要弱一些。当然对挫折的容忍主要取决于人的意志,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身体健康与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4)与受挫折的次数有关。一般来说,每经过一次挫折,人的挫折容忍力就会提高一步,经过多次挫折,人的容忍力就会得到锤炼,对一般的挫折基本能够容忍;相反对那些一帆风顺的人,由于缺乏挫折的锻炼,一旦遇到挫折,便垂头丧气,忧心忡忡,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
(5)与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有关。一个成熟的人在从事某项工作之前,要考虑到各种困难和意外因素。既要满怀信心地去争取目标的实现,又要有遇到困难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事情是复杂的,古语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客观条件有时并不按照人的主观意志去发展。如果缺乏受挫折的思想准备,一旦挫折出现,便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3.挫折后的行为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的挫折,都会影响到人的情绪。由于受挫折者各有特点,所以受挫后的行为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是采取积极适应的态度,有的人是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甚至是对抗的态度。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攻击。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常常会引起内心的愤怒。这种愤怒情绪往往首先转化成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攻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把攻击矛头直接指向阻碍目标实现的人或物。第二种情况是间接攻击,把攻击矛头指向某种代替的人或物。
(2)回归。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受到挫折后,不是勇往直前,而是倒退到原来的行为上,所以回归称为退化。
(3)改变策略。当一个遇到了挫折和失败后,不是偃旗息鼓、裹足不前,而是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变策略,另寻通向成功的道路。
(4)消极对抗。当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受到领导的非难,使自己的设想和计划落空,而又无法改变领导的态度时,便产生了消极对抗的心理和行动。如对工作态度消极,行动怠慢,对领导的指示置若罔闻,或者制造许多难题,对领导进行刁难,甚至用制造舆论,设置障碍等方法对抗领导其他方面指示的落实。
(5)悲观厌世。当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挫折时,无人体谅和劝导,挫折后带来的心理压抑无法排除,很容易闷闷不乐,悲观厌世,严重者甚至会出走、自杀等。如有的人在评职称、晋级、涨工资中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就很容易出现上述情况。
4.正确对待挫折
上面已提到过,挫折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当今剧烈变动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总是会发生的。另外由于中年人正处在“多事之秋”,无论是从担负的工作担子来看,还是从担负的家务来看都是很沉重的。因此,力图完全避免挫折是不现实的,中年人应该用理智的方法,正确对待挫折。
(1)增强生活勇气。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七十二难,方取得真经。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被老师辱骂为“枯木不可雕也”,这反而激起他努力进取的信心,发奋攻读,数十年不停写作,终于成为古今众口赞誉的“诗仙”。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要有较强的挫折容忍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碰到困难、挫折就裹足不前,那么就什么事业也干不成。只有那些不畏在艰险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