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62

第62章 两栖与爬行类病(2种)

鳖腮腺炎病

鳖腮腺炎病是由病毒引起,并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目前尚未见有关该病病原的正式报道。从该病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来看,极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

鳃腺炎病在甲鱼病害中,是危害最大、传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种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是一种可怕的灾害性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稚、幼鳖生长期。流行季节为6月~9月。水温在25℃~30℃之间发病最为严重。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早期,病鳖运动迟钝,常浮出水面沿着池壁缓缓独游,有时静卧于食台或晒背台上,颈部肿大不能自由伸缩,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斑。发病后期,全身浮肿,脏器出血,可见到口、鼻流血。解剖可见鳃组织发红、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淤血。腹腔积有大量的血水,肝呈点状充血。

诊断与疫情报告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特点等进行诊断。

鳖腮腺炎病列入我国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渔业主管部门上报,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鳖腮腺炎病目前尚无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防方法是隔离发病鳖,或将病鳖挑出后深埋或烧毁。养殖池可用50毫克~1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进行浸浴,两小时后换掉水,再用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毫克/升的强氯精喷洒。

治疗措施:

1.投喂“鳖病康”及“肝胃乐”,连用3~5天。同时泼洒“甲鱼消毒王”或“精博溴氯海因”、“鱼菌净”和“消毒王”。

2.“渔用菌病消”每日3克/千克体重的剂量拌饵投喂。同时投喂中药“健鳃灵”,按5%的量拌入饲料中投喂,连喂7天,效果较好。

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

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是由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感染引起蛙的一种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通常单个排列;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中间隆起,表面为淡黄色,基质无可溶性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

当水质恶化,水温度变化较大时易发此病,主要危害对象是100克以上的成蛙。病期集中在7~10月份,具有病期长、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最高死亡率可达90%以上,危害极为严重。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蛙眼球突出,双目失明,有时伴有腹水,肛门红肿,幼蛙有时会在水中打转,有类似神经症状出现。

蝌蚪后肢及腹部有出血点和血斑,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游。肝脏发黑肿大,脾脏缩小,脊柱两侧有出血点和血斑。蝌蚪肠道有明显的充血现象。

诊断与疫情报告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特点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列入我国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渔业主管部门上报,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疫苗。

预防措施:水是其主要传染途径,应定期对水进行消毒,一般用0.3微克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病蛙深埋或烧毁;在饵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预防。

防治方法:

1.先用生石灰将池水pH值调至7.5~8.2,再用土霉素(1.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2.用麦迪霉素或氟哌酸等拌料投喂,用量为每公斤体重50毫克,每天一次,连用5天。

3.磺胺嘧啶拌料投喂,用量为每千克蛙用药0.2克,第2天起减半,边喂5~7天。

4.全池泼洒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

5.对病体要做严格的毁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