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书画背后的故事
30399700000013

第13章 步辇图之疑

《步辇图》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作。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绢本,重设色,无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它是最早一幅描绘了我国各族人民要求团结统一的历史画卷。它真实地记录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这一汉、藏民族之间亲善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画面上,乘坐步辇的唐太宗威严而和睦,穿少数民族袍服的禄东赞精干而恭敬,礼官肃穆、宫女顾盼,气氛亲切融洽。从选取情节到形象刻画,都展现了汉藏两兄弟民族血肉相连的历史真实画卷。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到了西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继位做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于是向唐朝请求通婚。吐蕃的使者禄东赞也是吐蕃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非凡人物。松赞干布死后,其孙即位,禄东赞继续为相,总揽国政,拟定宪法,征服吐谷浑,屯兵青海,与唐朝战争,其家族执掌吐蕃军政大权凡50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带去了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以及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

一般人都认为画上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坐于辇上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求娶文成公主的场景,称之为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不过这幅名画上的“失礼”之处,却让不少人对《步辇图》的真实内容有了疑问。

画中描绘的是土蕃使者禄东赞前来觐见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性场面。禄东赞此次前来的目的,是为了和唐朝建立联姻关系。作为一位善于运用外交手段谋求国家利益的君王,唐太宗应允了这门亲事,同意将文成公主远嫁给土蕃赞普松赞干布。史书中记录了唐太宗当时所说的这段话:“蛮族都重视妻子的力量,何况我也。等她嫁过去生了孩子,就是给我生了孙子,这样的话,土蕃就不会向大唐发起进攻了。为此,我怎么能舍不得自己的一个女儿呢?”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汉藏和亲是极为重视的,并且将它与国家安危连在了一起。以此推论,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场面一定是一个非常正式的场面,并会被安排得比较隆重。然而,《步辇图》中所表现的却恰恰与此相反。

首先,步辇是古代皇帝小行幸时所乘坐的辇舆,因此,皇帝乘坐在步辇上应该是在小行幸的途中。按照常规,皇帝召见外国使节,必须按照宫廷的礼仪制度,在一个指定的场合进行。那么,唐太宗怎么就随随便便地在小行幸的途中就坐在步辇之上召见来使了呢?

其次,历代帝王都极其注重自己的形象,他们出行时坐在步辇之上的姿态通常都是正襟危坐。公认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中坐在辇或榻上的历代帝王都是如此,甚至连陈废帝也不例外。然而,《步辇图》中唐太宗的坐相却很随便,一点也不端正,难道他不注重形象到了连陈废帝也不如的地步?

第三,皇帝在接待外族使臣的重大场合中,应该身穿庄重得体的礼服。然而,《步辇图》中的唐太宗却随便穿着一套贵贱通用的幞头袍衫,甚者从唐太宗袍服的下摆中,竟然还露出了一只赤脚来。试问,在中国这个注重礼节的国度里,大唐皇帝会光着脚丫接待来使吗?

也许,让我们看看封建时期的规章典仪会受到点启发。旧时朝廷中三品以上官员任职,均由皇帝亲自授封。授封时为了表示对功臣勋将的器重,沿袭礼贤下士的习俗,皇帝要在宫殿前的平台上“乘舆亲御临轩”,向受封者授册,连同官印一齐赐给被封官职的人,此举被称为“临轩册命”。联系《步辇图》的情况,与以上分析完全吻合,唐太宗右手攥着的白布袋里应是一方“右卫大将军”的官印,左手托着的木盒中,极有可能是一轴赐封禄东赞官职的册文。至于唐太宗光脚不穿鞋的举动,大概是因为此次授封并非在朝堂之上,而是在闲话家常中对禄东赞分外赏识,当即册封,所以穿着就显得随意。但这毕竟只是猜测而已,是不是还有更合理的解释,还要有待时日。

精彩链接:

阎立本其人其事

阎立本,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人,官至右相、中书令,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他的父亲阎毗,是隋代著名工艺家和工程学家,善于营造宫殿,修筑长城。哥哥阎立德,也是著名画家。阎立本继承家业,并努力从前人的艺术中学习和汲取营养,在人物画等方面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如描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肖像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在凌烟阁壁上画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除《步辇图》外,还有《历代帝王像》、《职贡图》、《凌烟阁功臣像》等。历史上称他“兼能书画,朝廷号为丹青神化”。

唐太宗与禄东赞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作者在画面上以赞美的笔调着力表现,他安祥自若,和颜悦色,威严之中显露出对使者的喜爱和嘉许。为了突出唐太宗,作者以他为主要人物,画得略大一些,把人们的视觉中心引向了唐太宗。通过他舒朗的眉字,睿智的目光和飘动的髭须,成功地表现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气质和治国安邦的帝王形象。对另一位主角藏使禄东赞,则着重对他精神气质的创造,丰满的面颊,高鼻子,黑黑的络腮胡,通过服饰和举止神态的描绘,生动地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精悍和粗犷的性格特征。质朴的颜面添上几条长长的皱纹在他的宽阔额头上,表现了他的才智和丰富的经历。举止的恭谦、敬畏中显出他的精干。

辗转的国宝

《步辇图》在清乾隆时已入内府,辛亥革命后,当时的北洋政府给了清室一定的优待条件,逊位皇帝溥仪仍被允许留在紫禁城内称尊。溥仪便利用特权作庇护,将大批历代书法名画盗运出宫。早在嘉庆年间,皇帝赏赐书法名画予亲王大臣已经成风,溥仪便以“赏赐”其弟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每天进宫陪其读书之机,从珍贵的宋元版善本书下手,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运出紫禁城。1924年,冯玉祥打进北京城,溥仪被逼离开北京,在日本警察“保护”下潜匿天津日租界原张彪的私宅“张园”,并建立了一个“小朝廷”。尽管当时民国政府每年拨给溥仪400万元巨款,但仍无法满足浩瀚无边的开销。他们把念头转到了盗运出宫的历代书画上。由旧日臣子经手,通过古董商等卖出,买家多数是外国人。《步辇图》就是被溥仪在天津随便卖掉的。所幸得到此画的人并没有再转售外人,只是将画送给女儿做了嫁妆,由女儿带到福建婆家。解放后,完整地捐赠给了国家。

禄东赞的姻缘

《步辇图》背后北宋章伯益的篆书题记:“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禄东赞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其赞普遣禄东赞来迎,召见顾问,进对皆合旨,诏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妻之。”这段题记的大致意思是:吐蕃领袖松赞干布派遣宰相禄东赞做使臣,携礼品来长安请求通婚。唐太宗李世民亲切地接见了禄东赞。这位使臣从容对答,语言得体,博得了太宗的欢心和赏识。太宗不但允许禄东赞迎接文成公主入藏,而且加封他的官职,将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赐配给他。

如果此言不假的话,禄东赞可谓是此次合亲的第二个最直接受益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