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珍宝背后的故事
30401800000012

第12章 越王勾践剑的故事

1965年12月,考古队在发掘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时,发现了一柄寒光闪闪、刃薄锋利的宝剑。这柄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青铜剑,是怎样出土的?越王剑缘何出自楚墓中?为何至今仍锋利无比……一串串疑问扑朔迷离……

一、神剑醒来,一觉睡了2400年

41年前的10月初,湖北江陵(现荆州区)望山村。因连续两年发生干旱,当地农民遭遇“水荒”。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现在的川店、马山、八岭山等乡镇的部分农田。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云梦泽畔,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楚国都郢的所在地。家住川店镇望山村一位老人,在回忆当年勘探“望山一号墓”的情景时仍很激动:“土的颜色出现了黄、紫、褐的混合色,这可能是书上说的‘五色土’。”时任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教授很快赶到现场。结论很快出来:在这一带,有大中型墓葬25座,小型墓葬至少有30座。

2500多年的秘密就这样被揭开了。10月中旬,发掘工作开始。考古队将在两个月后打开战国时代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这可是一个轰动海内外的重大新闻。年末的江陵,雪雨纷飞。墓坑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坑壁极易崩塌。住在古墓附近的一位老人回忆:“当时,文物工作队的人就住在我们农户家,‘望山一号墓’是当时发掘中最大的一座墓。”12月初,望山1号墓已挖至地下6米多深。打开主棺,墓主左侧一个黑色剑椟呈现在人们眼前。“里面有一把剑!”考古队员报告说。剑出土时,装在黑色漆木剑鞘内,剑与鞘吻合较紧。拔剑出鞘,剑身寒光闪闪,毫无锈蚀,谭维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21层白纸划破。可见史书记载的“夫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断盘盏”不是虚妄之语。谭维四意识到:这柄2500多年前的青铜剑必将震撼世界。

二、专家论战,公认剑主是勾践

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饰满黑色菱形暗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其工艺之精良,并非当时楚国铸造技术所能成就。那么,这把锋利无比、精美绝伦的青铜剑到底系何人所持有?

破译密码的钥匙很快找到了,在剑身的一面近格处,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释读颇难。考古工作者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6个字为“越王”、“自乍(作)用剑”。照此推理,此剑必为越王所有,但它带给人们的谜团似乎越来越大。

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此剑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越王的剑何以出现在楚国的疆域上?

于是,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主要方式的、轰动一时的学术讨论。讨论是由主持此次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发起的,参加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容庚、夏鼐、陈梦家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论战最终出现了突破。

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唐兰作出的判断是:越王之名应为勾践。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学者们的意向趋于一致,公认剑上的8字铭文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春秋时期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剑曾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一物”、“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其身价之重自不待言。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勾践剑剑身有着蛇鳞一样精美的菱形暗格,这种暗纹制作技术至今无法破译,怀疑是化学外镀技术,而化学外镀技术是近代西方才出现的,难道我们当时的古人就掌握了?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中空,有极其规整的同心圆刻纹,是连现代的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春秋时代的先人能掌握此技术,真不可思议。

三、千古之谜,至今仍在求解中

勾践——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剑如其人,他的霸气曾威震天下。提及勾践剑,不禁使人想起“卧薪尝胆”这段史实。春秋中期后段(约公元前6世纪前半叶),吴越两国国力渐趋强盛,至春秋晚期达到顶峰。当时中原地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吴越两国也介入其中。

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即位后,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和军事家孙武,西破强楚,国势益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新丧,子勾践继立。阖闾乘机兴兵伐越,勾践迎击之,大败吴军,吴王亡,太子夫差继位,以报仇为志。公元前494年,夫差领精兵伐越,大战于夫椒,越军被击败,勾践仅以五千甲兵退保于会稽山上,屈辱求和,卑身事吴。

此后,夫差挥师北上,与齐、晋等国争雄,连年征战,兵疲民困。勾践则表面上臣事于吴,背地里苦身焦思,发愤图强,伺机复仇。史载他平常置苦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时时提醒自己勿忘会稽之耻。公元前482年,夫差率精锐北上,与晋、鲁等国会于黄池(今河南封邱南),争为盟主。勾践乘虚伐吴,攻占吴都,杀吴太子友。夫差仓促回师,与越讲和。自此,吴国一蹶不振,越国益强,两国又数度交战,吴皆败。公元前473年,勾践终灭吴,夫差自杀身亡。

“卧薪尝胆”的历史已经过去很久,但勾践这种矢志不移的精神却一直鼓舞后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因此1965年越王勾践剑的出土格外引人注目。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又出土了吴王夫差矛。于是,在省博物馆的展览室里,勾践剑对面四步远,陈列的便是这柄“吴王夫差自作用矛”,与越王勾践的“自作用剑”挤眉弄眼、面面相觑。这两柄来自远古的世界级兵器珍品,依稀照耀着当年的吴越勇士,在他们主人死后,平静地同室安息了。它们仿佛两把飞梭,编织着时光,飘摇而下,撞击着2400年后站在展览厅里的游客的目光。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都出土在当年的楚汉之地湖北,有什么巧合吗?

“一对仇敌所用兵器同时出现在楚国,我的判断是,当年勾践灭吴后,将夫差的矛作为战利品缴获。而后,楚国兴兵灭越,遂将勾践剑、夫差矛一并收至囊中。”谭维四对记者说,“当然,这也是一种猜测,学术界至今未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有些考古学家和史学家则认为是礼赠和赏赐的缘故,由于吴越出宝剑,故在吴越两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被作为赠赐的贵重礼物而到了楚国。“季札挂剑”的著名典故,就是以剑礼赠外邦之君的一个例子。

还有人认为,楚越有姻亲,楚惠王之母系越王勾践之女,所以作为陪嫁品的勾践剑留存于楚。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比如民间流失到楚国,毕竟当时的国家那么小。

然而历史毕竟已远去,勾践剑和夫差矛的“相逢”仍然有待于考古学家的进一步考证。穿越历史的厚重的尘埃,我们期待的眼神依然如故……

精彩链接:

勾践剑为何在墓中被水浸泡两千多年仍寒气逼人

对于这个问题,有关专家认为,1号墓葬深埋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实,墓室成了一个密闭性极强的空间。此外,该墓曾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为中性。这样的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勾践剑的保存。专家还认为,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并非完全没有生锈,只是锈蚀程度十分轻微,难以看出。40年后的今天,尽管妥善保管,该剑表面也不如出土时明亮了。

赴日展出,周恩来亲自批准

勾践剑历经千年,仍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它的出土震惊了世界。但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其公开展出的机会很有限。而每次展出,都会引起极大的轰动。1973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勾践剑赴日展出。展出首日,从开馆到闭馆仅两个小时,观众就达到2300余人,在日引起极大轰动;1984年,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在香港展览,游客交口称赞;1999年,勾践剑经国务院批准,在新加坡展出,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重量级国宝”。1999年国庆期间,勾践剑出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全国文物事业50年成就展》上,为新中国的五十华诞增添光彩。节后,它回到了湖北省博物馆。

墓主主人之谜

在望山一号墓墓主的头部左侧,一件镶金嵌银的铁带钩也引起了考古队极大的关注。带钩是古人腰间革带的“皮带扣”,但令人惊奇的是,实用的带钩一般都出现在死者的腰部,这件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先秦时代的一件错金银龙凤铁带钩,出现在死者头部,到底是实用的,还是仅仅作为墓主地位的标志所葬于墓中的呢?从出土竹简的记载来看,“昭固”这一名字出现了14处,其中一处直接刻有“为昭固祷”。昭固为这座墓的墓主,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简文中还记载了墓主昭固祭祀楚简王、声王和悼王等先王,以及身为楚悼王曾孙的文字。这为昭固是楚国王族提供了佐证。至此,墓主的身份已是一目了然。生前昭固系楚王侍者,与楚王室关系十分密切,并随葬了越王勾践剑,说明他生前的地位也是较高的。这件铁带钩并非日常系束带之用的,它大而精,把它视为珍宝而放于墓主头侧,只是为了表现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煮酒论剑

剑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制作历史。剑是中国武术器械中的“百刃之君”。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质量很好的铜锡合金剑,斗剑之风也较盛行,剑术理论也相应得到发展。据《吴越春秋》记载:民间武术家越女,曾向越王勾践详论“剑之道”。战国后期,铁剑普遍出现。到了汉代,《晋书》中记载:“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并有一套严格的佩剑制度。击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剑术立名天下。汉高祖刘邦自夸:“我提三尺剑取天下”,隋唐时,剑形十分精致华丽,贵族、学士亦多随身佩剑,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唐剑有“鼻剑”之称,宋代之后,击剑之风逐渐为剑舞取代。

彩漆木雕,勾画古代“动物园”

在随葬品中,还有一件雕有55个动物图案的彩漆木雕凤鹿座屏最显精美。座屏上置有一雕屏,由透雕与浮雕的动物组成连续性的图案,刻有凤、鸟、鹿各4只,蛙2只,小蛇15条,大蟒26条。55个动物穿插交错,相互争斗,巧夺天工。这件完美的工艺品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可惜的是,这个完整的座屏出土时,雕屏基本散架,如何立即恢复成了难题。赶到发掘现场的我国著名文保专家胡继高灵机一动,“就地取材”,从一名长发女孩头上取来几丝头发,用头发代丝线,最终将雕屏松散的部件一一扎牢整理好。这才使得我们今天看到了这件完整的国宝。看到55个动物互相撕咬,当时就有人风趣地说,那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吗?

越王勾践剑的鬼斧神工

经检测,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砷等元素,各部位元素的含量不同。剑脊含铜量较多,韧性好,不易折断;刃部含锡高,硬度大,非常锋利。脊部与刃部成分不同,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即先浇铸含铜量高的剑脊,再浇铸含锡量高的剑刃,使剑既坚韧又锋利,收到刚柔结合的良好效果。剑格含铅量较高,这种材料的流动性较好,容易制作剑格表面的装饰。另外,在剑格、剑茎和剑身上所饰的菱形几何形黑色暗纹含硫化铜,有利于防锈,是当时一种先进的独特工艺,这也许就是该剑保存至今两千余年而毫无锈蚀的原因之一。该剑上的8字铭文,刻槽刀痕清晰可辨,是铸后镂刻而成,而非铸就。铭文为鸟篆,笔划圆润,宽度只有0.3~0.4毫米。越王勾践剑集当时各种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于一体,代表了当时吴越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准,制作之精湛,可谓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