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珍宝背后的故事
30401800000024

第24章 舞马衔杯纹银壶的传说

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发现了一批窖藏的唐代文物。出土文物达千余件,都装在两口大瓮中,其中金银器皿多达270件。这批金银器窖藏地点位于唐长安城内兴化坊的西南部,据考证埋藏时间约在“安史之乱”以后。根据史书记载,在兴化坊西门附近有王李守礼(唐玄宗从兄)的府宅。这批窖藏文物当是王府中的财物,可能是“安史之乱”时仓促埋下而后来因故未能挖出。

在这批金银器中,有一件鎏金仿皮囊舞马衔杯纹银壶,壶体仿效皮囊的形态,上面有鎏金的提梁。提梁前面是直立的小壶口,覆盖着鎏金的覆莲纹盖,盖纽上引着一条细银链,套连在壶提梁后部。在壶体两侧各锤出一匹骏马的图像,那马长鬃覆颈,长尾舞摆,颈上系结飘于颈后的彩带流苏。后腿曲坐,前腿站立,全身呈蹲踞姿态,张口衔着一只酒杯。马体鎏金,由于是锤凸成像,马的形象凸起于银白的壶体表面,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显得十分华美。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镀连结着壶盖与提梁,上口敛而底部呈扁弧形,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专家认为,银壶上的马为舞马,它是一种经过专门训练,表演马舞的马,故此壶称为舞马衔杯纹银壶。自先秦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骑术得到很大发展,不仅应用于军事训练、作战,也作为杂技演出供人娱乐。唐玄宗手下的梨园弟子,曾为他训练了不少舞马。这些马用金银珠玉装饰缨络和鬃毛,背上披挂文绣彩衣,然后按毛色分别部目,起名为“某家宠”、“某家骄”等。又选年少俊美的乐工数人,着淡黄衣衫,系文玉腰带,为舞马表演时伴奏乐曲。

每年的农历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生日,当时称“千秋节”,照例要举行盛大的庆贺宴会和乐舞表演,场面宏伟。每当这天,唐玄宗都要传命在兴庆宫的勤政楼下表演马舞。舞马都披着非常漂亮的锦绣衣服,挂着璎珞,牵马的壮士也都着金挂玉。高潮时,舞马就会跃上3层高的板床,壮士们把床板和马一起举起来,舞马衔着酒杯给玄宗敬酒祝寿。舞马也随之喝了酒,醉了。这些舞马随着《倾杯乐》乐曲的旋律节拍起舞,昂首扬尾,纵横往来,作各种舞姿,真可谓别开生面,妙不可言。表演时,除群马共舞外,还有单匹独演。有时安设3层板床,驭手乘马而上,可在上面旋转如飞。有时又由一大力士举一榻,让马舞于榻上。唐代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中描述舞马:“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这件舞马衔杯纹银壶的出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舞马前腿直伸,后腿曲跪,长鬃披散,马尾上翘,颈系绶带,向上飘举,口衔金杯。唐人诗作中,对于舞马有生动描绘:奋首鼓尾,纵横应节,为玄宗上寿。玄宗赐酒一杯,舞马自衔自饮。

有关舞马还有一段悲惨的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玄宗仓皇西逃,入蜀避难。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后,这些皇家舞马便流散到军中民间。安禄山因为曾在宫中观看过舞马表演,十分喜欢,便派人搜寻得几匹养于范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杀,这几匹舞马辗转易主,最后落到魏博(治所在今河北大名)节度使田承嗣手中。田氏没有见过舞马的场面,不知这是一些经过特殊训练的马,而将它们与一般战马混养在一起。一日,田承嗣宫中设宴犒赏将士,高奏乐曲,这几匹舞马闻乐而舞。养马的兵士不知缘故,以为马中了妖邪,挥起扫帚便打;而舞马却以为主人嫌舞得不合拍节,愈发舞得起劲。管马军吏急忙将此怪异之事报告给田承嗣。田氏不明其故,下令狠加鞭打。不料鞭打愈狠,马就舞得愈整齐,最后竟被活活打死了。当时军中也有个别人知道舞马情由,因惧怕田承嗣的残暴,始终隐而未敢直言。这段故事今日读来,仍令人感到痛惜和不平。

精彩链接:

何家村遗宝风采领略

轰动世界的西安何家村1970年出土了一批震惊世人的金银器,后经文物专家联手攻关,在遗宝中破解了大唐皇室诸如杨贵妃佩戴的“香囊”、风流天子唐玄宗的舞马、神秘的“金开元通宝”等谜团。这些文物一共1000余件。按类可分为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金器总重量达298两,银器总重量3900多两。光钱币就达39种之多,既有唐土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西域高昌国的高昌吉利、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尔,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时代跨度达千余年,涉及面东至日本海、西至地中海、幅员数千公里,是钱币收藏史上一次空前的大发现。

出土的银铤、银饼、银板上面的文字涉及到年号、地区、赋役种类等,全面反映出唐代的经济制度。22枚银饼中,有4枚庸调银饼,这是庸调银实物的首次发现。这批珍宝中,还有一套完整的药具和多种药物,这些药物在唐代均属名贵药物,其中仅朱砂一项,就有7种规格。这是迄今为止唐代药具及药物最系统、最完整的一次发现,也是中国古代医药史上一次大发现。何家村窖藏珍宝还呈现出浓重的多种文化因素。除上述的异域钱币外,还有由粟特输入的素面罐形带把银杯,西亚的镶金兽首玛瑙杯,罗马风格的狩猎纹高足银杯、仿照波斯多曲长杯制作的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等。

过去,人们只能借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来领略大唐盛世的风采。作为唐王朝的都城,西安目前所能见到的唐代的实物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都是陵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地上的东西很少。真正沾有唐王朝生活气息的生活用具少之又少,唐代宫廷的实物更是凤毛麟角。唐王朝是中华民族最浪漫、最开放、最有为、最青春的王朝。何家村遗宝的发现,如同揭开了一位美丽新娘的面纱,她美丽的魅力摄人心魄,雕琢精巧的金银、洁白温润的玉石、充满异域风情的丝路精品……呈现出一个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世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蓬勃朝气。

鎏金仿皮囊舞马衔杯纹银壶之鎏金工艺

鎏金仿皮囊舞马衔杯纹银壶图案的鎏金工艺有5道,一步也不能省。第一道工序是预处理。处理时先用钢锉将铸口、壶面上的小疙瘩及凸部锉掉;其次用细砂布将整个壶面打细,并用磨铜炭蘸水磨光至出现镜面效果;最后,用清水将炭末冲洗干净,整个壶面要全部挂上水。冲洗干净后,切忌裸手触摸银壶。第二道工序是熔炼金汞合剂(行话“杀金”),将金块打成金叶,剪成金丝,放在炉火上烘烤,变红后取出,晾凉,然后用开锤平顶将其捶平,直至变成暗红色有了硬性时停止,行话叫打了一“火”。再用铁丝将打过一“火”的金块捆紧放在炉火上烘烤,刚一变红即取出,继续捶打。将金丝团放在坩埚里,在炉上加热,按金汞1:7的重量比将汞倒入坩埚中。因金的比重比汞的大,金丝沉在汞中,成为银白色的金汞合剂。因形似泥状,习惯称之为“金泥”。“金泥”做好后,进入第三道工序“抹金”。在工作台面上铺上洁净的高丽纸,将银壶平放在高丽纸上,鎏金一侧的图案向上。用鎏金棍秃头小铲蘸上硝酸,再抠块“金泥”,再蘸些硝酸,随后在图案上一片紧挨一片地涂抹,一侧图案抹好后再涂抹另一侧。注意绝不能涂抹在图案外。随之而来的是第四道工序“烤黄”。备好白木炭火,烧至红亮无烟,开始烘烤,一边烘烤一边转动银壶,用鬃刷子在鎏金层上面摁躐三四遍。摁躐时不要把鎏金层烤得太热。鎏金层慢慢地开始发亮,像汪着一层水银(汞的俗称),行话叫“水银烤开了”。这时,用脱脂棉在鎏金层上擦一遍,使鎏好的金层平细。擦好后就不要再触摸了。继续烘烤,水银不断蒸发,等鎏金层全部变成暗黄色时,银壶离开炭火,晾凉。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后处理”。用细红铜刷蘸皂角水在鎏金层上轻轻刷洗,待鎏金层由暗黄色变成黄色,冲洗干净。至此,第一遍鎏金完毕。第一遍鎏金后,有的地方露银发白;有的地方金层太薄,质量不高,于是需要鎏第二遍、第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是谁在何家村埋下了绝世宝藏

经考证确认,何家村金银器窖藏所在地位于唐代长安城兴化坊内,这批珍宝均为唐代宫廷之物。因为首次发现了唐代金开元通宝,所以有学者提出“窖藏的主人是搜集古钱和外币的爱好者”,是一位“收藏家”,后来郭沫若进一步提出窖藏的主人就是章怀太子和其子豳王李守礼。多年来,经学者们精心研究,何家村的宝藏故事终于有了一个比较让大家接受的版本。宝藏的主人就是唐代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刘震,这些宝贝的埋藏年代应该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

据考证,租庸使刘震当年就居住在兴化坊中。“租庸使”是唐代中央专门设置的征收租庸调的官员。何家村遗宝中的庸调银饼也暗示着租庸使刘震与何家村遗宝的关系。史书记载,泾原兵变时,刘震让人押着“金银罗锦二十驼”出城外逃,自己则与家人随后赶来。专家推测,租庸使的职责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财物,所以在突遭战乱时,连皇帝都逃离京城,有权力处置官府财物的刘震,先派人带走“金银罗锦二十驼”,而自己则与家人随身携带经精心挑选的宫廷珍宝逃跑。而何家村埋藏的珍宝都是体积小、价值高、少而精的珍品,便是很好的旁证。重要文献《无双传》也对刘震出逃做了记载:当时城门守卫得知刘是朝廷要员不敢开城门,刘震只得又往其家所在的方位跑去。于是千年之后的我们便可以设想:在难以出城的紧急情况下,刘震不得不返回家中,将这些珍宝埋藏起来。据记载,刘震还做了叛军的命官,很快,唐军收复了京城,刘震夫妇被斩,刘震私藏的珍宝也就永远不被外人所知,直至将近1200年后才被发掘出来,让我们在史书的字里行间像玩拼图似地拼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