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珍宝背后的故事
30401800000029

第29章 渎山大玉海的沧桑往事

“渎山大玉海”,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的世界,一睹这件生于元代的旷世奇物吧!它又名“大玉瓮”、“酒海”,可储酒30余石,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高0.7米,口径1.35~1.82米,最大周长4.93米,重约3500公斤,体略呈椭圆形,内空,制成于公元1265年。由大都皇家玉工制作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它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开了大件玉雕作品的先河,形体厚重古朴,气势宏伟,纹饰粗犷豪放、细腻精致,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俏色处,也颇具匠心。从玉器发展史看,大玉海确实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是中国划时代的艺术珍品,也为世界宝玉石业发展史上罕见的杰作。

“渎山大玉海”墨绿色的器身带有白色、黑色、紫色等多色玉花纹,体外周身浮雕有波涛汹涌的大海和生活于海中的海龙、海马、海猪、海鹿、海犀、海螺……器形硕大,可贮酒30余石,气势逼人,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刻的手法表现波浪,上部海水纹是阴线刻的底纹,而以浮雕的各种海兽为主体,形态各异,也采用线刻表现细部。海兽虽均为想象中的动物,但其造型都很写实,实际上延续了宋代的表现风格。底座后配,满饰细腻工丽的云纹,与玉海的风格有所差别。大玉海瓮体外部周身浮雕,形似波涛汹涌的大海,13种海兽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深浅不同的曲线变化和各种纹饰,显示海的激流、漩涡和波涛,风格豪放,极具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不过自古以来就是好事多磨,大玉海自出世后,就没有过过几天安稳的日子,真是享尽颠沛流离之苦啊!

据《元史》载,大玉海于1265年12月制成后,由元世祖忽必烈敕令陈列于北京万寿山广寒殿内(今北海白塔所在地)。大玉海敕令放置并载于正史,这在玉器史上绝无仅有,可见其意义重大。在传世至今的数十万件玉器中,它是唯一一件可以辨认的蒙古时期的玉器(1271年忽必烈才定国号为元)。但是,明万历七年端阳前一日,广寒殿突然失火倒塌,“渎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运走。世事变迁,几经辗转,“渎山大玉海”与底座流落于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内,成了道士的腌菜缸。

也不知被腌菜水泡了多少年,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弘历发现了流落于玉钵庵的“渎山大玉海”,便“以千金易之”,将它放在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中。据说那个道士因此而发了一笔财。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弘历又命人在承光殿前修建一座小亭,名“玉瓮亭”,由于玉海底座已失,还加配了底座。下配汉白玉雕石座,将大玉海陈于石座上,并令内廷翰林等40人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上。当时大玉海污损十分严重,身上还留有火焚的痕迹,乾隆曾先后4次令人收拾它,包括清洗、修琢。所幸的是,乾隆十分懂得“修旧如旧”的道理,修琢后,大玉海仍基本保持原貌。自此“渎山大玉海”便在这里安了家。但是,由于元、清的琢玉技法、风格还是颇有差异的,仔细辨别,还能区分出修饰过的纹饰。这为我们辨认元与清玉雕的不同,提供了范本。大玉海饱经沧桑,而能保存至今,也算得上是不幸中的大幸了。想那元代初年,虽已统一中国,但仍不失游牧民族的彪悍之气,所以渎山大玉海尽管工艺上精益求精,却并不流于繁琐,自有一种雄浑豪放的气魄。它的确是元代审美倾向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还有,令人意外而高兴的是,与元代玉瓮的玉质、玉色、雕刻风格等均浑然一体的原配底座,最终于1988年在北京法源寺内发现。这真是历经沧桑,珠联璧合,的确是一桩盛事。

精彩链接:

渎山大玉海身世之谜揭晓

渎山大玉海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制作玉海的玉料来自何处呢?因为缺少古籍记载,渎山大玉海身世之谜一直使人困惑。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它的故乡是新疆。最近,在南阳师院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的基础上,著名宝玉石专家李劲松组织在京的20余位玉器考古、收藏权威专家对“渎山大玉海”进行了鉴定,“渎山大玉海”终于验明正身。玉料为南阳独山玉。至此,一桩“千古悬案”终于一锤定音。下面仅摘取几点原因,以飨读者。

1.玉海玉质大部呈青色和青白混杂色,青色中带有黑色斑块,少部呈斑块状或条纹状的白色,白色中亦多有黑色斑点,主要组成矿物为斜长石和黝帘石、绿帘石,还含有一定量的黑云母、透闪石和透辉石。其中斜长石、黝帘石、绿帘石等与深青色有关,黑云母等与黑色斑块或斑点有关,而透闪石、透辉石等则与白色斑块或条纹有关,表明玉料的形成经受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很明显,玉海玉质属于杂色的蚀变辉长岩类的独山玉。

2.大玉海题名“渎山”,实为今河南南阳县盛产独山玉的“独山”的谐音。

3.大玉海重达3500公斤,原料重量要两倍于此。如此巨大的玉料从南阳搬运进京至少经过800公里,已是不易;如果从新疆搬运进京至少经过3500公里,这在元代实在难以想象。

4.新疆碧绿玉产于玛纳斯,颜色活泼明艳,光泽滋润闪亮,明显不同于玉海所用玉料。独山玉(即糟化石)、和田玉(即软玉)和岫岩玉(即鲍文石)并称中国三大玉石。虽然传说西汉时独山脚就有生产、销售独山玉的“玉街寺”,南阳县黄山出土了几件似为龙山文化时期的玉铲、玉凿、玉璜等,但有关独山玉的开发利用情况在中国史籍中却极少提到,从而构成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谜。而渎山大玉海却提供了元朝时独山玉作为玉石的一种被大规模加工利用的证据。

“九龙晷”与“渎山大玉海”比翼双飞

“渎山大玉海”诞生后的700多年中,独山玉再没出现过如此大型的精品,直至1999年“九龙晷”的出现,才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两件古今经典巨制,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它们同为具有重大典型意义的作品,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即将统一中国之时,为犒赏三军而制,九龙晷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礼品;两者同为罕见的大型玉雕,工艺都非常精湛,并很好地运用了独山玉雕刻技法。“九龙晷”的整体造型为椭圆形,长1.99米、宽1.10米、重500公斤,正面精雕细琢的九条形态各异、互相缠绕的盘龙,紧紧环绕在中间的日晷周围。整件作品巧用独山玉特有的各种颜色,采用浮雕、透雕、镂空、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有来自大自然的灵感、美感”。底座用红木雕刻而成,四周点缀着牡丹、荷花和浪花祥云等图案,与主体玉雕互相辉映。“九龙晷”中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九龙晷”中的晷是日晷,是我国古代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取其谐音“归”,表达澳门回归、普天同庆之意。九条盘龙环绕日晷,既象征华夏儿女紧密团结,又蕴含“九九归一”之意。

渎山大玉海之歌

著名收藏家、毛泽东的“书童”王文祥曾题词:“弘扬独山玉石文化,推动南阳玉雕产业”,并写下了《渎山大玉海之歌》:

“沧桑渎山大玉海,天下古玉我为尊。可盛美酒三百石,伟哉体重近万斤。天精地气亿斯年,钟灵毓秀铸玉魂。元朝世祖忽必烈,回师送我大都门。几百工匠呕心血,精雕细磨五秋春。通宵达旦尽豪饮,好大喜功宴群臣。清初不幸遭火焚,遍体鳞伤光泽陨。真武道人不识宝,浑作菜缸几十春。乾隆皇帝有慧眼,四次诰命修我身。重新雕琢更辉煌,千磨万击还坚劲。两代君王崇拜我,精美雕刻世绝伦。我本南阳独山玉,堂堂祖籍明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