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才:我为你支招
30435400000024

第24章 各级学校是成才的摇篮(5)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始终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的要求。从历史的高度看,历史使命不是主观的,而是历史活动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它是历史的,继往开来的。中国百年来的历史主题是独立、统一、富强、发展,经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才有了中国的今天。只有新一代的努力,才能有中国的未来。江泽民同志指出:“鸦片战争以来,救中国,救人民,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共同理想。”为此,作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必然要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这个主题还得靠人类的聪明和智慧,靠正义的斗争和公平的竞争才能实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及发展。

以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快速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这就决定了科技和教育越来越成为经济竞争中制胜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可以预见,各国之间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历史舞台将全面展开。面临这样的时代,如何完成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不能不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世界的大势、中国的大势,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为自己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定位,也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进而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并进,创造灿烂的人生。

3.为完成历史重任立志成才

新世纪的宏伟事业呼唤人才。进入大学是不是意味着就已经成为人才了呢?其实大学生只能算未来事业的“潜人才”,而要使自己由“潜人才”变成“显人才”,就必须经过大学阶段刻苦努力的学习和磨炼。

早在1983年10月,邓小平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面向世界,就是要使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使教育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走向世界、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新型人。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才能健康成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希望当代大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襟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具有自身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唤起民众,推翻腐朽的封建帝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投身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为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大学生应该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三、健康的心理与成才

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大学生必须注意自身的心理特点,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大学生所处的生理发展阶段

人的成熟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身体健康成长,以个体生理成熟特别是性成熟为标志;二是心理发展完善,以个性的成熟稳定,主要是自我意识的完善为标志;三是社会化程度提高,以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角色以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为标志。在这里,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而生理发展和心理成熟又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生命载体。

从出生到成熟,人的生长发育要经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1岁左右,第二次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之间。大学生正处在人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后期,其身体发育逐渐成熟,身体形态日趋稳定,器官机能日益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体格发育日臻稳定。我国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基本处于青年中期,在这一时期,身高增长逐渐缓慢,身体各部分比例关系正常匀称,各方面接近成人水平。其二,内脏机能显著提高。大学时期人体内组织与器官机能逐渐成熟,脉搏稳定,血压正常,呼吸深沉舒缓,肠胃容量增加、活动增多、消化功能增强。其三,各个系统发育完善。大学时期,人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日渐完善成熟。由于激素分泌旺盛,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和抑制机能都在发展。其四,性的机能更趋成熟。比较起青春前期,大学生的性机能和生殖系统更趋成熟,脑中枢会出现对性的关注,有较强烈的性冲动。其五,运动能力显著增强。由于身体各方面的发育,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协调性、灵敏性和速度都有很大发展,耐力和爆发力达到了高峰,同时明显地显现出两性在运动能力上的差异。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大学生心理特点所依附的生理基础。

(2)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

在生理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地表现出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即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处于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其主要特征:一是智能发育趋于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主动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们一方面独立思考和理论思维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主观片面、脱离客观实际。二是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大学时期,由于脱离父母监护、生活空间扩大,大学生独立感、成人感增强,开始重新审视评估自己,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他们一方面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又容易出现自我扩张、自我中心等自我认识的偏颇。三是情感情绪日益丰富。随着大学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而强烈。他们一方面对学习、对工作、对师长、对同学、对友谊、对爱情以及对周围事物充满积极情感,另一方面又容易走向极端,出现各种不良或消极情感。四是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大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容易受其影响。他们一方面喜欢求新求异求变,另一方面又容易真伪不辨,是非不清,产生偏激行为。五是性意识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感情欲望逐渐增强。许多同学一方面开始注重自我形象、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并希望获得爱情,另一方面又容易处事失当,能力较为欠缺。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大学新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环境突变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经常处于心理矛盾之中,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许多大学生未上大学前,对大学的环境、条件、师生关系、人际氛围、未来前景都怀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因而感到十分苦闷。二是自豪与自卑的矛盾。大学生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在一片赞扬声中产生自豪感。但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原有优势不复存在,困难问题倒是不少,这使得一些人极易产生自卑感。三是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告别了中学时代,离开了父母亲友,大学新生进入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大大增强了独立意识,处处显示出个人主张,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经济自主,长期形成的依赖性仍难以摆脱。四是交往与孤独的矛盾。进入大学校园新环境,大学新生迫切希望了解他人并被他人理解和接纳,因而渴望进行人际交往,但由于自我保护和封闭心理等原因,同学之间不轻易吐露真情和交流思想,自然产生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处于转变阶段的大学新生,出现以上心理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在这些矛盾中同时也蕴藏着促其转变的主客观要求和趋势。随着一些不切实际幻想的消失和情绪的调整,大多数同学均能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如果这些矛盾冲突过于持久而又不能解决,则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影响健康成长。

2.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1)健康的心理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身体心理素质的强健。健康心理既是完善个体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个体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人的身体与心理、精神与肉体是有机统一、互为前提的。疾病、生理缺陷等躯体疾患容易破坏人的情绪,影响个体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损害心理健康;而身体强健往往使人精力充沛、心情愉快、自信乐观,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心理长期不健康,特别是情绪上过度焦虑、忧愁、烦恼、抑郁、不安和愤怒,也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及器官功能的发挥,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变;而心理健康则能促进身体机能的良性运转,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不仅有利于健康长寿,促进身体素质的完善,还能起到治病、防病的特殊功效。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因心理不健康引发身体不适甚至严重疾病的情况,也有因心态乐观而战胜疾患甚至战胜不治之症的典型。因此,健康心理有助于个体身体心理素质的强健。

(2)健康的心理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

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智力活动直接相关的心理因素我们常常称为智力因素,主要是指认识这一心理过程和要素,而除了认识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我们通常称为非智力因素。虽然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与个体的智力水平及功能发挥直接相关,但非智力因素却通过影响智力的功能发挥和潜能开发,进而影响个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与完善。而非智力因素恰恰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和基本指标。具体来说,当心理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时,个体情绪波动,意志力薄弱,生活态度消极,其智力操作的基本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和损伤,个体常常感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无心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工作成效也会明显下滑。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时,个体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未来的目标清晰明确,思维敏捷,创造力活跃,十分有助于调节和推动个体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的增长和才能的发挥。因此,我国著名心理卫生学家陈学诗教授说:“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据清华大学对1992年获得特等奖学金的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他们具有情绪稳定、自律性强、有较高的社会理想、兴趣广泛、性格偏外向、人际关系协调等心理健康的共同特征。

(3)健康的心理是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