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雷·克罗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了一次重大抉择。他出资340万美元,买下了麦当劳兄弟的全部资产和经营权,在美国经商史上,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奇迹。他后来解释说:“当我遇到麦当劳兄弟时,已有多年准备了。以我多年在食品、饮食业中推销的经验,我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机会是否真正来临。”
雷·克罗克经过慎重的考虑,当机立断,立即和麦当劳兄弟签订了一份联营协议。在这份协议中,清楚地写着:“雷·克罗克有独家代理出售‘麦当劳’店名的权利,并向冠以该店名的分店提供原料供应和标准化技术指导。”从这份协议中,雷·克罗克能够得到的好处就是按照餐馆销售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报酬。此时,雷·克罗克已经52岁了。对他来说,这一抉择不能不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但雷·克罗克凭借他经验丰富的优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严格按照协议规定的内容开展业务。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美国各地的“麦当劳”快餐店发展迅速,从当初的8家猛然增加到2390家,发展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
按照常人的想法,人过中年,进取心就会锐减。然而,雷·克罗克却使人们改变了老眼光。在52岁才开始新事业的他,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才真正拥有“麦当劳”的全部资产,可谓是大器晚成。
雷·克罗克在参与和接收“麦当劳”餐馆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他没有抛开麦当劳兄弟盲目单干,而是以他们为主,帮助其拓展业务和扩建分店,扩大影响。他还保留了已有较大名气的“麦当劳”店名和拱形“M”标志,使麦当劳兄弟开创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毫无疑问,从不满足、虚心求教、耐心观察,这些就是雷·克罗克的故事所阐明的宝贵经验。
一个机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份意外的订单重新设定了雷·克罗克的人生轨迹一样。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机遇永远与无止境的奋斗结伴而行,由雷·克罗克创建的每一家“麦当劳”分店都在诉说着这一颠扑不破的哲理。
慧眼识机遇
我们往往缺少的并不是机遇,而是发现机遇的眼光。
一个孤独的年轻人牵着马,肩上挎着来复枪,带着随身的背包与毛毯,跨过俄亥俄州的边界,顺着宾夕法尼亚州崎岖的山路往南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成为世界石油大王的洛克菲勒,他这次只身一人前往宾州的石油产地考察石油的生产情况和销售行情。这时,宾州的石油刚开采出一年多,当时石油的用途还不像现在这样广泛,只把它当做照明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但敏感的洛克菲勒凭直觉意识到,石油这个新玩意儿将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途,他决定投入到这个新兴的产业中去。洛克菲勒成为全球石油大王后,许多人都认为是他的运气好,机遇佳--卖食品,食品赚钱;搞石油,石油发财。但如果你了解了洛克菲勒的创业经历之后,相信你就会领悟到,洛克菲勒靠的不是运气,不是机遇,而是自己独特的眼光。石油不是洛克菲勒发现的,也不是他开采的。在许多人忙于开采和生产石油的时候,他却在卖当时更需要的食品;南北战争后石油价格暴跌,在许多人对石油失去信心而离开石油行业的时候,他却全力投入,终成大业。很显然,他没有特别的机遇,更没有特别的运气。但他有发现机遇的眼光,有把握机遇的能力。
其实,机遇在大多数时候是同时降临在许多人身上的,问题是有的人能够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以致与机遇擦肩而过。
某省一家橡胶厂接洽了一宗外贸生意:巴基斯坦某公司想加工一种异型轮胎,但数量只有5套,出价比普通轮胎高一倍。巴基斯坦厂商还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如果这5套轮胎质量合格,他们可能要大量定做。
但是,这家橡胶厂一算账,发现做这样的轮胎难度很大,必须为这5套轮胎特制模具,投资至少得10万元。这样一来,这笔生意就要赔5万元。所以,他们没有与巴基斯坦签订协议。另一家中国企业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与巴基斯坦客户签订了供货协议。客户不太放心,一再叮嘱说:“一定要按期交货。”该厂经理回答:“没问题。”想起第一家中国厂家的情况,巴基斯坦客户不禁问道:“你们不怕亏损?”该经理说:“不怕。”协议签订后,这家橡胶厂如期向巴基斯坦客户交出了5套质量合格的轮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顺理成章--巴基斯坦客户立刻与这家工厂签订了8万套轮胎的订货协议,不久又签订了10万套轮胎的订货协议。你说,第一个厂家的机遇不好吗?当然很好。但他们却白白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机遇,这能怪谁呢?当然只能怪自己没有发现机遇的眼光罢了。
许多人总是长吁短叹,认为自己缺乏成就大事业的机遇。其实,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那些成功者,就可以发现,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机遇,而是发现机遇的那种眼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机遇是针对全中国所有人的,为什么有的人靠此发了财,有的人却仍然一贫如洗呢?个体经营是人人可为的,为什么有的人摆个地摊便赚了大钱,你却只满足于按月领工资呢?
1987年5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信用社”的基础上改造成股份银行的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认股的方式,首次向社会发售人民币普通股79.5万股。人们对此是什么反应呢?按香港《信报》的说法,是“极为麻木”“观望者居多,投入者寥寥”。许多人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发行部门甚至把股票送上门也没有人认购。在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致富机遇面前,绝大多数人反应迟钝,白白失去了难以再现的机会。只有极少数有胆识、有远见的人,能在这次机遇里迅速完成了资本裂变而成为现代富豪。据说,1987年购买发展银行股票最多的是一位貌不惊人的老者,他漫不经心地一举认购了8万元证券公司推销不出去的股票。到1990年5月,有人给这位老者算了一下,只要这位老者未抛出股票,加上数次分息和优先认股,便可不费举手之劳身价倍增,起码市值人民币300万元以上……然而,过了没有多久,有人再次给这位老者算账时发现,他手中股票的实际市价已超过600万元。
英国着名小说家艾略特曾说过:“生命巨流中的黄金时刻稍纵即逝,除了砂石之外,我们别无所见。天使前来探访,我们却当面不识,失之交臂。”美国人也有一句俗语:“走上失败之路的,往往是错失了机会的人。”机遇降临时,它的身上并没有贴着机遇的标签。相反,它还常常乔装打扮,扮成不幸、挫折和困难的模样。目光短浅的人看不到,反应迟钝的人抓不住。只有少数眼光独特的人才有可能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因此,你要想获得成就事业的机遇,首先就得练出一双善于发现机遇和辨别机遇的眼睛。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只有专注于本身工作的人,内心充满理想的人,才会遇到真正的机遇。
机遇的降临,也许令很多人不可思议,以致很多人认为它是命运的安排。但是,只要我们就每个人的一生作一番思考,就会发现,任何机遇的到来,都有其前因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机遇是从勤奋工作中得来的,它钟情于有才能、勤奋和生活中的有心人。
机遇的产生和利用,都需要有其主观、客观条件。相对来说,主观条件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便是主观条件。头脑灵活,才不会坐失良机。即使是碰上好运气,如果你思想没有准备,头脑不敏锐,或者粗心大意,结果都会使机遇丧失,错过利用机遇而获得成功的机会。在弗莱明以前,就有其他科学家见过青霉素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现象。在伦琴以前,已经有物理学家注意到x射线的存在。琴纳家乡的不少人都知道感染过牛痘的人,能免生天花,特别是那些挤奶工。但是,由于他们不以为然,而坐失良机。
许多人都认为,能否得到机会,主要是看运气的好坏。固然,运气的基本要素是偶然性,但它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人“交好运”的可能性一样多,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关键在于有的人把握了,有的人却没有把握。如果说好运和机会有什么偏爱的话,那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它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如果你为获得机会作了准备,一旦条件成熟,好运也就自然而来,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往往相信人生的成败全靠机遇。即使是那些不十分相信机遇的人,也总是把“机遇不济”的话挂在嘴上,而同时又把有成就的人解释为“机遇好”。其实,只有专注于本身工作的人,内心充满理想的人,才会遇到真正的机遇。如果终日怨天尤人,以混工作的方式等待什么,机遇只能离他们越来越远。
不论是以前的富豪洛克菲勒、巴菲特、哈默,还是今天的数字英雄比尔·盖茨、戴尔、杨致远等,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成功也确实有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他们在一样的勤劳之外,还都有“时刻准备着”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的敏锐眼光和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敏锐的眼光和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小则是致富成功之道,大则是人类进步之魂!
机遇往往只青睐勤奋和爱动脑的人,很少有不付出心血和汗水就轻而易举获得成功的。山田多喜二的创业历程,就比较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为了贴补家用,年仅12岁的山田多喜二就放弃了学业,开始做点买卖挣钱了。他一直为此感到自卑,羞于见人。但是,父亲的一番话却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想在生意场上成功,不一定非得接受很好的教育,雇用优秀的人才,也能弥补自己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足。”父亲的话让他足足享用了一生。为此,小山田确定了自己创业的信心:“即使失败了,我扔下原来的工作,改行支一个摆卖牛奶的小摊也能吸引顾客。”
有了足够的信心,山田多喜二的大脑又飞快地转了起来。他注意到,当时,神户市里通了电车。他认为,有了电车之后,自行车的需求必将减少,而电器事业将来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因此,他决定离开干了多年的自行车车铺,到大阪电器公司去工作。这一想法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使他踏上了成功之路。
山田多喜二爱动脑筋,这个习惯不因环境和人事的改变而改变。在电器公司,他勤奋好学,不但工作成绩显着,而且利用业余时间发奋学习,力图全面掌握电器知识。他往往不顾白天工作辛劳,在晚上下班后,徒步走很远的路程去关东工商学校夜间部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过多久,他就成了全公司的业务尖子。
伟大的发明往往始于偶然。山田多喜二有一次为一位穿高跟皮鞋的年轻太太修理破裂的高跟皮鞋,皮鞋的前半部分已经断裂。照常理,大多数的人都不会再穿这样的皮鞋了,可这位太太非要山田多喜二给她修好不可。无奈之下,他只好试着用一块薄金属片把断裂的两部分连接了起来。就在此时,他的脑中突然电光石火般地产生了一个念头:“用一块薄金属片代替螺丝钉,把电线放进灯头内,和薄金属片接触,即可生效。”
山田多喜二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发明,而且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为他在担任技术师的时候,就发现人们使用的电灯灯头制造不够完善,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电灯灯头里面要用两只螺丝钉,再用锡焊牢,他认为是多余和浪费。如果采用他的发明,就可省去螺丝钉,直接减少一道焊接手续。
兴奋不已的山田多喜二于当年就为他的发明,向日本标准局申请了专利。从这件事中,山田多喜二意识到认真利用机遇既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必备要素。对于志在独自创业的他来说,仅仅会发明几项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学会如何去抓住、利用稍纵即逝的机遇。只有两者兼具,才有可能成功。
山田多喜二的成功,就是在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中,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三次机遇,实现了事业的腾飞,这也是他最值得自豪并引以为荣的。三次机遇就是山田多喜二创业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前两次机遇是他第三次机遇的基础。在这两次机遇中,山田分别通过发明多功能洗衣机而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和通过自我改革创立了一种团队经营的理念,为他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展提供了机会,这就是他的第三次机遇。
山田多喜二懂得善待机遇的最佳方式就是充分利用机遇,从不让到手的机会白白溜掉。为此,他一直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阴晴冷暖、风吹草动。山田多喜二对工作制度完善、设备改进、自动化程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尤其重视,他积极介绍、倡导并建立了山田公司的综合研究系统--中央研究所和机构制造所,不断设计出引领时尚新潮流的前沿产品,使山田公司在国际竞争中长盛不衰,也奠定了山田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成功的因素是复杂的,如果你有从一无所有的困境中奋起的勇气,那就应该充满自信,面对创业的不确定性和人生的失败,毫不畏惧。害怕失败没有任何用处,依靠勇气和信念,下决心去干,自然会有无穷的精神力量。但是,如果不借助智慧的双翅,不善于在波谲云诡的社会里敏锐地捕捉改变自己一生的机会,而仅仅具有勇气和信念,仍然难以展翅飞翔。
把机遇牢牢地抓在手里
机遇降临时,很多人容易妄自得意,以为成功就在手中。其实,机遇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抓住机遇才可能成功。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许多人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发达的机遇,因为这个东西可能会取代电子管,特别是在消费性电子产品方面,如收音机和刚上市的电视机,晶体管具有巨大的潜力。一些美国的大型制造厂商也知道这是一个机遇,也开始着手研究晶体管,但他们没有立刻抓住不放,而是计划在1970年左右才以晶体管取代电子管。因为他们认为,在此之前,完全使用晶体管的条件并不具备。
当时索尼公司默默无闻,而且并不生产消费性电子产品。但当索尼总经理盛田昭夫从报纸上看到有关晶体管的消息后,超人的预见力和创新意识使他顿觉机遇来临,即刻奔赴美国,经过考察和谈判,以便宜得近乎荒谬的价格--25000美元,从贝尔试验室买下了晶体管生产的专利。
两年后,索尼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其重量不到市场上一般电子管收音机的1/5。不但性能优越,耗电极省,而且价格还便宜了2/3。所以,首批生产的200万台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其销售额正好是购买专利所花费的100倍。三年后,索尼公司的产品便占领了美国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