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30539400000083

第83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41)

内向沉默的端木一直以来都很听话,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端木和奶奶的关系一直也还算融洽。问题出现在端木小学六年级。端木开始慢慢厌烦了奶奶事事替他做主的强令性态度和专制的家长作风。终于上了初中后,他开始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跟奶奶顶嘴,有时甚至是刻意地违背奶奶的意思,结果祖孙二人冲突不断。在一次激烈的冲突后,奶奶被气得心脏病发作进了医院,而端木的父母也只好将他接回身边。

端木来到北京后跟母亲住在一起,就读于母亲所在大学的附中。半年后,父亲也将工作调回北京。至此,一家三口在北京团聚。端木的父母对他的管教相对于奶奶而言宽松了许多,他们给了孩子比较大的个人空间。多年来没能在孩子身边照顾他,夫妇俩觉得愧对孩子,现在孩子在身边了,总想补偿他点什么,加之初中阶段端木学习成绩也不错,父母很少责备他或者限制他,因此端木跟父母相处倒是一直相安无事。但是端木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周末也没什么时间陪孩子,这一点有时让端木觉得很落寞。他对父母没有抱怨,但也缺乏深厚的感情。

高中时期,端木在学习上没有了以前的优势,似乎对学习的兴趣也大减,之后又迷恋上了网络,成天一有时间就坐在电脑前上网,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断地提醒孩子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父母好言相劝,端木也答应得好好的,但父母一转身,端木仍然忍不住要上网。周末的时候父母有时去实验室或者到外面讲课,端木一个人待在家中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可干,闲着无聊就上网,一上又是一整天。

经过高一暑假的疯狂上网,一系列“后遗症”让端木自己也感觉到了危机。他决定跟父母提出希望请一个家教,父母对此也表示支持,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摆脱对网络的依赖,重新回到学习和生活的正轨上来。端木的母亲从自己学校里给他找了一个大学生做家教。母亲甚至让那个大学生跟端木谈谈,了解一下他的想法,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端木讲讲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毕竟年轻人之间可能更容易沟通。端木的情况在那段时间里的确改善了不少,高二上半年学习成绩提高了一些。但是从高二下半年开始,随着高三的临近,学习越来越紧张,父母又对端木充满了期望,压力之下的端木又开始借助网络来宣泄,终于又陷入先前的恶性循环中。

端木的父母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工作,身边的朋友同事也都是知识分子,对子女的教育都看得很重,而这些孩子多数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孩子年龄相仿,父母总要做一下比较,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很优秀,端木的父母不禁更加焦急,总是把这些孩子的例子拿来讲给端木听,希望他能跟人家学习学习,但是对端木而言,这反而是种压力。后来,端木的父母也不得不采用了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例如将电脑锁起来等。但他们发现根本不奏效,孩子总能想到其他途径去上网,反而更成问题。

高考结束后,端木考分很差,心情沮丧,每天更是无所事事,只是对着电脑浪费时间。端木的父母几乎对这个孩子丧失了信心,他们十分苦恼为什么孩子就没有遗传一点他们的“学术头脑”,为什么就这么不爱学习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发生在端木身边的校园故事。端木就读的中学是其母亲所在大学的附属中学,这所重点中学以校风严谨著称,教学质量也相当不错,每年高考升学率也排在全市比较靠前的位置。学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视的,文体活动开展也比较多。

端木初二转学到该校初中部,由于基础不错,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也保持在中上游水平。由于是转校生,初来乍到,没有什么朋友,端木也就很少出去玩,父母给的零花钱他基本都用来去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来看。他平时爱看《史记》、《资治通鉴》等,也时常买一些哲学类的书籍来看。有一回课间休息时,端木拿出自己刚买的《大哲学家小传》来读,就被几个淘气的孩子一把抢去,在班上大呼小叫,笑话他看这么高深的书,像个“老古董”一样。他们把他的书扔来扔去,端木只能在后面追着他们跑。

原本就不善言辞的端木,在同学们眼中越发显得古怪,他们把他当成异类。虽然在最初的时候,端木也想过要好好跟同学们相处,但是由于平时的兴趣爱好差别比较大,而且端木还是刚从外省来北京,并不熟悉这边的“流行”,所以总是不能融入其他人的圈子。

端木的另一个“软肋”是他说话时总是带着南方口音。在以前的学校,大家都是这样讲话,端木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一到北京,南方口音马上就变得很明显了。每次端木上课回答问题,同学们就在下面窃笑。有个别调皮的孩子还学他说话,逗大家乐。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这样被人嘲笑让端木觉得非常难过,他甚至感到了自卑,于是变得更加沉默。他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屑于跟别人交往。在端木眼中,班里的同学根本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也没有必要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了自己。

中考过后,虽然也有不少初中时的同学一起升入该校高中,但端木与他们都没有什么来往。高中时期的端木依然是独来独往。端木缺乏自己的特长,对文体、音乐、美术等也没有兴趣,因此也很少参与到丰富的课余生活中去。本来还算不错的学习成绩在高中阶段也没有了优势,因为这所著名的高中里云集了各个学校考过来的尖子生,端木在班级中只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端木的班主任张老师是一位年逾五旬的老教师,教学经验相当丰富,在同学们心中威信非常高。在这位老教师眼中,端木是一个外表沉静内心丰富的孩子,他知道端木心中有很多的想法,只是他似乎不屑于表达出来,事实上,他非常需要支持和关怀。张老师也经常找端木谈,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并鼓励他勇敢地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两点缺陷就觉得不自然。端木非常信任张老师,心里有什么话也愿意告诉张老师,但是有时候又觉得张老师毕竟是老师,有些事情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口说。老师总不能代替同伴的作用。虽然有张老师的关心,但端木的内心仍然是孤独的。

发现端木上网成瘾后,端木的父母也专程找过张老师,一起商量怎么帮孩子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端木的成绩退步非常明显,好几门功课没及格,沦至班里最后几名。这一次的挫折也让端木清醒了一下,张老师在这个时候找他谈了一次,帮他分析原因,跟他一起讨论对策。端木深受感动,决心要好好学习,把功课补上去。

高二时期的端木在学习上的确有了一些改观,但是随着高二下学期文理分科,端木进了文科班,不再在张老师班上,而新的班主任老师并不了解情况,对端木也没有像张老师那样给予充分的关注,端木在精神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重新回到了网络的怀抱

【案例分析】为什么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端木最终因为网络成瘾,连大学都没有考上呢?让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原因。在每个孩子健康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缺少地需要得到来自周围人的关爱,需要有正常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获得成功,建立自信,需要学会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而一旦这些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孩子满足各种心理需求的途径无非是通过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的。作为一个学生,人际关系相对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就是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同学朋友的同伴关系。从端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比较淡薄。而他在学校的同伴关系也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尽管他做过努力,但仍然没有被人接受,这是导致他把兴趣转向网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需要一个替代物来充实情感的空白,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一契机。端木在网络上有很多朋友,他们志同道合、相互尊重、彼此欣赏,这极大地满足了端木被人关注、被人认同的需要,这无疑是网络对他最强的吸引力所在。

此外,端木在日常学校生活的各项活动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种心理需要,学习成绩不如别人、体育运动不如别人、文艺活动也不如别人,而他所感兴趣的事物对其他人又没有吸引力,得不到别人的共识。无奈之中,端木只能将目光投向了网络,而正是在那里,他找回了心理平衡。

沉溺于网络之后,端木的确获得了很多快乐,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但是同时现实中的困境也让他看到了虚幻的网络最终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问题。端木尝试过改变,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最终这种觉察力和意志力还是没能战胜现实中的种种不满足所带来的不快体验,端木还是逃避了现实中的问题,把自己隐藏在网络背后,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对于这类不存在人格和品行问题的孩子,他们的网络成瘾只是对现实需要无法满足的一种代偿性机制。只要我们找准了这个“缺口所在”,帮他们“填上”,那么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像端木这样性格内向,平时较少与他人交往,与家人关系又比较冷淡的孩子最容易沉迷网络中去寻求人际需要上的满足,他们的内心中往往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被人接纳的,只是现实中一再的打击让他们丧失了信心。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被重视、被理解的。父母要多给他们生活上的关心,也要尝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在班里排到第几名。

他们的沉默很多时候是为了掩盖某方面的自卑,这就需要周围的人去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要让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要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长处。老师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这种机会,并鼓励孩子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竞争和挑战。

这类孩子通常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与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也有关系,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关注其社会性的发展,这一点与孩子的智力发展同样重要,不然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一样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端木就是一个例子。没有良好的与人沟通打交道的能力,就算学习成绩再好,将来走上社会一样也会碰壁。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则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满生机,而无须从一个虚无的世界去获得补偿,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少走弯路。

3.2.6网络成瘾的干预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能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甚至寄希望于孩子与专家、医生的某一次谈话,便能使其摆脱网瘾。这种单纯的说服式教育方法,并不能长远地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要使青少年摆脱网瘾纠缠,既需要在社会上建立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大环境,又需要家长和老师针对导致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进行长期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者结合形成的社会效应,才是预防与治疗青少年网瘾的重要举措。

3.2.6.1社会对策

①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让青少年戒除网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远不是件容易事,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采用科学的方法,齐心协力,把问题的解决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社会舆论引导能力的灵魂。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各种有益的学习环境、娱乐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舆论要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把青少年的注意力从网络中转移出来。

2004年9月,石家庄团市委率先在全国发起了“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专项行动,并建立专业辅导员队伍,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帮扶和教育。2005年1月,“北京市青少年网络依赖戒除‘虹’计划”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网络成瘾心理治疗与预防综合研究”项目开始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

②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网络成瘾”并不就是“网络游戏成瘾”,但是毫无疑问,“网络游戏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类型,特别是在中小学男孩子里面,网络成瘾基本上就是“网络游戏成瘾”。要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网吧管理,多开发健康生动的电子产品,过滤不健康信息,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过滤不健康信息的软件早已问世,关键是采不采用、如何采用的问题。

如现运用于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就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如果超出了五个小时将视为有害游戏时间,在有害时间里玩游戏,玩家的成果将为零。系统还规定,玩家玩满健康游戏时间,该账号必须要经过五个小时的时间间隔,才能正常启用。

2005年7月,安徽省在全省网吧推行指纹识别系统,未成年人将因无法通过这一识别系统而不能上网,这是网吧管理的一个改进。

③提供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与方便安全的活动场所各级政府和街道社区,应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低消费水平、公益性的满足现在青少年需求的活动场所和活动阵地,解决城市青少年无地玩、无什么可玩的尴尬境况。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3.2.6.2学校对策

①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拓宽了青少年的知识面,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而计算机网络又将全世界联成了一体。教育的核心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训学生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与他人之间的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

②改变单一评价体系,提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人的地方,目前学校注重知识教育,弱化了素质教育,以高考为唯一指挥棒,强化了学生评价体系的单一化。而对安全保护的强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集体活动和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学校应积极提供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多方面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