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为巴陵郡太守。过了第二年,巴陵郡就政令通达,人民安定,各类荒废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在旧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又将唐代贤人和当代名士的诗赋刻在楼上,并嘱托我写文章记述此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这片湖水上面。它口衔着远处山脉,吞吐着长江,气势浩浩荡荡,宽广得无边无际。早晨阳光辉映,黄昏雾气弥漫,气象千变万化。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大致景观,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往北直通巫峡,往南可达潇水、湘水源头,外调的官吏和漫游的诗人常常来这里聚会,他们观览风光的感触难道毫无差别吗?
倘若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个把月也不会放睛,寒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翻腾到半空,白天的太阳和夜间的星辰都失去了光辉,山岳的轮廓也已辨别不清。于是,商人和旅客只好停止行路,否则就会船桅倾倒,船桨折断。尤其是在傍晚时分,天色昏暗,仿佛能听到老虎吼叫和猿猴悲啼。此时登上这座岳阳楼,就会产生远离国都和心怀家乡的思念,也会触发担心遭人诽谤和害怕受人讥笑的顾虑,只觉得满目的景色都是那么凄凉,真使人感叹不尽而悲痛万分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季节,只见洞庭湖上波浪平静,天光与水色相映成辉,一望碧绿的湖面无边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栖止;鱼儿在水中游动,鳞片在湖面闪烁;湖岸水边的香草郁郁葱葱,兰花芬芳繁茂。有时湖上的雾气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闪耀着金色的光辉,月亮倒映在静静的水中宛如沉入湖底的玉璧,只听得渔夫的歌声在相互应和,这样的情趣真是让人快乐极了!此时登上这座岳阳楼,就会让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忘却了尘世所有的荣誉和耻辱,举起酒杯,迎着清风,真让人喜气洋洋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思想感情,也有人抱有与上述两种情况不同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会由于客观环境称心而欣喜,不会由于自身遭遇不如意而悲哀。他们身处朝廷的高位上就为百姓忧虑,退居偏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忧虑。真是做官也忧虑,在野也忧虑。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噫!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跟谁能志同道合呢!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读前须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宋仁宗时官至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宋英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执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是旧党领袖,因反对变法无效,于第二年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到洛阳担任闲职。司马光在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在这期间,他与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编纂了记述战国至五代共十六个朝代1362年历史的巨著《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编年体中国通史。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临朝听政,起用旧党,司马光被任用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重又官居相位。他一上任就贬斥新党,数月之间将新政铲除殆尽。第二年,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去世,谥曰文正,赠太师、温国公。除《资治通鉴》外,司马光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著作传世。《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后收于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中。
本文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六,是司马光任知谏院时所作。他在文中弃置汲汲于利禄者而不屑论,惟独着力地批判了夸大其词地专言细微不急之事的求名者,此是高出常人的见解。司马光独以题名为惧,岂不发人深省?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①。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②,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③,真宗诏置谏官六员④,责其职事。庆历中⑤,钱君始书其名于版⑥。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⑦。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释】
[1]萃:音cuì,汇集。
[2]汲汲:心情急迫的样子。汲,音jí。
[3]天禧:北宋真宗年号,公元1017年至1021年。
[4]真宗:北宋真宗赵恒,公元998年至1022年在位。
[5]庆历:北宗仁宗赵祯年号,公元1041年至1048年。
[6]钱君:不能确定为何人,刘盼遂、郭预衡在《中国历代散文选》该篇注[9]中认为是曾任知谏院的钱公辅。版:名籍,即登记名册的木板。
[7]嘉祐八年:嘉祐是宋仁宗年号,嘉祐八年为公元1063年。
【译文】
古代没有专职向君王讲谏的官员,从公卿、大夫到从事工商的百姓没有不可以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才开始设置专职进谏的官员。将有关天下行政和四海民众的得失与利弊,都汇集在谏官一职上,让谏官去向君王陈说。谏官的责任也就够重的了。担任谏官的人,要时常记住国家大事,舍弃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先议论紧急的事务,然后再议论可以缓办的事务;专门为国家谋利,不为自身考虑。有些人急迫地追求名誉,这与急迫地追求私利是一样的,二者之间相距有多远呢?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书设置六名谏官,规定了他们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写在木板上。我恐怕时间一久名字会磨灭,便于嘉祐八年将这些名字都铭刻在石碑上。后代人将会逐个指着他们的名字去议论他们,说道: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邪佞。啊,这样做能不让人警戒吗?
送陈庭学序
--宋濂
【读前须知】
宋濂(音lián),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明朝初年.宋濂受太祖朱元璋的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他参与制订了明朝的典章制度,主持编撰《元史》,被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晚年因其孙宋慎获罪而被牵连,贬谪到茂州(今四川省茂县),病死于途中,时为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
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追随唐宋古文传统,开有明一代文风。有《宋文宪公全集》存世,后编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中。本文收于《宋文宪公全集》卷三二中。
本文首先以生动的文笔描绘了川蜀的奇景和入川之途的艰险;进而说明游览奇山异水不仅使陈庭学诗歌创作大有长进,而且使他精神愈加振奋,志向愈加高远;最后婉转地劝勉陈庭学,不但要注重外在的阅历,而且要加强内心的修养。那么如何加强内心的修养呢?宋濂没有说,而陈庭学是明白的,就是要读圣贤之书,因为宋濂是主张"宗经"和"师古"的。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①,水有瞿唐、滟滪之虞②。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③,肝胆为之掉栗④。水行,则江石悍利⑤,波恶涡诡⑥,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⑦,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⑧。
天台陈君庭学⑨,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释】
[1]剑阁:设于川陕间的关隘,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间。栈道: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建成的通道,主要见于川、陕、甘三省交界的山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