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而杜牧的《过华清官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以史讽今。图为描写贵妃出行场面的壁画。《新唐书》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备卫志》、《选举志》、《兵志》。《食货志》增为五卷,比《旧唐书·食货志》分量多,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思益梵天所问经图中《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为唐末五代写本。梵夹装源于印度,且利用贝多树页进行穿连,形成独特的装帧方式。资料。《地理志》着重叙述唐朝地理沿革,记载军府设置、物产分布、水利兴废等状况,补正了不少《旧唐书·地理志》的缺略。《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三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七种历法,特别可贵的是保存了在历法史唐朝兵戎装束《新唐书·兵志》中对军府设置等军队史料作了整理记录。图为唐朝时期的兵戎装束。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即历法理论)。《艺文志》与《旧唐书·经籍志》相较,书目增加很多,特别是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新唐书》所收录的就有一些是《旧唐书》中找不到的。《新唐书》还增加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新唐书》秉孔子修《春秋》之意,进行所谓"忠奸顺逆"的褒贬,并在《旧唐书》的类传基础上,增添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又将原有次序作了重新排列,如在《旧唐书》中,《忠义传》排列第五,《新唐书》改为第一,以表示纠正《旧唐书》"纪次无法"。《旧唐书》的合传,大体上把同一时期地位接近或同一家族的人合在一起,《新唐书》认为"忠奸善恶"不分,也加以改动。
《旧五代史》书影
《旧五代史》据五代的实录等写成,所保存文献非常丰富,因此纪传多首尾完备,事实较详,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新唐书》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所未载的史料。自安史之乱以后,史料散失不少,穆宗以下又无官修实录,所以宋祁为唐后期人物立传,采用了不少小说、笔记、传状、碑志、家谱、野史等资料。同时,还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部落的记载,《新唐书》比《旧唐书》多而目详。
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原称《五代史》或《梁唐晋汉周书》,共一五代十国的佛教印刷五代十国,佛教很兴盛,当时有寺院296d所,僧尼61200人。在这些寺院内,多数都进行着佛经佛像的印刷。图为《宝箧印经》,高7厘米,长2米,为吴越国所刻印。百五十卷,修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七年闰十月,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澹、李日方等同修。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原书已失,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时的辑本。《旧五代史》所叙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的时期。
从公元907年朱温称帝起,到960年北宋建立,五十多年问,中原地区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前后相继,中原以外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独立王国,周众人奏乐图该奏乐壁画描绘的是外道婆罗门听说佛涅槃后欢欣庆祝的场面。其运笔奔放流畅,群像神态丰富传神,体现了五代时期画工的绘画技巧和佛教信仰。也为研究五代音乐史提供了宝贵形象资料。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旧五代史》在编撰上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它基本上取材于五代时人所修的各种实录,这些实录"皆无识者所为,不但为尊者讳,即臣子亦多讳饰"。此外,《旧五代史》还丰富的妇女头饰图中复杂多样的妇女头饰为五代十国时期的日用发饰。其工艺十分注重发髻的装饰,簪、钗的质地有金、银、玉或铜,并镂刻有花乌纹,挂垂饰,做工致完美。有其他许多缺点,如材料芜杂,概括力差,观点不统一,大多数文章写得很不高明,等等。
就史料价值而言,由于《旧五代史》编撰者大都亲身经历过五代的历史场面,见闻较近,因而保存了比较丰富的原始资料。相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删去了许多应当保留的重要史料。因此,两者还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欧阳修用了十八年的时间编成此书。崇儒复古是欧阳修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秉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
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唐宫乞巧图五代《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中记载有关"乞巧"的文字:"乞巧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弄春丝;牛郎织女年年会,可惜容颜永别离。""乞巧"是我国古代十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举行的民俗活动,而图中描绘的正是这一活动在南唐宫举行的场面。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限,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双鹤图边景昭绢本设色明代《宋史》载:"赵抃号铁面御史,帅蜀以一琴一鹤自随。"赵抃为北宋衙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时人称"铁面御史",为官刚直,淡泊自守。故后人以一琴一鹤象征为官清廉。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做"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的《外国列传》。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宋史》书影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但由于元朝史官史识低下,《宋史》存在一些缺点,如洋略不一,删除了宋元战争史实及否定王安石变法等。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是对十国部分的补充。
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且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他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练;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平心而论,两部《五代史》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不应偏废。
昭君出塞倪田纸本设色近代
由于昭君出塞给北边人民带来了好处,因此民间流传有关昭君及昭君墓的传说相神话很多。唐代昭君墓的具体情况,史书缺乏记载,不得而知。及至辽代,《辽史·皇子表》把昭君墓写作"青冢滦",大概当时昭君墓一带是有小泊或小湖。图中描绘的是昭君出塞时的情景。宋史《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两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便匆匆成书。
金代贵族服饰
图为左衽窄幸由袍、长裙的金代贵族服饰。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有目无传,一事数见;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
《宋史》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两千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散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辽史《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本书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初,依仿汉人制度,设立监修国史官,并且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日历》、《实录》等。辽代曾先后四次撰修实录。金朝建立后,很注意总结前朝的兴衰得失,着力修撰《辽史》,前后撰成两部《辽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耶律固主持修纂,最后由萧永祺完成,此《辽史》有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但未曾刊行。
第二次撰修《辽史》,由廉惠山海牙、王沂、陈绎曾分撰,从至正三年四月开始撰写,四年三月即告脱稿,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前人所撰《辽史》和实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般人认为,元修《辽史》失之简略,但不应否定它特有的长处,元棕色金罗腰带元代带銙不像宋代那样烦琐,据《元史舆服志》记:"止从一品以玉,或花、或素。二品以花犀。三品、四品以黄金为荔校。五品以下以乌犀。并八銙,粒用朱革。"《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他正史所没有的。
金史《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女真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臣服了西夏,建立了与宋南北对峙的金朝。金以今天的北京为中心,在北方统治了近一百二十年,对我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元世祖出猎图刘贯道绢本设色元代《元史》对元世祖忽必烈推崇备至。它以前所未有的体例,细腻的笔触,记述了忽必烈八十余年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其有关"世祖本纪"的内容竟有十五个之多,其罗列事件之细繁,是汉武帝、唐太宗都无法相比的。图中描写的是忽必烈出猎的场景。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
元史《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洪武二年,以宋濂、王祎总裁、汪克宽等十六人为纂修,开史局于南京天界寺,进行对弈图壁画元代该图为元代所绘的水神庙壁画。从圈中棋盘来看,可知当时的象棋已经和现代象棋很相近了。编写。从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188天的时间,修成顺帝以前各朝的历史,共一百五十九卷。接着,明朝政府派欧阳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国各地征集顺帝一朝的资料。洪武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仍由宋濂、王祎任总裁,但纂修人员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一次纂修共十五人,只有赵埙曾参与第一次工作,其余都是新人。八月书成,共五十三卷,历时一百四十三天。前后两次修成的文稿经过统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两次开局共历时331天。
①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东乡。幼名重八,后正式起名元璋,字国瑞。自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在《明史》中其长相被形容为"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志仪意顿然,人莫能测"。前面是说相貌,后面是说气质。
②明朝通宝
《明史》记"自洪武至正德十帝而仅四铸",四铸即洪武、水乐、宣德、弘治四朝铸造货币,其特点是,钱币只发行通宝而没有元宝,原因是避朱元璋的字讳。圈中所示为明代六种通宝是:大中通宝、弘治通宝、万历通宝、永乐通宝、泰昌通宝、昭武通宝。
③锦衣卫木印
《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可见,明朝的锦衣卫享受着皇帝直接授予侦察、缉捕和刑狱的众多权力,这也为后来的明朝黑暗专制统治埋下了伏笔。《元史》之所以能迅速成书,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元史》的编修,主要是照抄各朝实录、经世大典、功臣列传等官修典籍,除了删节以外,没有下多少工夫。就元史编者的政治观点来说,同那些编修前代典籍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信奉的都是儒家道学思想,所以在处理前代王朝遗存的历史资料时,也就无须从思想观点上和内容编排上作根本的改动。这样,《元史》编者们便无意中更多地保存了元代史料的原貌。
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不满,钱大昕则是不满者中持激烈否定态度的一个。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会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明史《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明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朝青花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