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精典
30543800000041

第41章 集部(9)

因此,我有些感慨。古代的人对于天地、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等经过观察,往往会有心得,这是由于他们研求问题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不恩考到的。那些平坦而且近的地方,来游的人就多;危险而且远的地、万,来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的奇妙、雄伟、壮丽、怪异、不同寻常的景色,常常在危险而且远的地方,人们却很少到那里。所以,不是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坚强意志,又不随便地停止不前,但是体力不够的人,也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坚强意志和充沛体力,又不马虎、懒惰,碰到幽深昏暗看不清楚的地方,却没有像火把那样的东西去帮助他,也是不可能到达的。可是体力足够到达而停止不前,这在旁人是可以讥讽的,在自己是应当懊悔的;假如尽到了我的最大努力还不能到达的,可以不用懊悔了,谁能够讥讽他呢?这是我的心得啊。

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有些惋惜那古代书籍的不容易保存,后代人错误地传下去不能弄清真相的事情,怎么能够说得完呢!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刻地思考、慎重地选取的啊。

同我一道游览的四个人,是庐陵萧君圭,表字君玉;长乐王回,表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表字平父;安上,表字纯父。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译文】

项脊轩是一间坐南的旧屋,小屋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人居住。这间百年老屋,尘土渗漏,雨水老是往下灌,每每移动桌子,环顾屋内,都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房门又朝北,晒不到太阳,过了中午室内已经昏暗。我稍为修理了一下,使屋子上面不漏。前面开四扇窗,矮墙围绕庭院,对着南面的太阳。日光反照,室内才变得敞亮。又在庭中交错种植兰、桂、竹和其他的树木,原先的旧栏杆,也由此增添了光泽。室内书籍堆满架,朗读时俯仰高歌,有时默默端坐,倾听回响在天地间自然的声音。庭院内寂静无声,小鸟时常来啄食,人走到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半堵墙上,桂树的影子斑驳陆离,风吹树影动,舒缓优美的样子很可爱。然而我住在这儿,可喜的事情多,可悲的事情也多。

原先院中南北相通合而为一,到各位叔父分家另起炉灶,内外设置了许多小小的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叫西家的回应,宴请客人要穿过厨房,鸡就栖息在厅堂中。庭院里开始筑篱笆,后来就筑墙,经历了好多次的变化。家中有个老妇,曾经居住在这儿。老妇是我已去世祖母的婢女,当了两代的奶妈,母亲对她很照顾。小屋的西边与内室相连,母亲有时也来一下。老妇时常对我说:"你妈常站在这儿。"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呱呱地哭,你妈用手指敲着门板说:"孩儿冷吗?要吃了吗?"我在门板外与她互相对话。"话没说完,我哭,老妇也哭。

【原文】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问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

我十五岁成年时,在这小屋中读书。一天,祖母来对我说:"我的孩儿,好久看不到你的人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儿,好像女孩儿一样?"等到她离开的时候,用手把门带上,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久不见成效,这孩儿读书有成,是可以等到的了!"不一会儿,祖母拿了一块象笏来,说道:"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东西,将来你会用到它!"回忆旧时的情景,好像就是昨天的事,令人情不自禁地放声痛哭。

小屋东边,原先是厨房,人来人往,都从屋前经过。我关着窗户住着,时间久了,能够通过脚步声辨别过往的人。

小屋曾四次遭到火灾,最终没有被烧毁,大概是有神明保佑吧。

项脊生说:"古代有个名字叫清的寡妇,守着丹砂矿,收入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她筑了一座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崛起。当这两人默默无闻困守一角时,世上的人怎么会知道他们?我身处破屋之中,兴高采烈,认为可以欣赏到奇异的景色,知道的人,会说我与浅井里的青蛙有什么不同呢?"

我写了这篇志,以后五年,我的妻子嫁过来。时常到小屋,问我从前的事,或倚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回来后复述她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间小屋,是什么样的屋子?"

又过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屋坏了也无人修理。此后二年,我长期卧病在床,觉得无聊,就派人修补南边的小屋,体制格局与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大多外出,不经常住在这儿。

庭院前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的,现在已经亭亭直立,枝叶茂盛像把伞了。柳敬事传

黄宗羲

【原文】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勾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译文】

我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上面记载当时讲历史、小说的艺人有几十人。从那以后,说书人的姓名没有再听说过,直到近年来人们才共同称赞柳敬亭的说书。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本姓曹。十五岁时,粗悍无赖,犯法当死,改姓柳,到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让那市里之人倾倒。过了一段时间柳敬亭过了长江,松江有个书生名叫莫后光的看了他的演出,说:"这孩子机巧灵变,一定可以靠他的说书技艺声名大振。"于是对他说:"说书虽然是雕虫小技,然而也必须能勾画人物的性情,熟悉各地的风俗,就像优孟那样摇头而歌。然后可以得志。"敬亭回去之后,凝神定气,练习揣摩,一月之后再去拜访莫生。莫生说:"你说的东西,能叫人发笑了。"又过了一月,莫生曰:"你说的东西,能叫人慷慨流泪了。"又过了一个月,莫生感叹说:"你的话还没有说出来而喜怒哀乐之情已经完全表现出来了,使人的性情不能自主。这比单纯的技巧更加高明呀!从此敬亭到扬州、杭州、南京,名声传播到了达官贵人之间。无论是在豪华的宴会上,还是在幽闲的院子独自一人闲坐,都争相请敬亭来表演他的说书艺术,没有不心悦诚服说他好的。

左良玉抗清南下,安徽驻军长官想讨好左良玉,送敬亭到左良玉幕府。左良玉与柳敬亭相见恨晚,使敬亭参与军中机密大事。军中亦不敢拿说书人看待敬亭。左良玉不懂文字,所有文件告示,幕府儒生精心构思刻意文词,引古证今,全力撰写,左良玉都不喜欢。而敬亭用寻常口语,从里巷俗语中来的,无不与左良玉之意相合。

【原文】

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故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马帅镇松时,敬亭亦出入其门下。然不过以倡优遇之。钱牧斋尝谓人曰:"柳敬亭何所优长?"人曰:"说书。"牧斋曰:"非也,其长在尺牍耳。"盖敬亭极喜写书调文,别字满纸,故牧斋以此谐之。

嗟乎,宁南身为大将,而以倡优为腹心。其所授摄官,皆市井若己者,不亡何待乎?

【译文】

敬亭曾奉命到南京,这时南明朝中都怕左良玉,听说他派使者来,没有不厚加礼遇的,宰相以下的官员都让他朝南坐上首,称他为柳将军,敬亭亦没有表现出不安。那些市井小人从前与敬亭称兄道弟的,从道边偷偷说:"这就是从前我们一同说书的人,现在如此富贵!"

不久,南明王朝覆灭,左良玉去世,敬亭丧失了他的几乎所有资财,贫困如从前,才又重新走上街头,操其故业。敬亭已经在军中呆了很久,那些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遏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亲身看见,且四方土音,乡俗好尚,都习见习闻。每说一句,使人听起来,有的像刀剑铁骑,铿然漂浮在空中,有的像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使人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不是莫生的话能完全概括得了的了。

当马帅镇守松江时,敬亭也经常在他的门下出入,然马帅不过把他当作一个倡优罢了。钱牧斋对人说:"柳敬亭什么最擅长?"人说:"说书。"牧斋说:"不是,他的专长是作文章。"因为敬亭极喜舞文弄墨,又剐字满纸,因此钱牧斋拿这件事打趣他。可叹呀!左良玉身为大将而以倡优为心腹,他授与官职的都是市井上与他相似的人,还会不灭亡吗?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芋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一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自若摴□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嘀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水向西流动;泰山的北面,济河水向东流动。南面河谷的水都流进了汶河,北面河谷的水都流进了济河。作为泰山南北分界线的是古代的长城。泰山最高峰是日观峰,就处在距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从京师顶着寒风大雪,路过齐河县、长清县,经过泰山西北部的河谷,越过长城边界,到达泰安。本月二十八日,我同泰安知府朱教纯字子颍从南面山麓登山而上。山路四五十里,道路都是用石头修成的台阶,一共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个溪谷。中间的山谷环绕在泰安城下,郦道元称之为环水。我们开始沿着这条山谷进去,走了不到一半,翻越中岭,再沿着西面的河谷往山上行进,最后到达顶峰。以前登山时,顺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途中要经过天门。古人称东面山谷为天门溪水,我还没去过。这次登山经过的山岭,以及像门槛一样挡住去路的山岩,人们称它为"天门。"路途中弥漫着雾气,冰雪非常滑,几乎不能登着石阶上山。等到到达了顶峰,积雪覆盖着苍山,耀眼地照亮了南天。眺望沐浴着夕阳的城郭,汶河、徂徕山就像一幅画,滞留在半山腰如丝带般的云雾中。

二十九日,五更天,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静候日出。狂风吹起的雪屑打在脸上,日观亭的东边从脚下漫起了云雾。缓缓地见到迷雾中站立着像骰子一样白色的小点,那是山。在天的尽头处,云层中露出一丝奇特的颜色,一会儿又显得五彩斑斓。太阳露出地平线,红彤彤的就像朱砂,下面浮动着红光,扶摇晃动地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望着日观亭西面的山峰,有的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有的就没有。红光和白光错乱混杂,如同曲腰弓背一般。日观亭的西边是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上外出时住的宫殿就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边。这天看到山路上的石头镌刻,这些镌刻自唐朝显庆年间之后,那些远古的石刻全都磨得模糊不清了。那些偏远不通路的地方,我们都没前往。

山上有很多石头,但泥土少,石头都是青黑色的,大都很平很方整,很少有圆形的。山上很少有杂树,松树偏多,都长在石头缝隙里,而且树顶平整。山上覆盖冰雪,没有瀑布流水,也没有鸟兽的声响和痕迹。日观峰方圆几里都不长林木,而积雪没到人的膝盖。桐城姚鼐记。

黄生借书说

袁枚

【原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