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自然的故事
30545700000013

第13章 披盔戴甲的虾兵蟹将(4)

造穴时有的抱出米粒大小的圆球状沙粒,均匀地散布在洞口四周,这种蟹被叫做“圆球鼓窗蟹”。这种蟹只造一个洞口,其洞与滩涂面成垂直状态。另一种叫厚蟹,洞穴两个口,洞穴底部串联着,它们造穴时抱出很多形状不规则的泥块,呈扇形面散布在洞口外面。奇妙的是,厚蟹在造穴过程中充分利用搬出的泥块,在洞口堆筑起形似碉堡的矮墙,并在一侧留一个缺口,成为“家门”,为自己进进出出留下方便。

厚蟹为什么要构筑一道矮墙呢?原来海水随潮落去之后,滩涂表面凸凹不平处仍留下积水,若洞穴位于凹处,风一吹就会把海水带进洞内,给它们在退潮后修筑洞穴的活动带来麻烦,为此它们用泥沙筑堵矮墙,恰好能挡住海水的侵袭。这道矮墙上的开门方向也是科学的。为了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界的对峙中,它们懂得了风向,会在每年冬季西北风多时,把门设在南侧,若是春、秋季节,南、西南风多时,它们则把门开设在北侧。

有趣的是,这类蟹各自造的洞穴,数目多少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只造一个,有的则造两个,真可谓“狡免之窟”。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只有一个洞口的蟹类仅在洞口周围附近觅食,一旦发生惊动,钻人洞内足矣。个体大的蟹类饭量也大,若只是在洞口觅食是填不饱肚子的,需要进行长距离的觅食活动,危险性大,它们只好不辞劳苦,造两个或更多的洞穴,以利觅食和躲避风险。总之,这些小海蟹既聪明又勤劳,在自然界中为了生存,练就了一身自我保护的本领。

海洋生物钟

生物钟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计时器,而且简直就是一个活“闹钟”。同其他生物一样,海洋生物也有着奇妙的生物闹钟。而且,有趣的是,它们的时钟与大海的呼吸节拍是不谋而合的。

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熟知海洋的呼吸——潮汐。海水到了一定的时刻就要上涨,过一段时间后就又自动退去。海洋的这种定时涨落的现象是海水受月亮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而且,涨潮和落潮的时间每天都比前一天往后推迟50分钟。可奇怪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并不需要去研究、计算,就能准确地知道潮汐的时间。原来,这是它们体内特殊的时钟——海洋生物钟的神通。

在我国沿海的沙滩上,有一种小海蟹,它的两只大螯中有一只特别粗壮,而且呈火红色,当潮水退下以后,总是爬出洞穴面向大海,将大螯不断地挥动,好像在召唤潮水的到来,为此人们给它取名为招潮蟹,它属于甲壳类动物。

国外也有人称它为“提琴蟹”,因为它那只大螯很像一把小提琴。它是生活在潮间带的一种海洋生物,它的生活与潮汐密切相关。通常,它在落潮期间出来活动,四处觅食;潮水一来,它就进洞栖息起来,还用土块、石头或那只大螯把洞口挡住。

令人吃惊的是,不论它正在从事什么活动,都会在潮水到来之前10分钟停止活动,迅速返回老巢,安全地躲进自己的洞穴。而且,它还根据昼夜的变化,改变自己的体色:白天变深,晚上变浅,天一亮又变深。正如潮汐涨落的时间每天都往后推迟50分钟一样,招潮蟹的体色变得最深的时间每天也往后推迟50分钟。

招潮蟹为什么能这样准确地掌握时间呢?为了揭开这个谜,科学家们把从海边捉来的招潮蟹放在漆黑的实验室里,远离海岸,无法看到潮汐和昼夜的变化。可是,几个星期过后,它们体色最暗的时间依然往后推迟50分钟。

有意思的是,不同地方的招潮蟹,改变自己体色的时间也不一样。生活在美国大西洋沿岸马撒葡萄园岛上的招潮蟹,改变自己体色的时间要比科德角海滩上的招潮蟹晚四个小时。

这是为什么?难道只是偶然的巧合?不是的,这是因为招潮蟹具有测量时间的本领,它的生物钟是按照所在地的时间表调整的。

其实,不仅是招潮蟹,其他许多动物也都具有这种神奇的计时本领。比如绿海蟹,它的生活规律也是很有趣的。它似乎正好与招潮蟹的活动规律相反:白天躲在岩石底下或洞穴中,夜间出来觅食。但在白天涨潮期间,它也会出来在海水中捕食。这是因为在潮水的掩护下,不易受到它的天敌——海鸥的袭击。

科学家们也把它移居到实验室,结果一到涨潮时间,它就变得非常活跃,尽管这里远离大海,根本看不到潮汐的景象。绿海蟹的这种潮汐节律在实验室中保持的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而在陆生蟹的身上,人们是根本看不到这种现象的。

海洋生物的生物钟是海洋生物在长期的海洋生活中,适应海洋环境的结果。然而,有意思的是,通过一定的训练,人们可以控制并重拨它们的生物钟。例如,哥斯达黎加的沿海每天只有一次潮汐,生活在这里的招潮蟹的生物钟也只有一次潮汐节律。如果把它们送到巴西海岸边,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它们就会适应第二次潮汐的节律。

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还不能制造出像招潮蟹那样的,既能与太阳又能与月亮的运动完全一致的时钟。因此,人们不能不为这奇妙的生物钟所吸引,并以极大的热情去研究它,从中汲取丰富的科学营养。

脱壳专家

在地球上生存的275种蟹类中,梭子蟹属海味珍品之最,经济价值最大,常见的有红星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和三疣梭子蟹。

梭子蟹生长在近岸浅海,栖息在水深10-50米的海区,以10~0米水深的泥沙底质海区最为密集。梭子蟹因白天光强,多潜伏在海底,夜间则游到表层觅食。

人们利用其特性,多在夜间把事先放有饵料的流剌网撒在海中,捕捉引诱来的蟹群。也可用拖网和诱饵钓,有时还可用手捉到个体较大的活蟹。

梭子蟹冬季栖息在较深的海底冬眠,每年11月至翌年2月,雌蟹最胖,性腺发达,橘红色的卵巢已扩展到胸部两侧。奇怪的是在食物匮缺的情况下,雌梭子蟹竟能用螯足从自己腹部取卵充饥。春夏之交是梭子蟹的繁殖季节,雌蟹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一般有5万~10万粒,附着在雌蟹腹肢,孵化后变成幼蟹。从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蜕壳,每蜕一次壳,甲壳就会增大、体重增加一次,而且只在身体长到特别丰满时才会蜕壳。春季孵化出的幼蟹生长速度很快,当蜕壳8-10次,体重150克左右时达到性成熟,便进行交尾活动。它们每次蜕壳需15-30分钟,这时敌害生物往往会乘虚而人,侵食个体,体弱多病的个体也会在蜕壳中自我淘汰,每蜕一次壳都是生死搏斗。幼蟹每蜕一次壳,甲长和甲宽可增加30%,到中秋节前后,蟹便可长成较大的肥蟹,俗谓“秋风起蟹儿肥”,也就是捕获的最好季节了。

长得像馒头的馒头蟹

馒头蟹,顾名思义,长相像馒头,呈椭圆形,体长10-15厘米,宽6~10厘米,背部油光发亮并带有许多淡红色斑点,它的8条步足全都龟缩在甲壳内,一对扁平的大螯足紧紧掩住嘴脸,并与体壳嵌合在一起。出奇的是它的一对竖起的小眼睛,几乎长在甲壳中央,犹如馒头上插的两颗红枣。馒头蟹光滑滚圆,色泽淡雅,制成标本观赏,可谓是别具一格。

为什么馒头蟹有此奇貌呢?原来,它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布满沙砾的海底,如我国著名的大鲨鱼场,那里沙砾散布,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很多,馒头蟹栖息其间,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使身体变得跟海底石块一样,以便保护自己,躲避敌害。随着年龄的增长,甲壳上的斑点会越来越多,不仔细看真像是一块粘满沙粒的卵石。这样,它们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了。

但是,在海底世界里馒头蟹仍是有天敌的。章鱼特别喜欢攀缠石块,它们总是利用石块为掩体来攻击猎物。这样,伪装成石块的馒头蟹便免不了落人章鱼的魔爪,这时它们会丢掉一只侧肢,迅速逃跑。为了逃避厄运,馒头蟹也常利用地形地貌避开对手。平时,它们在晚间东奔西走,不停地捕食,一到白天,它们便成群结队地爬上海底沙丘俯身不动了。这时,若有章鱼凑过来,它便顺斜坡滚动,在一片飞沙走石之中立即消失得无踪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