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30636800000023

第23章 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1)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实事求是的典范

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原则。在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对这一原则的坚持与进一步阐发,充满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与创造精神,深深地蕴藏着中国革命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新鲜经验,凝结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深邃的集体智慧。

西柏坡时期,我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决战,坚定不移地向江南进军,并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土地改革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对运动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纠正。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根据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形势,决定将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实事求是地选择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问题上,实事求是地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新中国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所有这些科学决策,都是实事求是的典范。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使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整个西柏坡时期的革命精神和理论思考的一条根本原则。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是实事求是的一个典范,报告所阐述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在深入调查和广泛的尝试、试点,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1948年9月,张闻天起草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是在对东北经济状况进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又经过毛泽东、刘少奇的反复审阅修改。《提纲》分析了东北地区5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情况,阐述了对各种经济成分应采取的基本政策,认为党的正确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要保证其社会主义的方向,同时必须注意防止"左"的或右的倾向,以保证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个提纲,充分体现了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实事求是精神,是符合全国基本情况的。这些地方性局部成功经验的总结,事实上就是中共中央深入的调查研究,它对于党中央制定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是中央经济政策形成中不可缺少的必要过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的各项经济方针政策不是任何人杜撰的,也不是从马列经典出发编纂的,而是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对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规律的科学总结。

西柏坡时期,中央五大书记密切配合,亲临一线,亲自调查决策,亲自总结经验,亲自部署安排,取得了辉煌胜利。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实事求是地研究制定了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刘少奇同志跋山涉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对土改中出现的失误及时地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纠正,为开好全国土地会议,起草《中国土地法大纲》,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朱德总司令亲自视察冀中部队和冀中地区的财政、经济、工业及教育等情况,指挥了解放石家庄战役,并亲自总结了这次攻坚战的经验,取得了组织战略反攻的主动权,等等。所有这些,都与我们当前一部分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革命胜利、事业成功的基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回顾党的历史时曾指出:"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指导原则是经过了20年的革命实践才找到的。"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对革命的成败有着决定作用。长期革命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实事求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它是由2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和30年代五次反"围剿"等一系列血的教训中得来的。按照这样一条思想路线,我们党从井冈山以来,经过多次曲折反复,终于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思想路线问题,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文章一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文中还阐明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伟大真理。可惜的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口号和它所代表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由于王明教条主义的阻挠,没有形成党中央的共识,反而被一些人讥讽为"狭隘经验论",遭到了指责。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左"倾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所导致的失败和血的教训,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他们在碰得头破血流这个最大的"实际"面前,开始对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有了清楚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周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实事求是地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内的领导地位,也使党的实事求是军事路线得以正式确立,为以后延安时期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铺平了道路。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中央党校建成后,副校长彭真问校长毛泽东:中央党校以什么为校训?毛泽东答:校训就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他为党校大礼堂的题词就是"实事求是"。1942年初,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大会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拉开了延安整风的序幕。他强调指出,整风运动一定要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内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做到"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这次整风运动,对于进一步确立和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重大的意义。1945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指导思想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延安整风和七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得到了解决。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从胜利走向胜利。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活的灵魂。邓小平同志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又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实事求是"四字,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意是弄清事实,求得确切的看法。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高度,赋予这四个字以新的时代内容和科学涵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有的放矢的态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概括地说,就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便是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概括。

坚持实事求是、深刻领会习近平重要论述的内涵和本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文章中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还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是搞清"实事",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次,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期间,在和南昌大学走出的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努力践行和探索实现"中国梦"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理念。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释"中国梦"。他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还用了"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正在汇聚起中国社会磅礴的正能量。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敢想、敢闯,敢作、敢为,"中国梦"必定梦想成真。

一、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对中国梦的诠释和追求反映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决心,也令每一位中华儿女感到振奋。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对中国梦的诠释和追求反映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和依靠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决心,也令每一位中华儿女感到振奋。

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是相通的,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思想观点,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

(二)中国梦的特征

1.历史性。?"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是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写照,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共同信仰的召唤,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统称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于兹养于兹,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对这块热土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实现中国梦的自信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历史。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多次强盛,曾是那个时期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作为其载体的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古代中国的盛世有两个重要标识:一为疆域版图特别辽阔。从汉武帝始,疆域版图就已经很辽阔了。唐朝的盛世疆域版图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元世祖忽必烈开辟的蒙古帝国,面积约为1500多万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使古代中国疆域版图的最后定格为130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和南海诸岛。满清帝国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管辖权和控制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大值。二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的发明。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上的比重;且对外贸易长期超出当时西方国家中最富强的英国销往中国的商品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一项;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中国梦"复兴到中国历史上曾经最光辉璀璨的时刻,如:3000年历史中最精彩时汉唐盛世的经济梦、政治梦,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气势恢弘的海洋梦、国际梦;"清明上河图"中自在繁荣的社会梦(宋朝时汴梁人口百万,相当于现在的纽约);成吉思汗时期的军事梦;春秋战国时灿烂的文化思想梦等。

"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这证明了一个铁律:落后就会挨打,生存必须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