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外地理故事
30638000000023

第23章 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3)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转叫做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即一昼夜,有24小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地球公转有个重要特征,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这个重要的特征,使得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之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和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

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极太阳全天不落。一天24小时都在白昼中度过。这就是极昼。以后,随着太阳的直射点北移,北极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到北半球夏至日,极昼扩大到北极圈。此后,太阳直射点不再北移,开始南移,北极极昼范围开始逐渐缩小,到9月23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经过赤道后,北极的白昼时间才算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愈靠近北极,极昼持续的天数愈多,北极的极昼持续天数达191天。在这期间,北极没有黑夜,全是白天,也就是半年白天。

北半球秋分日以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极开始太阳终日不出。一天24小时都在黑夜中度过,这就是极夜。直到第二年北半球春分日以前,北极全在漫漫长夜中度过。愈靠近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愈多。北极持续的极夜天数为174天。在这期间,北极半年黑夜。

南极的情况与北极相反,只是白昼和黑夜天数与北极不同。所以,我们说南北两极,一年就是一个大昼夜,半年白天,半年黑夜。

消失又出现的湖泊

地理学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新疆克拉玛依东北部,有一个神奇的湖泊叫艾里克湖。它是克拉玛依唯一的湖泊,在历史上曾一度全然消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传在元朝初年,一支蒙古大军准备跨过沙漠,远征西域。沙漠气候凶险难测,方向也难以辨认,于是大军先派出了一支先遣部队探明道路。可是这支小分队很快就在茫茫沙海中迷失了方向,身上携带的饮水也喝完了,眼看就要葬身在这沙海之中。这时,一个士兵忽然想到,或许可以依靠识途的老马找到一条出路。

士兵牵过一匹衰弱的老马,解开缰绳,让它肆意奔跑。老马在原地转了几圈后,好像突然感觉到了什么似的,向着西北方向小跑起来。士兵们喜出望外,赶紧跟着老马前行。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终于发现眼前出现了一个绿色的湖泊。那清凉的湖水吸引着士兵们,他们发出一声声欢叫,随后便丢下武器,连人带马一起冲进湖里,用那甘洌的湖水滋润着自己干渴的喉咙。

好半天,士兵们才缓过劲来,他们这才开始仔细观察眼前的湖泊,觉得有些奇怪,不明白沙漠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湖泊。

他们将手边的皮囊灌满湖水,沿着湖边行军。过了一段时间,见到远处有一片树林,树林中还有几个蒙古包。他们走进蒙古包,受到了牧民的热情款待。有位老妈妈还端上了刚做好的酸奶,士兵们端起来一饮而尽,赞叹道:”真好喝,就和我们刚才喝过的湖水一样可口。“他们向牧民们请教那个湖泊的名字,而牧民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士兵们就用”艾里克“来称呼那个湖泊,而”艾里克“在蒙古语中就是酸奶的意思。

这支小分队后来与部队会合,他们将自己一路上的奇遇告诉了其他人。还添油加醋地说遇到了一个神奇的湖泊,里面装的不是湖水,而是酸奶。他们的描绘让其他人都心动不已,大家都嚷着一定要找到艾里克湖,好好喝顿酸奶。

让士兵们意外的是,几年后,当他们西征归来,回到艾里克湖所在的地方时,却惊讶地发现整个湖泊神奇地消失了。无论他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就算是让老马去寻找,也再没有找到艾里克湖的踪影。

艾里克湖至少存在了1300年以上,它的源头是发源于准噶尔西部的白杨河。在历史上,艾里克湖几度消失,又几度重现,显得非常神奇。

导致艾里克湖”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河水补充。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生产、生活用水大量增加,白杨河流入艾里克湖的水不断被截用,才会导致艾里克湖干涸。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工业生产发展迅速,白杨河的河水被截用得更多,艾里克湖也就难以避免消失的命运。例如,1989年艾里克湖上游建成了黄羊泉水库,彻底截断了艾里克湖的水源,导致艾里克湖在1995年干涸。

艾里克湖干涸后,当地的地下水位由原来的2米降至14米以下,导致草场退化,大片胡杨林死亡,20多平方千米的芦苇带干枯,给附近的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以致人们只好被迫迁移。

为了拯救艾里克湖,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当地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每年定期向艾里克湖放水,从2001年起已经向艾里克湖放水3。5亿立方米,甚至超过了原湖容量,艾里克湖这才得以重现风姿,成为克拉玛依的一颗沙漠明珠。

斜着要飞翔的名塔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坐落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排排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洗礼堂、钟楼和墓园,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

1590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更是让比萨斜塔享誉全球。伽利略是一位敢于坚持真理的学者,他对当时人们对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盲目信任表示不屑。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这个结论更是让伽利略觉得荒谬不已,他大胆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观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果受空气的阻力相同,从同一高处下落,应该同时落地。“可这个观点遭到了许多所谓的专家们的强烈反对,他们都讥笑伽利略是个胆大妄为的小子,竟敢挑战科学巨人亚里士多德,实在是自不量力。

伽利略为了判明科学的真伪,就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让事实来说话。在人群的围观中,伽利略从容地走上塔顶,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两手同时松开。围观的群众本来还等着看伽利略的笑话,可他们却惊讶地看到,这两只轻重截然不同的铅球竟真的同时落在地上。

从这天起,无论是伽利略还是比萨斜塔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很多年后,当人们一提起比萨斜塔,还会很自然地想到伽利略的这个著名实验,而比萨斜塔也就因此成为比萨城的标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因为它建在了古代海岸边缘,地基不均匀、土层也很松软。而且在土层之下深约一米的地方还有地下水层。这使得比萨斜塔在刚刚建造时已经开始不断沉降、倾斜,以致工程不得不几度停止。后来尽管建筑师们绞尽脑汁采用各种先进设备阻止倾斜的继续,但效果却很不理想,最多只能减少倾斜的程度,保证塔楼能够维持更长时间而不倒塌。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还是在无可避免地增大,目前已经达到了4。5米,有科学家已经悲观地推断比萨斜塔将于250年后彻底倾倒。这个事实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为了确保游人的安全,并保护这一罕见的古迹,当地政府屡次派出专人,对比萨斜塔进行加固和纠偏。从1990年起,用了12年的时间,耗资约2500万美元,才将斜塔扶正了近50厘米。不过这也只能让比萨斜塔的倾斜速度放慢一些。如果不采取有效补救措施的话,300年后这座享誉全球的斜塔仍然无法避免倒塌的命运。

栩栩如生的优雅岛屿

我们听说过复活节,却没有关注过”复活节岛“,在辽阔的太平洋上,有个面积特别小的岛屿,因为它是复活节那天被发现的,所以就称为复活节岛。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却引发了无数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兴趣,这是因为什么呢?

原来复活节岛上有1000多尊巨大的石像以及大石城遗迹,其中不乏令人惊叹的艺术珍品。比如岛上那巨大的石墙,可用以观察一年中的日出方位。而那大大小小、形状奇特的石像更是别具艺术魅力。这些石像以玄武岩、凝灰岩、火山渣为石料,有的被平放在山野荒坡,有的被散置在海边沙滩上,有的则被竖立在人工平台上面对大海昂首远视。其中很多是长耳朵、无腿的半身雕像,造型极为生动。其中有30来个石像的头上还戴着石帽,石帽与石像身体不是整体的,是另外雕刻好了戴上去的,并且在一些石帽上涂了红色,有些石像还用贝壳镶嵌成眼睛,看上去栩栩如生。

除了石墙、石像外,复活节岛上最受科学家关注的还有被称为”天书“的石板,这种石板上面镌满了人、兽、鱼、鸟组成的方块象形文字。刻字的方法十分奇特,一行从右至左,一行从左至右,前后两行首尾相接,构成”S“形。科学家们对这种文字进行了解读,但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无法读懂”天书“的内容。这种石板目前只剩下25块,是非常珍贵的人文遗产。

对于复活节岛上这些引人注目的景象,人们都觉得迷惑不解,无法想象岛民如何凭借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将石像搬运并立起来,也看不懂那些”天书“上的文字,为此,一些人宣称复活节岛上的石像是天外来客---外星人的杰作,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远古时代,外星人乘坐飞船来到地球,因为飞船失事被困在这座小岛上,为了给同伴发出求救信号,他们就用自己携带的超现代的工具制作并竖起了这些石像。当救援飞船赶来时,他们便匆忙离开了小岛。这种说法显然是靠不住的,因为岛上的采石场现在还可以找到许多用玄武岩制作的石斧,如果存在科技先进的外星人的话,它们又怎么会用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来完成这批雕像作品呢?

复活节岛上的石像究竟是什么人雕刻的呢?它又象征着什么呢?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考古学家根据复活节岛上居民的语言特征,认为复活节岛人最初是从古波利尼西亚的某个群岛上迁移过来的。这些古波利尼西亚人到达复活节岛后,也将雕琢石像的风俗带到复活节岛上,并由于多种原因使得雕琢石像之风愈演愈烈。而石雕像的代表意义也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代表了天神的威力,而是岛民为了纪念已故的大酋长或宗教领袖而修建的。在古波利尼西亚人心目中,这些人具有无比强大的神力,可以保佑他们的子孙,因此便大量修建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奇特石像。

至于石像的运输方法,科学家们根据雕琢现场留下的遗迹分析还原了历史事实:为了方便运输,古波利尼西亚人在雕刻好石像后,会在附近开凿出一条平滑的道路,然后在道路上铺满茅草和芦苇,再用撬棒、绳索等把平卧的石像挪到茅草上,然后用绳子拉着茅草到达目的地,最后便可将石像用绳索和撬棒竖立在事先挖好的坑里。用这种方法,古波利尼西亚人可能只用5天时间就能搬运并树立起一尊重约10吨的石像。

近年来又有科学家发现了古波利尼西亚人运输制造”帽子“的石料的道路,揭开了石像头顶那些漂亮的”红帽子“的来历。这条道路连接着一个火山采石场和雕像所在地,古波利尼西亚人在道路一侧设有一条高于地面的行车道,用手推或是垫上滚木的方式把红色的火山岩石料滚往目的地。不过,古波利尼西亚人是如何将这种重达数吨的石料送上石像顶部,”戴在“石像头上的,目前仍不得而知。

无色荒原的美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