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的冶炼方法一般随矿石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如氧化物矿可直接用碳热还原,硫化物矿则常用所谓的冰铜熔炼法。氧化物矿还可用湿法冶金,如用稀硫酸或其他络合剂浸出,然后进行电解。
举一个例子,比如黄铜矿(CuFeS2)是用冰铜熔炼法(火法)冶炼。由于铜矿品位低,首先要进行富集,经泡沫浮选获得精矿,以提高品位。浮选所得的精矿经沉降、过滤、烘干后,进入沸腾炉,在270~800℃的温度条件下通空气进行氧化焙烧,使部分脱硫成SO2,同时还可除去带有挥发性的杂质,并进一步富集铜,得到焙砂。主要反应如下:
2CuFeS2+O2Cu2S+2FeS+SO2其中部分的FeS进一步被氧化成FeO:
2FeS+3O22FeO+2SO2
焙砂中的主要成分为Cu2S和FeS,其质量比大约相等,还有FeO及原有的SiO2、Al2O3、CaO等造渣氧化物。焙砂送入反射炉进行高温(1500~1550℃)熔炼,目的是制成冰铜(Cu2S·FeS)。由反射炉底放出的熔融态冰铜,立即送入转炉,于高温下吹入空气将FeS氧化为FeO,与加入的SiO2形成炉渣而被除去,并使Cu2S转化成粗铜。其中主要反应为:
2Cu2S+3O22Cu2O+2SO22Cu2O+Cu2S6Cu+SO2↑所得的粗铜,又送入特种炉熔化,控制氧化或还原条件,加入少量造渣物以除去一些金属杂质,最后得到含铜994%~995%的精铜,浇铸成准备电解精炼的一定形状的阳极铜板。
铜的精炼常用电解法。将阳极铜板在以硫酸铜的酸性溶液作电解液的电解池中进行精炼,于纯铜阴极上得到高纯铜(9995%)。
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由于铁的出现,才使武器从传统的青铜铸造中摆脱出来,但同时也为铜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更新的领域。铜仍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
有记忆的地神之子
1958年,美国海军实验室制成了一种镍钛合金,他们首先将一根镍钛缆绳按要求弯曲成某种形状,加温后冷却,把它拉成直线,再次加热,这根缆绳又自行恢复成原先预热时的形状。科学家抓住这个实验现象不放,进行深入研究,终于发现原来镍钛合金具有能“记忆”自己形状的神奇特性。从此,具有记忆功能的镍钛合金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1969年,镍钛记忆合金首次应用到工业上。20世纪70年代,美空军用镍钛合金做成F-14战斗机上液压管道的接头,结果近10万接头,无一发生渗漏。
飞船在太空中通过无线电同地球联络,这时,天线是不可缺少的。在美国,人们用记忆合金做成飞船天线,平时它的外形像半个篮球,可折叠起来。当飞船进入太空,在阳光照射下,天线受热就会自动展开,成为原来的半球形。
科学家还利用镍钛合金的“记忆功能”,将它制成机器人的四肢和手上的“肌肉”。神奇的是,当外界温度改变时,机器人的“手足”便会根据记忆而改变形状,从而手舞足蹈起来。医生经过试验,将镍钛合金制成比血管略小的螺旋“弹簧”,先让它在体温条件下,“记住”自己原来的形状,然后把它拉直,通过手术,慢慢送进心脏病患者的动脉。在人体正常体温下,有“记忆”功能的金属慢慢又恢复成原来的螺旋弹簧形状,在患者血管内壁形成了一层衬套,可防止心脏病患者由于动脉内壁过薄导致破裂而带来的生命危险。
金属钛(Ti)是一种新兴的结构材料,它的密度为454g/cm3,比钢轻(钢的密度为79g/cm3)。可是,钛的机械强度同钢相似。铝的密度虽小(27g/cm3),但机械强度较差。钛恰好兼有钢和铝的优点。钛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高纯度的钛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越纯可塑性越大。液体钛几乎能溶解所有的金属,因此可以和多种金属形成合金。
钛的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钝性的氧化物保护膜,因而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特别是对海水的抗腐蚀性很强。由于金属钛具有这样一些良好的性能,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它的生产量激增,在国防和高技术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航海和航空制造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虽然在通常温度下钛不活泼,但在高温时,钛能直接同许多非金属如氢、卤素、氧、氮、碳、硼、硅、硫等生成很稳定、很硬并且难熔的化合物,如TiN,TiC,TiB,TiB2。
在室温下,钛不与无机酸反应,但能溶于热盐酸和热硝酸中。
用金属钠或镁还原四氯化钛可以制取金属钛。
TiCl4+4NaTi+4NaCl
TiCl4+2MgTi+2MgCl2钛的重要化合物有二氧化钛(TiO2)、四氯化钛(TiCl4)。钛白是经过化学处理制造出来的纯净的二氧化钛,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四氯化钛(TiCl4)是钛的一种重要卤化物,以它为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钛化合物和金属钛。四氯化钛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熔点为-23℃,沸点为136℃,具有刺激性的气味。TiCl4在水中或潮湿空气中都极易水解,将它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烟:
TiCl4+2H2OTiO2+4HCl↑利用TiCl4的水解性,可以制作烟幕弹。TiCl4也是有机聚合反应的催化剂。
海底任遨游的法宝
2000年8月13日,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海难———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入100多米深的巴仑支海海底。随后俄罗斯展开了紧急救援行动,但救援行动持续了近一周时间,最终回天无术,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难,没有一名船员幸存。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起潜艇沉没事件,其中在实施救援时,争取时间对于救援成功的可能性至关重要。而要争取时间,一方面要求救援行动迅速高效,另一方面还要看沉没潜艇内的官兵能够坚持多长时间,而后者就要看潜艇里的氧气能够维持多久了。当对“库尔斯克”号的救援行动还在进行之中时,海军专家介绍:潜艇在水下活动,必须有足够的氧气保障。
氧气含量过少,人员容易疲劳虚弱,甚至会二氧化碳中毒。潜艇的氧气主要从三个途径获得:一是定期浮起换气,从大气中获得。一般潜艇每隔3~4小时就要浮出水面换气。二是靠制氧机制造。核潜艇一般使用制氧机。但潜艇沉没后核反应堆被关闭,制氧机也因失去动力而无法工作。三是使用化学再生药板。再生药板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一般常规潜艇都装有一定数量的再生药板,以保证潜艇1~2个月的水下航行。由于核潜艇使用制氧机,再生药板储量不会太多,但是一般情况下应能保证使用10昼夜以上。然而,“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悲剧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毋庸置疑,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氧气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无所不用其极的战场上,交战的一方可以通过特殊的武器使敌人得不到氧气而发生窒息,从而达到杀伤的目的。比如在剿灭车臣匪徒的战争中,俄军动用了燃料空气弹等先进武器。燃料空气弹是一种特殊的“面杀伤武器”,人们还给它起了许多形象的叫法:窒息弹、油气弹、气浪弹和云爆弹等。它的内部填满了挥发性极强的碳氢化合物,当投掷到目标上方后,弹内的液体燃料连同延时引爆装置一起被撒到地面,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混合,很快变为雾状的气溶胶,经过预定时间后即会第二次引爆。燃料空气弹爆炸时会产生2500℃左右的高温火球,并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和热气浪,炸点附近的冲击波传播速度可达每秒2200米,足以直接摧毁目标。另外,燃料空气弹与普通炸药不同,普通炸药爆炸时不需要外界的氧气,而燃料空气弹的燃料必须与氧气充分混合,爆炸时会把目标周围的氧气消耗殆尽,处于爆炸区内的人员即使不被当场炸死或烧死,也会由于严重缺氧而窒息死亡。
化学武器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毒面具能对其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面具分过滤式和隔绝式两种。在隔绝式防毒面具中,有一种为化学生氧式防毒面具。它主要由面罩、生氧罐、呼吸气管等组成。使用时,人员呼出的气体经呼气管进入生氧罐,其中的水汽被吸收,二氧化碳则与罐中的过氧化钾和过氧化钠反应,释放出的氧气沿吸气管进入面罩。
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确切地说是离不开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压强为101千帕时,氧气在约-183℃时变为液体,呈美丽的淡蓝色;在约-218℃时则会变成颜色美丽、外形漂亮的固体———呈淡蓝色的雪花状。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氧气也是一个“乐天派”,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以跟许多种非金属和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平常我们见到的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就是氧气和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点燃
C+O2CO2
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一到氧气里则旺旺地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这种刺鼻的气体,并放出热量:
点燃
S+O2SO2
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是固体五氧化二磷:
点燃
2P+5O2P2O5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易燃烧,但在氧气里则能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这种黑色固体。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点燃
3Fe+2O2Fe3O4
除了铁以外,铜、铝等在空气中十分“矜持”,这些不易燃烧的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氧气的个性也是够活泼的吧!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它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通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使用催化剂二氧化锰,化学方程式如下:
MnO2
2KClO32KCl+3O2↑
△
但上述制氧法对于满足生产和医疗的应用可谓是杯水车薪。那么怎样大量地制取氧气呢?空气中不是有大量的氧吗?它在空气中的含量可是约21%呀!可以从空气中制取!如果你能想到这个不错的主意,确实是动了脑筋了。没错,工业上用的大量氧气,主要是根据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的原理,先使空气液化,再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的。
“破坏大王”碳纤维
在举世闻名的海湾战争中,一些新式武器纷纷登场亮相。碳纤维弹是美国新研制成功的秘密武器,它以电厂和变电站设备为目标,有效地破坏其输变电功能,使其断电,从而达到破坏军事指挥、通信和以电能为能源的武器和装备的目的。美军为了以最快速度使伊拉克军事机器瘫痪,决定使用这种武器。
碳纤维弹由美国战斧巡航导弹运载,弹头内装有大量碳纤维。这些碳纤维制成卷状或团状,丝丝相连。当装有大量碳纤维的弹体在特定目标如发电厂上空爆炸后,大量碳纤维丝团在空中飘散,最后落到发电厂上空的输电线上,破坏其正常送电功能,而使军事指挥机关断电、通信失灵和由电源提供侦察、瞄准乃至射击的武器装备不能操作,从而直接影响作战。
美军得到使用碳纤维弹命令后,便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以碳纤维弹为主的战斧导弹。导弹在巴格达电厂上空爆炸后,大量纤维丝团缠绕在高压输电线上,造成电厂输电障碍或短路。碳纤维弹的袭击不但破坏了巴格达的正常供电,影响了军事领导机关、作战部门的指挥和作战,而且若要恢复供电,必须动员军民冒着空袭的危险,去将这些扯不断理还乱的纤维丝团除去。碳纤维弹的使用,果然加快了海湾战争的进程,其对发电厂、变电站的破坏性,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美国也使用了碳纤维弹,同样实现了预期的战争目的。
“二战”中,德国为研制原子弹建造了4座核反应堆。当反应堆建立起来后,德国人却在如何使中子裂变速度变慢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原来,为搞清大量原子裂变的规律,必须在反应堆内装填一种可使天然铀链式反应速度减慢的物质。德国科学家布雷格博士经过计算,认为石墨是理想的减速剂,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厚壁耐压材料做外壳、以二氧化铀为燃料、以石墨为减速剂、用净化过的普通水为冷却剂的压水反应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