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给马云一个团队,他会怎么管?
30671600000017

第17章 以不断变化应对和拥抱时代变革(3)

马云在不同场合坦言:创新要抵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我们最早被人说是疯子,后来被人说是狂人,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坚信一定能成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在乎的是这个世界的趋势,按照既定梦想一步一步往前走。

1999年构思阿里巴巴的时候,我考虑的是中国的经济大局。当时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个关于大局的判断是,中国加入WTO只是时间问题,WTO组织如果缺少中国是不可思议的组织,中国加入WTO,可以到国外做生意;第二个关于大局的判断,是认为中国经济会高速发展,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做了两个构思。一是我们要通过建立互联网帮助中国企业做出口贸易,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二是我们要帮的永远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使用电子商务这是趋势,有些大型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是为了炫耀,所以我们瞄准中小企业。这两个构思也就成就了现在的阿里巴巴。

到今天为止,有人说阿里巴巴的B2B没有被世界认可,所以我们推出了C2C,因为我们的C2C也没有被认可,所以我们打算并购雅虎。这些是外界的猜测而已,电子商务在中国一定会成为超越美国电子商务的模式。

加入WTO,我坚信中国市场本身就是跨国市场,在中国一定能诞生世界级的公司、诞生世界级的企业家。

十年来,世界互联网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革新:早在1999年,我应邀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虽然是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可90%的演讲者是美国的嘉宾,90%的听众是西方人,而所有的案子、例子用的全是eBay、雅虎。十年过去了,说电子商务,绕不开阿里巴巴、淘宝。假如美国的国家队是Google、Facebook、Amazon、ebay,我想今天中国的国家队肯定有淘宝、阿里巴巴、百度、腾讯。

淘宝网走向海外市场,和美国一些企业的全球化策略不一样。一个企业走向全世界最重要的两只眼睛,一只要看客户,另外一只要看合作伙伴。我们不希望用钱和竞争买市场,而是通过合作帮助合作伙伴。

曾经操控着零售业游戏规则的大型零售商便是其中一例。这些巨头曾迫使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生产商以极低的利润率大量生产标准化商品。今后十年间,互联网将实现人们期待已久的转变--从一种营销渠道过渡为虚拟基础设施。届时,规模较小的公司将得以同大型企业展开有力竞争,并以无可限量的能力在全球各地挖掘并创造商机。

阿里巴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善于创新才能走出发展之路。要提升工作的创新性,需从以下三个层面下工夫:

第一,调新工作思路。干任何一项工作,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善于在动态变化中抓发展机遇,善于寻求上情与下情相统一的结合点,做到既立足现实,又不墨守成规;既谋求快进,又不盲目蛮干;既匠心独运、独辟蹊径,又不凭空想象、脱离实际,真正拿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体现地区特点和产业特色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潜在的比较优势,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取长补短,优势叠加,从而形成倍增效应。

第二,调优精神状态。干工作做事情,必须要有一种好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好就容易调动人的全部素质和潜力,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当前,要想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必须坚持做到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一是做到好心与好效果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二是做到实事与实绩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第三,调实落实措施。当前,我们要走出"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误区,掌握抓落实的基本方法,调实落实措施。要充分激发蕴藏在员工当中的原动力,发挥大家的首创精神,让全体员工提高执行力度。要加大相互交流沟通的力度,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要从团结的角度出发,进行善意的沟通、建议和帮助,做到补台不拆台,出劲不松劲,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整体,齐心协力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习惯到习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原则已经深入到阿里巴巴员工的内心。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经营,马云始终带领阿里巴巴团队迎接变化、拥抱变化。把变化视为网络产业的常态,正视变化,适应变化并主动变化,是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应变术。

马云的应变,还表现在他的试错上。马云如是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面对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和拷贝。试验室里大部分的试验都是失败和错误的,做试验都是做前人所没有做的事,相信到试验室里的人想的也是如何把事情做好。互联网产业也一样,发展的过程就是试错的过程,这是无法回避也是必须经受考验的过程。"

互联网产业在不断变化,市场在不断变化。要想成功,就必须在变化中试错,在试错中应变。在试错过程中,阿里巴巴曾经开发了6种产品:

网上广告:阿里巴巴创业之初曾经尝试过网上广告业务,结果收效甚微。阿里巴巴不同于门户网站,它上面的企业免费样品库已经具有广告性质,因而靠网上收费广告是不能维持阿里巴巴生存的。网上广告开展不到一年就被终止。

网上旅店预定:2000年时,阿里巴巴曾经想同携程网合作,大规模进入这个领域。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它与阿里巴巴的大方向并不一致,于是放弃。

个性化网站:阿里巴巴曾经动用不少技术力量启动这个项目。该项目的实质是为客户建网站然后卖给客户。阿里巴巴这项业务开展到2002年时终止。

贸易通:2000年下半年,阿里巴巴开发了一个叫贸易通的产品。这是个网上客户询价订单的管理系统,这个产品也是2002年被终止。

主机托管:主机托管也叫网上虚拟主机,就是把企业的虚拟主机放在阿里巴巴的网站上。这项业务在阿里巴巴也开展了一年多。

系统集成:该项目是利用网站技术力量为企业开发电子商务解决方案。阿里巴巴从2000年初就开展了这项业务,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它一度成为阿里巴巴的主打产品之一,为此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并组建专门团队。阿里巴巴的第一笔收入就来自这个项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收入占公司整个收入的30%。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业务的叫停,使公司为此进行的技术积累和客户关系全部付诸东流,致使公司一些人因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而选择了离开。这是阿里巴巴第一次尝到变化带来的痛苦。

经过反复试错,阿里巴巴终于在2000年10月找到既符合公司发展方向又能产生盈利的两个主打产品--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阿里巴巴艰难的试错过程,是马云应变之道的实践过程。

在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中,马云和阿里人遭遇了几次大的危机。比如,互联网的寒冬、"非典"的侵袭,以及2008年的金融风暴等,但他们都顺利地度过了这些危机。他们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阿里巴巴勇敢面对危机、迅速调整自身的能力。

马云说:"机会永远存在,每五到十年就有伟大的公司诞生。不要抱怨经济形势,伟大企业都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诞生的。"马云认为,在金融领域,中国不断面临新的冲击和变化,而民营企业必须学会适应多变的局势、学会预测灾难降临的可能性、学会未雨绸缪。

面对经济危机,企业要看清形势,果断放弃。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让所有企业都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然而仅仅用了一年,许多企业就能够适应这种局面了。当时,阿里巴巴所有的人都在讨论公司2009年的发展和增长问题,马云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忘掉增长,阿里巴巴2009年为零增长。在马云看来,当变革来临的时候,企业要做的就是看清形势,学会放弃,放弃你昨天还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就像下围棋,在看清全盘之后,要学会"弃子"。于是,2009年阿里巴巴取消了所有关于营业额和利润方面的考核。事实上,取消这些考核指标,也就意味着阿里巴巴的员工没有了KPI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巴巴的员工更能如实地反映公司的发展状况。事实证明,阿里巴巴做得越来越好。因此,马云认为,危机永远存在,而企业要做的是要学会利用危机调整自己,寻找机遇。

在风云变幻的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历经了十几年的风雨洗礼,之所以能够一直走到现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里人在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变化、不断挑战自己。阿里巴巴的发展,也恰恰吻合了新商业文明开放、分享、责任、全球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