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30681300000002

第2章 教学组织能力(2)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通常,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学后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2.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四年级的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引导学生由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类推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教师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3.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各年级的算理教学,应用题教学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应尽量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4.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以往上课时,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着,我觉得应该如果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五、充分估计学习差异,为学生构建弹性的学习方案

1.将教学环节设计成可以移动的“板块”。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延伸、课堂小结,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如果说“新课导入”、“新课展开”、“巩固延伸”没有多大的移动余地的话,那么“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的移动余地就相对较大。复习铺垫从教学内容来看,更多的是与新授知识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这一环节不是非要不可,可视学生的情况取舍;这一环节也不一定要放在导入之前,也可以放在导入之后,甚至放在新课展开以后。这里决定教学环节次序变化的因素就是课堂上的学生行为。如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需复习铺垫的内容就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果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新知识,这个环节显然是多余的了;但如果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于需复习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就可以再次铺垫。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于复习铺垫的内容,只是作为一个准备随时可用的板块,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

2.将中心环节设计成可供选择的方案。自主探究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在自主探究环节,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成可供选择的方案,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进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直接出示例题0.065÷0.05,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然后教师设计成四个不同层次的探究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1)觉得自己能够解决新问题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

(2)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可以先做教师提供的准备性练习,再独立探究:①36÷4=(36÷10)÷(4÷10)=()÷0.4②36÷0.4=()÷4

(3)做过准备题以后,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可以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4)经过独立努力以后还有困难,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教师请教。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和方式选择的自主性,使数学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说,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备课是最基础的表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每字每句都凝结着教师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在今天,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特点、性格截然不同,教师面对课堂的姿态、解读课文的视角、切入教学的端口,都在不断地摸索探讨之中。因此,教师要想备好课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是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思索的问题。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从备课到课堂教学的过渡能力,学生才会在课堂上体会到更多的精彩。

组织好教学要做到喜“新”不厌“旧”

教学过程是一个融信息传播与信息控制为一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息拥有者、传播媒体和信息接受者。

如果说教师是信息拥有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那么教学手段则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媒体。

教学手段如何运用,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关系重大。

我国现代教育中教学手段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教学手段,一类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亦称传统教学媒体,有悠久的历史,它包括教师的口、体语、粉笔、黑板、教科书、标本、实物、模型、图表、实验仪器等,其中实物和语言是最古老的媒体。十九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语言这一古老媒体现已通过无线电传播或由录音机记录或重放;文字的载体已由甲骨、丝绸、纸张向现代化的胶片、磁带盘和集成硅片发展;黑板虽仍起着作用,但新近又出现了金属白板、磁性黑板、电子“黑板”以及投影胶片;幻灯、投影通过光学系统将图像投射在大屏幕上,是大幅挂图的发展;电影、电视、录音机、录像机、语言实验室等这些靠电声波、电光波、电磁波传递教育信息的手段,即为电教手段,亦称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现代教学媒体。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在运用沿袭多年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正呈现方兴未艾的局面,这两类教学手段的相互结合,必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以语文课为例,来谈谈教师如何组织运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

1.形象感知,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语文教学过程从学生心理角度讲,大体可以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其中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生动、完整的表象是促进理解、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感知材料越丰富,越明确,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运用现代媒体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其它直观手段难以展示的教材中的有关形象,提高感知的成效。例如:

《麻雀》一课,在讲到小麻雀的处境危在旦夕时,教师抓住课文中“突然”一词,用抽动投影片将一只老麻雀从树上猛地飞落下来,出现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惊呼。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考:①面对庞大的怪物,老麻雀是怎么飞下来的?②老麻雀飞下来后是怎样跟猎狗搏斗的?这说明什么?③是什么力量使老麻雀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层层点拨,步步深化,让学生领悟了:是爱的力量,使老麻雀面对强暴,毫不退缩。

2.发展智能,促进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的运用,将形象和语言分别作用于大脑,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有利于记忆力的巩固,有利于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力。例如:

《瀑布》一诗以清淡素雅的文字形象细致地描绘了瀑布的声、形、色,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诗中“叠叠”“阵阵”是对瀑布声音节奏的描绘,有的教师用录像映示一排排浪潮涌向岸滩,发出强烈的撞击声,再映示一阵阵劲风吹过松树,树枝摇晃发出呼呼声响,使学生展开想象,从而理解了以景写声的生动。在《狐狸与乌鸦》的教学中,为了使知识及时迁移,教师设计了一张狐狸与猴子的投影片,录制了一段配乐故事片断,引导学生根据音像演示的客体,合理想象聪明的猴子会想出哪些办法对付狡猾的狐狸。学生情绪热烈,提出了许多合情合理的办法,显示了“创造自己思路”的才干和能力。

3.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电影、电视、录音等视听工具具有景、情、声的特点,用它们创设立体的教学情境,再现教材的意境和形象,能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他们输送更多的积极情感的“粮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陶情冶性。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祖国各地”、“神州风采”等电视节目,将观察到的美的景物、人物、事物记录下来,用以提高鉴赏美的能力。配合课文播放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电视片或几组镜头,影视的形象,画面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英雄的伟大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成了如临其境、如睹其事、如见其人的真实感。

二、多媒体组织教学的探索

现代教学媒体多以听觉、视觉或视听结合为教学信息的载体,传统教学媒体能使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感知活动,因此这两类教学手段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当然,从发展的眼光看,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改革必须以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突破口,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学生、媒体三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合理结构,形成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各种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多媒体组合教学,以下五点要给予重视:

1.整体设计,优化目标

教学目标实施的程度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活动的质量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手段服务于目的。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不仅是媒体的选择组合,而且要从确立教学目标开始,包括教学各步骤、各要素活动的整体设计。搞好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实现教学过程的系统优化,才能获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思想要着眼于教育对“未来人”的要求,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研究个别化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研究各种媒体的个性特征,确定媒体使用的目标性,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根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进行整体设计。

2.各展所长,有机配合

在媒体组合使用时,从优化教学效果出发,把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能动地结合起来,相互改革、相互开放,择优选用,取长补短,糅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本着“扬弃”的态度,尽力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使传统教学媒体发挥铺垫、补充、深化或支配、主导等作用,努力做到各展所长,有机配合。例如:

《鸬鹚》是一篇叙事写景的文章。根据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的实际,教学中采用三组录像片断再现渔人赶鸬鹚下水;鸬鹚捕鱼;渔人收鱼及喂鸬鹚的情景,用投影展示捕鱼前湖面上的静态风光。录像、投影媒体的使用发挥了形象鲜明、再现迅速、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的功能。与此配合,教学中交叉运用了画面观赏、情节演示、感情朗读、板书启示等多种传统媒体和教学方法。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促进了教师、学生、媒体三要素之间的信息流动,不仅使静态的文字变“活”了,而且在品味渔人的“抹”与鸬鹚的“钻进”;鸬鹚的“钻出”与渔人的“抓、挤、甩”等几组动词中,学生入境动情,产生了以情动人、激励人、愉悦人的教育效果。

诚然,有些课文不一定两类媒体都用,媒体的有机配合应因文而异。有些课文教师富有激情的导语与朗读,构思精巧的板书,恰到好处的点拨,也同样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视主导,保证主体

多媒体组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设计和对教学的调控上,表现在如何运用有关媒体传递信息,使学生通过这些媒体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凡是借助媒体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例如:

一位教师教《山间又响马铃声》一课,紧紧扣住贯穿全文的“变”字,以一张文字投影片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理解内容:(略)教师一边让大部分学生在自习本上抄下自学提纲,然后认真找寻相应答案,一边请几个学生把答案写在胶片上。接着借助这张投影片,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①从这张表上你看出了什么?②麻山苗寨两年的变化是集中在哪几节写的?③“我”碰到马帮先是什么态度?教师的精到点拨,学生读、思、写、议,人人参与,“主导”与“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4.有效调控,准确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