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30681300000024

第24章 组织和开展活动课能力(2)

一般来说,活动课设计方案追求的是目标模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更多的是采用程序模式,但最终也要逐步过渡到目标模式。活动课的本质特征,即活动。它包括三方面意思:一是要有活动项目,二是学生主动参与,三是具有教学基本要求。

不管采取哪种模式,都必须突出活动课的主体——学生,教师在活动课中仅仅是为了指导和配合学生“活动”。

二、活动课设计应做到“五要”

活动课没有固定的大纲和教材,需要依靠教师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活动课方案一般由活动目标、重点、时间、内容、措施五个部分构成。活动目标一般以该活动的结果即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收获来表示,主要通过从认知、情感、操作三个方面来确定:一是提高学生对哪些事物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二是增强学生的哪些观念,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品德、心理方面的教育;三是使学生掌握哪些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那么,怎样设计好活动课方案呢?

1.活动重点要突出

一次活动要涉及到许多知识和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但是,有一些知识和能力在学生认识相应的事物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某方面的教育将显得较为突出,这就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只有确定了活动的重点,才能在实施活动中抓住主要矛盾。

2.活动时间要把握

活动包括晨会、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由于活动的类型不同,活动的时间也就不同。有的活动只需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有的活动则需要几节课、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因此,要根据活动的类型、活动的内容规划好活动时间。

3.活动内容要选择

活动内容是活动方案的主体,是活动方案中最本质的部分。学生怎样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什么,干什么,受到什么教育,都要靠内容来体现。在拟定活动内容时,首先要注意内容的选择。活动内容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要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坚持实践性原则,能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适应本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及本校的师资本平;要注意对学生没有身心危害等。其次,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内容的安排应当从顺序、详略比例上符合认识规律;作为一个活动,应当有开始,有展开,有结束,从前至后整个活动过程应能明显地由浅入深地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任务,前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以后,应能及时地、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活动。

4.活动步骤要分明

例如,观察实验活动一般可以分为明确观察实验目的,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汇报观察实验结果等步骤。

5.活动措施要得力

活动措施是为了完成这项活动所采取的办法,一般包括活动的组织机构与指导教师,参与这项活动的学生,选择什么地方作为活动场地,需要准备哪些活动器材,用什么办法检测活动效果等。设计活动方案时,这些措施都要求具体实在,确保活动课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活动课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活动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织部分,有其独立性,在设计时要根据活动课程自身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趣味性原则

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课程要面向21世纪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等信息作为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如设计《火箭探秘》,一是说明火箭是我国最先发明的,二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来火箭。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

活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如《火箭探秘》不但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还给他们提出大胆设想、创新的思考。

3.导向性、自主性原则

在活动课程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时,能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例如“迷路事件”这一活动全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解决各种难题。

4.通用性与民族性、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民族差异、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用性与民族性、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时必须同时考虑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师资条件、场地设施、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写出特色,注意其可行性和实效性。如《板鞋舞》是广西民间体育、文艺项目,在全国各城市也可以通用。

5.灵活性、开放性原则

活动课程有统一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活动内容应相对稳定;活动课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经常不断地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程范围很大,不局限在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根据这些情况,设计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原则。如《谚语知天气》使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效果很好。

四、寻求最佳活动课形式

从形式上来看,活动课可采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各种班会、演讲、辩论会等,还可以是类似《实话实说》、《交流》等谈话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切忌不要搞形式拼凑,为了活动而活动。例如:

《战胜挫折》主题班会,四十分钟里,一个节目连着一个节目,每一个活动都犹如蜻蜓点水。这节活动课的问题就在于只注重形式,不重视实效。在设计时,教师只是考虑要用什么样的形式,而没有想到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未雨绸缪,注重德育、心育渗透,要预先设想到这些材料、这些活动会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会让学生有什么样的“心动”,会解决学生什么样的思想问题。无论是什么内容的活动课,教师都要想到这一点,也就是让我们的活动课有一个落脚点,要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学生才会觉得没有白上。

灵活变通,把活动课上“活”

活动课教学要突出一个“活”字,以活增智,以活益美,以活陶情;在活动中发展特长,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把活动课上“活”呢?要想把活动课上“活”,需要达到哪些要求?

一、活动课的教学目标要活

活动课教学,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因素,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因此,其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划一的,相对于学科教学目标来说,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必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划分几个目标层次,比如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作为初级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作为二级目标;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作为三级目标。

二、活动课的教学要求要活

活动课目标的灵活性、层次性,决定了活动课教学要求也要具有灵活性。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同一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生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有些活动课教学内容侧重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即活中激趣,活中陶情。如《手绢舞》只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民族舞蹈“手绢舞”的特点,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再如《集邮展览》要求使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有些则侧重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技能,即培养动手能力,如一些小制作活动。有的活动内容侧重于开发智力、训练思维,即活中益智,如《找规律、巧计算》就要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活动课的教学内容要活

活动课作为一种基本课程类型,广涉学生的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在目标上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良好思想品质;在内容上,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新领域、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在内容的反映形式上体现了完整性:比较系统全面渗透各科知识,比如说反映语文知识的内容,有从拼音到字、词、句、篇等自成体系的活动内容,如第一册里有《拼音游戏》、《字词游戏》;第二册里有《语文中的故事》、《普通话竞赛》、《作业展览》;第三册里有《成语游戏》、《词语接龙》;第四册里有《读名著,讲故事》、《作文竞赛》;第五册里有《文学名著讲座》。再如数学、自然、思品、音乐等方面都有较系统、较完整地体现其知识结构。在内容反映形式上还体现了开放性:活动的内容、方式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走向社会,拓宽视野,让学生在大自然里,寻找春天的脚印,感受春天的美好;增长知识、丰富生活。

因此,活动课教学的内容,广涉各个领域,包罗万象,增长知识的体现是全方位的,培养能力的体现是多功能的,兴趣的培养是广泛的,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内容丰富多采,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融汇贯通,活而有序,活而不乱。

四、活动课的教学结构要活

活动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容的灵活性,决定了活动课教学的结构也是非常灵活的,不是一种线性的,不追求知识概念的一致性,学习要求的群体性和学习过程的一线性(即通过授、记、模仿、改错的做法,靠不断的重复而提高),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自由的选择发展方向,从而实现适合学生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优化组合,这样才能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结构上,可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结构,如有的采取四步流程(活动的准备——活动的导入——活动的操作——活动的评价);有的运用五步定向(材料准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五、活动课的教学形式要活

活动课的教学形式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越活越能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可以是故事的形式:如《故事会》、《语文中的故事》、《看图讲故事》、《汉字的故事》;会议的形式:如《市场信息发布会》、《四季音乐会》、《寒假见闻报告会》;展览的形式:如《毛笔字展评》、《集邮展览会》;竞赛的形式:如《乐器接龙竞赛》、《竖笛比赛》、《跑跳接力赛》、《哑剧表演赛》、《钢笔书法竞赛》游戏的形式:如《成语连环游戏》、《有趣的填数游戏》、《凑九巧算游戏》;表演的形式:如《课本剧表演》、《双簧表演》;演讲的形式:如《小演讲会》;模拟活动的形式:如《模拟回声的游戏》;参观访问的形式:如《参观动物养饲》、《采访专业户》;小制作:如《制作同学纪念卡》、《制作名片》、《制淀粉》、《制作潜水艇》;小实验:如《自动帆船》;还有小发明、小创造等多种形式。

活动课教学的目标、要求、结构的灵活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也决定活动环境、活动气氛的愉悦性,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了宽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好学心,使学生无拘无束的参与活动,尽情显露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发展了学生潜在个性特长。由此可见,“活”是活动课的特点,也是活动课的生命力。

走出活动课程的理论误区

毋庸置疑,“活动课程”在我国已成为最热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可以说,当前活动课的开展如火如荼,但是,也有很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及时澄清认识,走入了活动课的理论误区。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误区

误区之一: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