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一向学习认真的汪锋同学上课总是分神,作业也马马虎虎。我找他谈话,他也是一副不予理睬的模样。我找其他同学了解,原来是因为有一次上课让他回答问题,他没答上来,我在班上严厉地批评了他,因为那个问题是我上堂课反复强调过的。而他上堂课由于生病请假没来。我的批评使他委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知道了症结所在,我便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将他未听到的课给他重讲了一遍。很快他又恢复到以前的良好心理状态,并成了我的“朋友”。对“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及时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及时疏导。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唤醒。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堵不如疏,既不可进行简单、粗暴的压服,更不可轻易地训斥,甚至惩罚,那样只会引起更大的反感。因此,做好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与教育工作,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启发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去做疏导教育工作。教师要为人师表,不能单纯地用语言而应该更多地用人格去影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冷静的头脑和平静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和沟通,这是教师保护学生人格尊严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以冷漠鄙视的态度对待学生,必然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厌恶,从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和戒备心理。因此,教师要有真诚的爱,关心、理解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友好和亲近的关系,形成有利于疏导教育的情感基础。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理解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诉说,增强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尽可能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这样既让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以排解和宽慰,也便于教师找准导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根源。
3.面向学生,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教师在考虑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的同时,要坚信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始终是学生的主流,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首先,教育方法要讲究平等和民主,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其次,在制定和实施这些制度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合学生的实际。只有面向学生,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自尊、自信的品格,才有利于学生去接受。教师只有将校规、校纪及教师的要求变成学生内心认可、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4.必须调整教育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常有一些同学犯错误,不服从教育,甚至出现恶作剧般的唱“对台戏”、“顶牛”等现象。在这些同学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善待学生、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呢?
(1)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我们经常提倡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应讲求民主,创设良好氛围,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公平公正,坚持处理原则。教师处理事情一是要体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另外,对所处理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不同渠道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真相,进行客观分析,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
(3)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所以要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是因为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学生较易组成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有相近的爱好,以寻求心理平衡。特别是中小学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在学校敢于与老师顶嘴,在家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则被同学们称赞与吹捧,受到坏朋友的认可,使学生产生错觉。这时,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进行合力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另外,我们也可以经常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荡涤学生心灵的文章,让学生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学生“早恋”的预防和疏导
中小学生都处于性生理的萌发与逐渐成熟的阶段,从而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也给不少学生带来了苦恼。特别是有些青少年学生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侵袭,则很容易受到不良性意识的诱惑。有的学生看了有关异性生理的书刊,由此浮想联翩;有的男生为博得女同学的好感,热衷于扮演“保护人”角色,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有的女生随着令人羞涩的初期来潮,在经过一段惊喜、害羞、彷徨的心理过程之后,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交友渴望。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不但产生了青春期的新奇感,甚至产生了生理冲动与体验欲望,他们开始注意异性,亲近异性,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诱惑,影视的刺激、小说的渲染、成年人不检点行为的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这就形成了新时期中小学生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男女生出于座位相邻,或性格接近,或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些是外貌的吸引,彼此间的接近,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中小学生的“早恋”行为,往往从互相接近交谈,到递纸条、写信,“互相倾慕”,进而发展到两人密切往来,结伴游玩,暗中幽会等,个别甚至发展到不堪设想的严重行为。
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及时抛出坚实的缆绳,系住迷失方向的小船;架起温馨的小桥,把豆蔻年华的心从春天过渡到夏天。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和人生观的教育,并使知识成为学生抵抗不良影响的抗体、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预防“早恋”行为,顺利渡过青春期。
一、“早恋”心理的预防
“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采取一些“专政”手段。“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为此,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正如名师丁有宽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付出爱心的职业,因而它才显得神圣、伟大!
要解决好中小学生的“早恋”问题,要做好“预防”和“疏导”工作。“防”胜于“疏”,“疏”是不得已的措施,是补救措施,“防”的意义远远大于“疏”。“预防”工作做好,就可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免受精神和心灵上的创伤。“防”是基本点。
“早恋”的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开展好中小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
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根据青少年学生头脑兴奋性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等特点,进行青春理想前途教育,“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最要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青的时候。”学生应利用青春期这一有利时机,刻苦、努力地掌握文化知识,为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3.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利用班会、团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充沛的精力引导到正当、高尚的志趣和对各种知识的探求上。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各种朦胧的感情得到约束和自制,对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如不健康小报、书画、录像等,也有很好的作用。扫除青少年成长的阻碍,除了进行一般的人生观、青春期性教育外,有两点必须予以重视:一是开展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正常交往的教育;二是开展高尚情操教育,让青少年学生专心、勤奋地学习和经常参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转移他们产生的性兴奋,增强他们的理智水平和自制能力。
4.努力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
预防、防治,正如人的健康一样,要想加强抵抗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基础,其次还需“接种”,提高免疫力。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机体莫过于有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和班集体。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面,他(她)感受到充实,感到有意义,处处感到温暖。全校应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局面,提倡男女同学间发展一种兄弟姐妹般的纯真友谊,学生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心贴心。这一点很重要,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试想一下:一个教师,学生有困难不找你,有问题不找你,有心事不告诉你,班级工作是否能搞得好是很难想象的?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在事件的萌芽状态就得到及时处理;能够使班干部、同学们以你为核心,师生间有较强的凝聚力,班里的同学能团结协作。这样的集体,又有什么事不好解决呢?老师取得学生的信任是最重要的,有利于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快速反应,开展有针对性教育,使不良苗头得到抑止,有“早恋”苗头的学生得到教育、挽救。
6.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
教师经常地、有意识地组织异性学生间互相帮助学习,编排座位时注意男女生的搭配,安排班干部时考虑男女生的比例和配合。在开展学校、班级集体活动时注意男女生配合等,增加男女同学接近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中小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间保持正常的同学友谊。经常地开展异性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活动,并使之成为一种风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不仅能成为预防和克服学生“早恋”心理的有效手段,还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早恋”心理的疏导
“疏导”就是疏导、调整学生的思想情绪。当学生出现“早恋”时要耐心地做说服工作;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信任他们,理解他们;要了解“早恋”的心理特征:神秘、奇妙、热烈而又脆弱、敏感。
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有一次去广播室点歌,在和女广播员的一问一答的交谈中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感情。她可爱的双眼中贮满了纯洁、快乐和憧憬。刹那间,温柔而甜蜜的遐想在我脑中荡漾开了。我被那一脸清纯给迷住了。每当见到她,我的心跳加快,眼睛像是被她拴住了似的。那几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因为她,我一直在想,回想着她……
看过周记后,我私下找到他谈心,帮他分析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使他明白道理。不久,他又恢复了以前的朝气,充满活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可见,教师的疏导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疏导”教育中,教师要把握下列三条原则:
1.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学生“早恋”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相互喜欢,相互学习;有的相互爱慕,往来一般;有的谈情说爱,如胶似漆;有的缺乏自控,发生了越轨行为等。
2.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以上的前三种情况应给予正确的疏导,及时进行性道德教育。同时要注意他们容易冲动的特点,要疏导他们明智地对待自己,理智地对待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两性的道德、规范。切忌形成对立情绪,否则一切教育将是徒劳的。对有越轨行为的学生,要明确指出这是不道德的,对己对人都有危害,并要求他们立即纠正,不许重犯。
3.讲究正确引导,切忌粗暴压制,迫使他们屈从。要善于发现苗头抓住时机细致关怀,个别指导是做好疏导工作的重要一环。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比较早熟,容易产生“早恋”。但是,这种早恋由于年龄的关系,大多具有偶然性、状态的朦胧性、对象多变性、分手的干脆性等特点。他们彼此间的接近,大多出于座位相邻,性格相近、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的是外貌的吸引、为求知音等缘故。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时机。一般说来,有早恋现象的学生,由于兴奋、紧张、恐惧,加上精力的消耗,总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注意力分散、沉思、萎靡不振等。一些家长对早恋的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笨拙的办法,损害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使孩子觉得不被尊重,形成逆反心理;有的由此自暴自弃,越陷越深;有的则从“地上”转入“地下”,变为秘密行动;有的双双出走,避开父母;有的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要及时发现这些现象,与家长一起做好引导工作。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有一位女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双目无神,若有所思;打扮入时,喜欢对别人评头品足。由此带来一些同学的讥笑、讽刺和挖苦,说她神经病。教师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主动关怀她,向她表示平时对她的关心太少,她成绩下降、处境困难的状况,老师也有责任。她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就主动向老师敞开内心的秘密,原因是她对一位男同学有好感,而男生却对她“冷若冰霜”。为寻求“知音”,她跟一位社会青年来往频繁,而这又招来家长的责骂。对她的作法教师持客观和宽容的态度,承认她青春期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一个从朦胧到清醒的认识过程,又指出她的早恋是不谙世事所致和发展下去的危险性,引导她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分肯定她的成绩和优点。老师耐心细致的教育,使她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断绝了与社会青年不正常的来往。从此,她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学习成绩也由中下升到班里的前列。
可见,学校应把青春期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老师要负起责任,敢于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并要注意工作方法,在提高全体学生的认识的同时,向出现“早恋”苗头的学生伸出热情之手,和风细雨地进行心理引导,才能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收到较好的教育实效。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下列方法:
1.“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