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难题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30681600000016

第16章 千年古刹的回音(2)

罗布泊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穿越。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罗布泊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着名的丝绸之路。

据史书记载,罗布泊曾经是新疆南部一个最大的淡水湖泊。在历史上,它曾接纳从塔里木盆地流来的“众河之水”:西部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东部主要有甘肃的疏勒河。所以,蒙古语称它为“罗布诺尔”,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但是后来由于塔里木河多次改道以及气候的变化,罗布泊水量的补给不断变化,湖泊的面积也相应地有过多次改变,或大或小,甚至完全干涸,成为环境险恶的沙漠。由于通商的需要,很多来往的商旅、游客都必须要穿过这个险恶地区,他们常常因为饥渴难耐、酷热当头而葬身于茫茫沙漠,因此罗布泊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相传我国唐朝着名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也曾走过这样一段路程。据说,他到了瓜州(今天甘肃敦煌),跟随他的几个人在听到人们对罗布泊的介绍后,都不敢继续西进了。于是,只剩玄奘一个人牵着别人赠送的一匹老马,义无反顾地走进这个可怕的地区。后来,在茫茫无际的大沙漠中,他苦熬了几天几夜,而且还迷失了方向,在布满盐层的湖底转来转去,寻找出路。眼看干渴得就要一命呜呼了,幸亏那匹老马把他驮到一个有泉水的地方,才得以死里逃生,最终取得真经。从古到今,罗布泊已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很多中外探险者们都将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这里。1981年6月,中国着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来罗布泊地区考察时,由于中途断水,他为了节省开支,不用飞机空运淡水,只身一人冒险寻找泉水,不幸牺牲在罗布泊附近的茫茫沙漠中。后来着名探险家余纯顺又走入罗布泊中,也未能出来。至于这二人到底在哪里失踪,现在还是未知。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千里迢迢来到罗布泊考察,从沙漠南部进入该地区,途中死了3个帮手、7峰骆驼,他本人死里逃生,狼狈不堪地爬到和田河畔,被当地农民救了性命。他身历了罗布泊的危险,拣了一条命回国。回国后,他写了《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记述了那次去罗布泊的可怕经历。一年后,他语出惊人,向世界宣布罗布泊是一个会移动的湖。从此以后,神奇的罗布泊究竟是否会移动,引来了百年的争论不休。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在塔里木盆地湖区间来回游移的。而当时的喀拉和顺湖就是南移的罗布泊。他认为移动的原因主要是由气候的周期性吹蚀,导致了罗布泊的来回移动。之后,很多科学家也成为了这一理论的追随者。1906年,美国人艾·亨丁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论;1931年,中国学者陈宗器也提出了“交替湖”的观点;1953年和1955年,两位苏联学者先后发表论文论证罗布泊是个游移湖;1992年,中国学者奚国金提出,罗布泊的特征就是游移等等。这些理论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论证了“罗布泊是游移湖”这一观点,罗布泊会移动,似乎成为了一个定论。

然而,一百年来,罗布泊是否会移动,还是没有能够说服所有人的解释,罗布泊不是游移湖的观点也有拥护者。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科学家相继从不同侧面论证了“罗布泊不是游移湖”。后来,中科院罗布泊环境科考队在对罗布泊地区进行综合地质考察中发现了罗布泊不是游移湖的直接证据。考察队队长方小敏说:“如果罗布泊能够迁徙,湖水干涸的话,那么这个地方的沉积物就会产生间断。现在我们从钻孔里没有发现这种间断的存在,那么至少从沉积物里面来推断,这种游移湖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那么湖水就不会倒流,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而且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所以说,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只是对塔里木盆地中曾出现的与罗布泊临近的其他湖泊的地理错觉,而并非真正的“移动”。

那么,罗布泊究竟会不会移动?众多学者观点不一。如今,罗布泊依然还是个神秘的危险之地,这个“移动”之谜也就成了科学家、探险家继续探索和研究的焦点了。

黑竹沟:中国的百慕大?

在中国的“天府之国”四川,有一处新开发的风景区,1996年5月被四川省定为第四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百慕大”的黑竹沟。

黑竹沟,一片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幅员面积57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26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500~4288米之间。这里古木参天,箭竹丛生,奇花怒放,异石纵横,山泉奔涌,瀑布轰鸣,岩壁千仞,峰回路转,云雾升腾,气象万千,珍禽异兽出没其间。猴鸣之声随处可闻,熊猫行踪随处可觅。景区集雄、险、奇、秀、原始、珍稀、神秘、清幽于一体,特别是由于近40年来,相继发生多起人畜入沟神秘失踪事件,使黑竹沟显得更加神奇莫测,被海内外新闻媒体称之为“魔沟”、“恐怖的死亡谷”、“中国百幕大”,引起世人瞩目,黑竹沟也因此蜚声中外。

神秘失踪之谜:人畜进入黑竹沟屡屡出现失踪和死亡事件,可人进去后是怎样失踪的,至今还是个谜。自1951年至今,川南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勘探队、部队测绘队和彝族同胞曾多次在黑竹沟遇险,其中3死3伤,2人失踪。据当地彝族长者介绍,1950年,国民党胡宗南残部30余人,仗着武器精良穿越黑竹沟,入沟后无一人生还,因此,这里留下了“恐怖死亡谷”之名。当地彝族同胞广为流传,在死亡谷最险地段——石门关上部开阔的谷地便是他们祖先住过的地方,“祖训”不能入内,否则会遭灾。石门关是黑竹沟的腹地,曾有不少探险队历尽艰辛,最终也未能深入这块险恶地带。当地有“猎户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不回头”的传说。

纬度之谜:黑竹沟所处的纬度与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神奇无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被探险家称为“死亡纬度线”。黑竹沟的最高峰——马鞍山主峰东侧,有一座海拔3998米的山峰,其上部呈三棱形,酷似埃及金字塔,在红光照耀下,金光四射,形成一个神奇无比的梦幻世界,成为一座可以假乱真的耀眼金山。“金字塔”是黑竹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发源于北面的三岔河与南面的罗索依达河,就像“金字塔”伸出的两条玉臂,把整个黑竹沟区域的腹心地带紧紧环抱。黑竹沟“金字塔”不仅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而且是极为难得的观景台,旅游者站在“金字塔”之上,近可将古冰川遗迹、冰斗、角峰、v型谷等景观一览无遗;远可望日出、云海、佛光奇景,黑竹沟全貌尽收眼底。“金字塔”脚下的万顷杜鹃花白色的、淡红色的花团锦簇,成为黑竹沟又一奇观。这里的杜鹃花种类极为丰富,花期长,色彩艳丽,把黑竹沟装扮得五彩缤纷。

“野人”之谜:黑竹沟有“野人”之说,也是个谜。据说1974年10月勒乌乡村民冉千布干曾亲眼见到高约2米,脸部与人无二,浑身长满黄褐色绒毛的雄性巨物——“野人”。后来,当地群众曾发现“野人”的踪迹,当地人对“野人”的敬畏超过对山神的敬畏,称之为“诺神罗阿普”,意为“山神的爷爷”。许多人至今说到“野人”,仍然心怀余悸,黑竹沟有一个地名就叫“野人谷”。

幽谷奇雾之谜:黑竹沟由于山谷地形独特,植被茂盛,再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山雾便成为这里的特色,黑竹沟经常迷雾缭绕,浓雾紧锁,使沟内阴气沉沉,神秘莫测,此处的山雾千姿百态,清晨紫雾滚滚,傍晚烟雾满天,时近时远,时静时动,忽明忽暗,变幻无穷。据当地彝胞讲,进沟不得高声喧哗,否则将惊动山神,山神发怒会吐出青雾,将人畜卷走。考察者分析,人畜入沟死亡失踪原因,迷雾造成的可能性很大。人进入这深山野谷的奇雾之中,地形又不熟,很难逃脱这死亡谷的陷井。当地人和考察者总结出这样一个顺口溜“石门关,石门关,迷雾暗沟伴深潭;猿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难过这一关。”这里的雾为什么这样变幻莫测?为什么会导致伤亡?雾气会不会含有其他成分?这些仍有待人们去研究。

动植物之谜:在黑竹沟有很多野生动植物,其中几种为世界稀有,而大熊猫和另一种黑白相间呈圆状花纹的“花熊猫”更是稀有中之珍品。在考察路上,队员们经常见到各种野生动物奔跑。晚上露宿时,都得做好严密的防范措施,以免被野生动物伤害。人们都知道大熊猫食竹子,但这里的大熊猫食性不一样,经常跑到彝家山寨吃牛、羊和猪等家畜,吃完后还敢在寨子里呼呼大睡。这里的大熊猫食性变异的原因也有待专家们去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期待着科学家们能早一天揭开黑竹沟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