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伯社会中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万物终将消逝,而金字塔永存。”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它已屹立在北非大地上五千多年,目睹了人世间和大自然无数的沧桑变化。而它自身,虽经风吹雨打、盗墓破坏,却依然和蔼地俯视着尼罗河两岸的众生们。不知从何时起,人类给金字塔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一个个疑问也由此诞生,千百年来困扰着好奇的探险者和游人们:是谁建造了它?建造技艺为何如此高超?金字塔在上古社会的用途何在?真的存在“金字塔能”吗?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人类一代代仍乐此不疲地来到金字塔的面前,去探索一连串未知的奥秘……
时代久远的形成过程
金字塔既不是金子做的,也不是人们常见的那种宝塔式结构。“金字塔”英文为pyramid,源于希腊语pyramis,意为“糕饼”,指古代希腊人常食用的一种尖顶状的食品。古埃及人称之为“庇里穆斯”,意为“高”。汉语译为“金字塔”,是因为它从四面观看,都呈等腰三角形,颇似汉字中的“金”字。19世纪下半叶,我国去埃及旅行的人还称之为埃及王陵,最早明确有“金字塔”这个称谓的,是康有为1904年撰写的游记《海程道经记》。
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设计成金字塔的形状,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前王朝后期,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实力有限,国王们的墓地只是一个墓室,在地下用土坯建成,还未出现地上建筑。到早王朝时期,王墓发展成长方形的平顶砖墓,称“马斯塔巴”。这个名称是阿拉伯语“石凳”的音译,因为它的外形很像阿拉伯人所用的凳子。已发现的最早的“马斯塔巴”是第一王朝第二任法老阿哈的墓葬。此后每位法老都有一两个马斯塔巴,一直延续到第三王朝“层级金字塔”的出现。
到第三王朝的初期,出现了一位名叫伊姆荷太普的杰出设计师。他颇受当时埃及统治者法老乔塞尔的器重,主持修建法老的陵墓。伊姆荷太普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种新式的墓葬建筑:它高60多米,底边东西长123米,南北长107米,共6层,并且由下往上,一层比一层小,如同阶梯一般,也就是后人称为的“层级金字塔”。这种类型的陵墓的修建可以说是埃及建筑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创新和革命,在设计思想上为真正的金字塔出现铺平了道路。
到第四王朝开国法老斯尼弗鲁时期,法老的陵墓实现了从层级金字塔向真正金字塔的过渡。斯尼弗鲁先后为自己修建了三个金字塔,起初是层级金字塔的模式,后来用石头将其填平,从而形成一个角锥形的金字塔。或许是对于金字塔的造型仍不满意,斯尼弗鲁又建造了一座弯曲形的金字塔。但斯尼弗鲁还是不满足,又在此弯曲形金字塔的旁边建造了第三个呈角锥体的金字塔,高99米。它成了以后十个王朝的法老们修建自己陵墓的典范,被公认为是真正金字塔的开端。此后,历任法老们都修建金字塔,前后持续了约一千年之久(公元前27世纪~前18世纪)。虽然各塔的高度、边长、角度不尽相同,但外观都不离“金”字形。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该时期,所以,人们通常称古王国时期为“金字塔时代”。
气势宏大的吉萨金字塔群
在埃及现已勘察到的金字塔有八十多座,但是,因为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多数金字塔仅为一堆坍塌的沙石,尚属完整可供研究的有三十多座。它们都位于尼罗河西岸,北起阿布-罗什(开罗的东北角),南至法尤姆,跨度一百多公里。这种布局与古埃及人的生死观有关。因为在古埃及人心目中,河的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生命源头的象征,而太阳降落的西岸则是亡灵的世界。古代埃及的法老们十分重视修建自己的坟墓。他们认为,从现世的人生走向死亡不过是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是肉体和灵魂的暂时分离。人死后将生活在地下王国里,在那里,人也要吃喝玩乐,也需要住房。所以,在世时就必须要把自己未来的住房——坟墓修好。
在现存的金字塔中,最着名的是开罗西南部吉萨高地的三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孟考拉金字塔。在它们周围还有一系列小金字塔,组成了一个金字塔群。从开罗向西遥望,三大金字塔好像是群山的三座高峰。二百多年前驰骋疆场、威震欧洲的拿破仑攻打到这里时,也被眼前的奇观所震惊,对古埃及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带着众将领亲自登上了胡夫金字塔顶,下来后,他计算,如果把三大金字塔所用的石块加在一起,可以砌一条3米高、1米厚的石墙,把整个法国包围起来。
三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斯尼弗鲁之子胡夫的金字塔,人们习惯称之为“大金字塔”。它由胡夫的弟弟海米昂设计,位于开罗西边约16公里处,整个金字塔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胡夫金字塔的原始入口位于塔的北壁第十三石级,距地面约20米高。四块巨大的石板构成“人”字形拱门,由此往里是一条很长的坡状隧道。但是,这个人口仍封闭着,参观者通过它左下方位于第六排石级上的一个洞口入内,它为9世纪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国王)马蒙·本·哈伦·拉希德所强行开凿,故人称为“马蒙入口”。从这里进入塔内,前进36米,连接上原坡状隧道,继续往下走,来到第一间石室。石室凿于塔底正中30米深的天然岩石内。据说,最初设计它是胡夫殡宫,但是建筑师——也可能就是胡夫本人决定扩大塔的规模,于是在距原始人口约20米的隧道上,修建一条高1米多、长35米的上坡甬道,接着往西修一条高1.75米、长35米的水平通道。通道的尽头为一间“人”字形天花板石室,它长5.75米,高5.20米,最高处距地面15米。此室现名王后殡室。室内空无一物,南、北墙上各有一个方形小孔。专家们认为这是两条通风道,但因工程继续扩大而被堵死在塔里。
从王后殡室退回到水平通道,通道与上坡甬道的交叉处有一口竖井,井深60米,据传护灵者由此撤出金字塔。从通道弓腰往上,眼前豁然开朗,进入一间宽敞的坡状大走廊。走廊又名大厅,它长47米,高8.5米,顶部呈台阶状,地面为凹形,中间低60米,两侧有矮墙,墙上每隔一定距离凿一长方形槽,当做柱基,用以支撑封闭大厅的石板。大厅气势磅礴,是所有的金字塔内最宏伟、最壮观的一景。大厅南墙的最上端,有一洞口通往一间小屋,它的上面有四间同样大小的屋子。这五间石室,一间叠一间,用每块重约70吨的巨型石板间隔,每间石室的高度仅1米左右。五间石室的上面由大块石板构成“人”字型。这种独特的结构专用于减轻下方国王殡宫的沉重负荷。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间石室的壁上发现了一块刻有胡夫执政第17年的石块,它是采石场开采年代的标记,为确定塔的归属提供了唯一的物证。
由大厅经过一条水平短通道,最后终于来到金字塔的核心——胡夫殡宫,一股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突然流遍全身,顿扫刚才沉闷窒息的感觉。殡宫长10.8米,宽5.2米,高5.8米。室内地面和墙壁都由大理石砌成,顶部由九块大石板拼成,每块重约50吨。南、北墙上各有一条通风道,直通塔外,冷空气即由此而来。定睛观察昏暗的殡宫,除一具深褐色磨光的大理石石棺外,毫无其他陈设,甚至连四壁也没有任何的雕刻、装饰。石棺空空如也,棺盖去向不明。胡夫金字塔以东排列着三座小金字塔,可能为胡夫三个王妃之墓。南塔呈阶梯形,现高11米,中间的一座残存9米高,北塔底边长45米,高仅6米。
技艺高超的建造之谜
胡夫金字塔工程浩大,规模惊人,它的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外层石灰石大多剥落,仅残留塔顶北壁一小块,故减短为227米。塔的原高为146.5米,经风化腐蚀降至137米。整个金字塔坐落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万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塔身所用石料就地开采,外层的上等白石灰石取自尼罗河东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场。据估计,此塔由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若把这些石块凿成平均1立方英尺的小块,可沿赤道排列成一行,其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2/3。
面对这座宏伟的金字塔,连当代最杰出的建筑学家也不由得惊叹地发问:古埃及人究竟使用了什么神奇的器械,采取了什么样的施工方法,创造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奇迹?但是,迄今尚未发现任何金字塔的设计图纸和文字资料。人们只能从考古发现中,得出一般性的分析。
胡夫所处的古王国时代(公元前2780年~前2280年),是金石并用时期,铁器尚未普遍使用,炸药、车轮、轱辘尚未发明。施工的主要工具为天然铜冶炼制成的刀、锥、斧、锯、钻和燧石制作的磨光器。估计采石方法有两种:一是用铜器按规格在岩石上开凿四条深槽,然后塞进木楔,往木楔上倒水,使其膨胀裂开石块;二是凿槽后打进石楔,然后打进另一个石楔。开采出的石块,再用选石加以磨平。
最令人迷惑不解的还是施工本身。第一步是确定方位。借助简单的器械观测北极星在地平线上出没的位置,然后平分从观察点到北极星出没点之间形成的角,由此测出子午线,掌握南北方向,使金字塔对准东南西北。第二步是放水找平地基,用类似开采石块的方法,一点一滴地开凿地下设施。第三步,用叠砌法,将石块一块块、一层层地往上垒砌,同时修筑甬道、墓室等内部结构。整个金字塔不用一根木头、一颗铁钉。石块之间,或施以薄灰浆,或直接相互塞紧,接缝极其严密,细针、薄纸皆不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