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探奇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30683800000016

第16章 沉睡在帝王谷的年轻人——图坦哈蒙陵墓(1)

在埃及古城底比斯西南,有一条绵延数百里的山谷。这条山谷险峻幽远,荒无人烟。几千年来,这里一直保持着远古的宁静,只有风声在山谷中回荡。有一天,这个山谷像是突然醒来了,热闹了许多。很多人从各地纷至沓来,朝圣似的涌向山谷。山谷中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如此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原来,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座法老的陵墓,大量珍贵文物和精美随葬品使这条看似平凡的山谷一下子声名显赫起来。其实,这条山谷早在古代就已经久负盛名了,许多名噪一时的法老死后都安葬于此。由于这是法老安息的神圣之地,在灵魂不灭观念盛行的埃及是不容许常人前往的,所以千百年来除了偶有大胆的盗墓者闯入外,人们对它只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它的盛名渐渐幻化成一个神话,在现实中一点一点被人遗忘了。如今,神话又变成了现实,许多法老的陵墓被发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这就是闻名埃及的“帝王谷”。图坦哈蒙陵墓便是沉睡在此的众多法老墓穴中的一座。为何这位年轻国王的陵墓保存得如此完整?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图坦哈蒙短命而亡?所谓的“法老的诅咒”真的存在吗?正是这些难解之谜促使着一批批探险家走进了这片曾经十分神圣的“帝王谷”。

法老们沉睡的圣地

法老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这个山谷中呢?我们知道,随着古埃及国力的日渐衰退,兴建豪华的金字塔已使统治者倍加吃力,加上盗墓活动的猖獗,醒目的金字塔已成为盗墓贼的首选目标。最终,在十七王朝时期,金字塔的建造戛然而止。尔后,一位在埃及历史上颇有影响的法老图特摩斯一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习惯——彻底抛弃了金字塔,选择在山谷的峭壁上营建自己的陵墓。这样的决定,现代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但在当时,无疑是与延续了一千七百多年的传统观念决裂。

在埃及,有这样一个传统:法老死后,将他安葬的同时,还要在陵墓的附近,再建成一座供奉法老“卡”的神庙。“卡”是人的一个灵魂,它和人的躯体并存。人死后,要指望复活,只有“卡”借助完好无损的遗体外形才能实现。然而图特摩斯一世选择在帝王谷的山崖上建造陵墓,使得他的遗体和供奉“卡”的神庙相距太远,这对“卡”附着于肉身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他的复活。但为了防止盗墓,图特摩斯一世不得不这样做了。

因为在此之前的几个王朝中,盗墓活动日趋频繁。窃贼们不仅偷走大量陪葬品,还撬开棺材,攫取木乃伊身上的宝物,严重破坏了遗体。图特摩斯一世在位之前五百年,有人潜入泽尔王妻子的墓室,在肢解王后的木乃伊时被惊走,仓促中把木乃伊的一支手臂藏在墓室一个洞里。当这支手臂1900年被一位英国考古学家发现时,仍包裹得完整无损,上面还戴着一支贵重的紫水晶和绿松石的臂镯。如此猖獗的盗墓,特别是对遗体的毁损,使在世的法老深感恐慌和沮丧,认为这样下去,复活几无希望。

可见,图特摩斯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图特摩斯为自己选择的山谷位于首都底比斯对面的山区地段。这个山谷面向尼罗河,背靠群山,位置极佳:山谷四周峰峦起伏,犹如天然屏障;谷地曲折蜿蜒、人迹罕至,是建造陵墓的理想之地。自图特摩斯建造了第一座陵墓后,十八到二十王朝的历代诸王纷纷在此营建墓地。这个普通的山谷因此成为众多法老死后的栖身之地,被尊称为“帝王谷”。

修建帝王谷的陵墓时,要先在峭壁上开凿一条坡度很陡的长甬道,然后在岩壁里开凿墓室和修造其他建筑。甬道中一般要设有一至二个厚厚的暗门,以防窃贼轻易进入。甬道之后,是一个宽阔的前厅,前厅的四壁设有暗门,但只有一个暗门通向法老的墓室,目的在于迷惑窃贼。陵墓建成后,图特摩斯还将知道墓葬内部结构的一百多名工人统统杀掉,可见其为了防止盗墓真是煞费苦心。

无论人们在建造陵墓时多么严守机密,在防止盗墓上多么绞尽脑汁,都不可能彻底阻止盗墓行为的发生。许多盗墓贼与陵墓警卫、地方官吏沆瀣一气,贪婪地盗取了墓中那些极具诱惑力的陪葬品,并且毁坏了里面法老的尸体。图特摩斯的遗体在岩洞里放了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虽有严密的防护措施,他的木乃伊最终还是被人挖了出来。

这样,从图特摩斯一世开始时,法老们选择安身于岩洞之中以保全遗体的希望又破灭了。为了防止法老遗体被玷污,人们不得不将其木乃伊从陵墓中迁出,另择安葬之地。起初,这一行动是秘密进行的。就在窃贼们夜间偷运赃物的时候,另一伙神秘的人也在夜色的掩护下活动。他们像窃贼一样,在深夜中潜入谷地,费力地挖出一条通往法老陵墓的地道。他们是一些忠于法老的虔诚的僧侣,在保护法老遗体的斗争中,他们无所依靠,只有用“盗墓”的手段来防范盗墓者,和组织严密的盗贼相比,他们的行动必须更加小心、更加诡秘。他们一方面要避开贪婪的盗墓者,以防遭到突然袭击;另一方面,他们又要躲开陵墓的警卫,这倒不是害怕守墓的警卫,而是担心他们中有人走漏消息,窃贼们就会闻风而至。

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僧侣们的防护措施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官方派出军队封锁了帝王谷,派人将法老巨大的灵柩迁出重新安葬。雅赫摩斯、阿蒙霍特普一世、图特摩斯二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许多法老的遗体都相继从帝王谷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地方。完成迁移后,又一批目击者丢掉了脑袋,秘密总算保住了,从帝王谷迁出的法老遗体平平安安地渡过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不为人知。如果不是后来西方探险家的来临,这些帝王谷中的法老遗体不知何时才能发现。

同图坦哈蒙法老相遇

1827年,意大利收藏家贝尔佐尼来到帝王谷,成功地挖掘出拉美西斯一世、塞索斯一世、阿埃和门图海克佩什的陵墓,这是近代帝王谷的第一次重大发现。1844年,一支德国考古队也来到帝王谷,勘探了整个墓区并仔细测量了墓区的面积。考古队离开时,也认为这里的古迹已经发掘完了,再也不会找到新的东西。尽管如此,1902年,美国人西奥多·戴维斯还是组织了一批人来到帝王谷挖掘。他们连续挖掘了12个冬天,戴维斯收获甚大,他发现了图特摩斯四世、西普塔赫、霍连姆赫布等法老的陵墓,甚至还发现了埃及历史上有名的宗教改革家阿蒙霍特普四世即埃赫那吞的陵墓。至此为止,似乎应该认为帝王谷已经被发掘殆尽,不会再有什么了。

然而,不久之后的一次发现竟成为帝王谷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1914年,两位英国人来到帝王谷,他们满怀信心,认为帝王谷里还会有重大发现。两个人中一个是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另一个是考古爱好者卡纳冯伯爵。

卡特出身贫寒,自幼从靠制图和画水彩画谋生的父亲那里学得了一手绘画的本领。17岁时,他作为文物绘画者来到埃及。1899年,他被任命为埃及文物局的一名监察员。1908年,他结识了当时出资在埃及从事多项考古挖掘的英国勋爵卡纳冯。卡特向卡纳冯提出资助寻找图特哈蒙墓的要求,卡纳冯欣然同意。帝王谷干旱无雨,终年酷热,夏日犹如火炉。考古挖掘一般于10月底开始至次年3月止,这一段时间称为一个考古季节。1917年秋,卡特选择了一块三角形的地带,领着50名民工开始挖掘。这块地方位于已经发掘的三位法老陵墓之间,面积约一公顷,但工程极其浩繁、艰苦,他们必须用镐、锄、篓等简单工具,将几十万立方米的大小石块和沙砾刨开、运走。卡特连续挖了几个季度,收获不大。这时,卡纳冯灰心了,准备打退堂鼓。1921年,纽约博物馆在鉴定收购到的几件埃及文物时,意外地发现它们竟是图坦哈蒙木乃伊时的器皿,有的还是木乃伊安葬仪式上的用品,这些东西无疑是证明图坦哈蒙墓存在的铁证。消息传来,卡特不胜欣喜,坚信一定能找到图坦哈蒙墓,卡纳冯也同意继续承担一季的挖掘费用。

1922年11月4日的清晨,卡特来到工地,见工人们与往日不同,正围着一圈在静悄悄地观看什么。卡特快步上前,民工队长兴奋地报告说,当他们拆除一座石屋的断垣时,发现一条呈45度通往拉美西斯六世陵墓下面的岩石台阶。在小心翼翼地挖掘和清理出16级台阶后,露出了一座门,门上用胶泥封着胡狼形的守墓神安努比斯女神图案。凭着在埃及多年考古的经验,卡特确信它是王室的封印,一座新的王陵发现了。卡特让民工们掩埋石级,急忙回到卢克索,致电在伦敦的卡纳冯:“我们终于在出谷里找到一座重要的陵墓,封印完好。恭候您的光临。”

11月23日,卡纳冯带着女儿赶到帝王谷。在第一道门上,他们见到至少有两处开启与封闭的痕迹。打开后,里面是一条堆满碎石、长7.6米的甬道。将乱石运走后,露出了与第一道门类似的第二道门。在举行正式的开门仪式时,卡特的心情又紧张,又激动。他攥着铁杵,发颤地在门的左上角凿开一个小孔,点燃蜡烛,移近孔口,试探着是否有腐败的毒气泄出,然后把孔凿大,探首向内窥视。卡特在其所着的《图坦哈蒙之墓》一书中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起初,我什么也看不见,洞里一片漆黑,散发出的热气使烛光摇曳不停。慢慢地我的眼睛适应了微弱的光线,里面的物体渐渐地显现出来了:有奇形怪状的动物像,各种神灵的雕塑,闪闪发亮的金子……我惊得哑口无言。卡纳冯在一旁忍不住追问:‘你看到什么没有?’‘有,有,全是了不起的东西!’我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