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社交好习惯
30685300000013

第13章 打好心理战,游刃社交领地(1)

社交的实质就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理博弈。社交首先要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只有攻破了这道防线,才能更好地将人际活动进行下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动,掌控大局,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别让别人不耐烦

1945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一位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感想,总统微笑着没有回答。拿起一块三明治,很客气地请记者吃。记者受宠若惊,十分愉快地吃了下去。罗斯福继续微笑着,请他吃第二块。他肚子已经饱了,但盛情难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实在吃不下了,但还是勉强吃了下去。没想到,罗斯福在他吃完之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啼笑皆非,因为他已经有要呕吐的感觉了。罗斯福说:“现在,你不要再问我的感想了,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罗斯福让记者一块接一块吃下三明治,目的就是让他亲身体验自己此时的感受。当同一个问题被问很多次以后,不仅失去了回答的兴趣,甚至一听到这个问题就会有呕吐的感觉。罗斯福的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超限效应。这种心理现象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的逆反心理或不耐烦的情绪。

超限效应的缘起和马克·吐温有关。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有这样一段经历。他去一家教堂听牧师演讲,当天牧师讲演的内容是呼吁大家积极救助非洲某地灾民。牧师讲得声情并茂,让人顿时产生同情之心。马克·吐温马上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准备一会儿在募捐活动中捐出去。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喋喋小休地说下去。马克·吐温觉得有些厌烦了,他决定只捐十美元。牧师的演讲实在是太冗长了,马克·吐温只看见他的嘴巴在不断开合,至于他在说什么全听不进去了,刚开始产生的怜悯之心也慢慢消逝。等到他终于闭上嘴巴的时候,马克·吐温烦躁至极,甚至已经恼怒起来,最终他非但没有捐出一分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五美元。

话说三遍淡如水。不管多么精彩的话语,一连说上三遍也会变得淡然无味。

因为人们对它已经失去了新鲜感,甚至已经厌烦它了。连续简单的重复不仅起不到强调的作用,而且还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种刺激一旦强烈,很容易激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人们会与这种理论对着干。这也就是大人在一边喋喋不休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贪玩,而孩子宁可被唠叨,也要我行我素的原因。同样,这也就是妻子劝丈夫戒烟,每次总要把吸烟的坏处说上数遍,而丈夫抽得更狠的原因。所以讲话时一定要抓住核心问题,语言要简短有力,最好是一针见血,只有你的语言有力度,别人才愿意听你的。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话从来不招人厌烦,就是因为他的语言简短有力,寥寥数语就能振奋人心。

1948年,丘吉尔应邀在牛津大学演讲,主题为“成功秘诀”的专题讲座,面对充满期望的牛津学子和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丘吉尔作了一个极为简短却寓意深刻的演讲:

“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

会场一片凝重,丘吉尔以最简洁的语言、最执着的意志,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听众在沉寂了足足一分钟后,对着已经没有演讲者的讲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如此生动的演讲,鼓舞人心、铿锵有力,令人回味无穷。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不管是公司开会作报告,还是交流经验,不管是朋友之间办事儿,还是上级批评下属,只要是与人打交道,千万不要婆婆妈妈,绕大弯子,不断重复相同的刺激。要知道,考验别人的耐心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举动,这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从而破坏彼此的交往。

从服饰上读懂人心

名片是新朋友相互认识,彼此了解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在这个小小纸片上记录了人的姓名、职务、电话、住址等内容。为了相互认识以及保持联系,相互之间会交换名片。其实,每个人在递送这种纸质的名片之前,就已经向对方展示了关于自己的一种别样的名片,那就是服饰。

人们彼此相见,互道问候之时,必然会相互打量一番。虽然是简单的瞄上几眼,虽然只是短短的几秒钟,但对方的长相外貌、服饰打扮已然尽收眼底,第一印象也就基本形成了。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相见时,曹雪芹先生就是将大部分笔墨放在了服饰上面。林黛玉听丫鬟说宝玉来了,心中正猜想之时,宝玉登场了。他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宝玉见其母回来之后,换了穿戴,曹雪芹先生又是浓墨重彩予以描述: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而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宝玉的衣饰在光彩照人中以青紫色为主,华丽宝贵中透着高雅之气,他光彩夺目的装束使林黛玉眼前一亮,众人眼中的“草莽”“愚顽”之人,原来竟是如此一个打扮齐整,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在这一次相见后,贾宝玉就在林黛玉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了良好的开端,接下来,两人的心心相印才有了发展的余地。

服饰带来的信息是无声而有魅力的,它彰显了一个人的性格、地位、气度涵养及其心理状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给威尔士王子的信中曾经这样写道:“穿着显示一个人的外表,人们在判定一个人的心态以及对这个人进行评价时,通常都凭借他的外表……”

曾经有一位朋友向林肯推荐了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在见了一次面后,林肯就对朋友说,自己不会用他,理由是这个人虽然在某一领域做过大量深入研究,对于一些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外貌太过随意,衣服穿得邋里邋遢,对于约见总统这样重要的事情都不知道修饰一下,怎么能让人信任和重用呢?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注意自己的仪表,展现的是自己的气质,体现的是对别人的尊重。

比尔·盖茨很喜欢穿休闲装,可是在严肃的谈判和演讲时,照样是西装革履。当初创立微软时,有一次,他要与一个大客户谈一笔买卖。当他拿着可行性报告来到那家大公司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系领带,于是他立刻打车到商店,买了一条系上。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年轻人要打扮得干净整齐,最起码先给人一种稳重可靠的印象。”

服饰是着装人基于自身的阅历修养、审美情趣,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场所进行的选择。所以,很多阅历颇深的人,单单从一个人的服饰上就会对这个人做出基本的判断。服饰整洁华丽的人,一般性格外向,自信心强,喜欢交朋友,对参加社会活动很感兴趣,并且总能与周围的朋友融洽相处;不注意修饰的人,大多性格内向,有自卑感,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总之,衣饰整洁者的性格,无论如何总比不修边幅者活泼爽朗得多。

服饰是了解一个人的窗口,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知之不深的话不妨仔细观察他的服饰,有些信息是可以从服饰上“读”出来的。

警惕两面三刀的人

与人交往,要警惕两面三刀的人。这些人表面上对你和颜悦色,热情有加,那只不过是迷惑你的一种手段,当你放松警惕时,他很可能在背地里使坏、下绊子,甚至捅你一刀。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府里的小厮兴儿给了她一个生动的评价:“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兴儿的评价的确恰如其分。王熙凤在得知贾琏娶了新二奶奶之后,恨得牙痒痒,但是在见到尤二姐之后,王熙凤做足了戏,马上就让尤二姐觉得她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把平日里贾琏和小厮们的警告忘在了脑后。王熙凤素衣素盖,见到尤二姐以后,一口一个“姐姐”,叫得好不亲热,涕泪俱下摆明自己的难处,“央求”尤二姐进府。此时,尤二姐的心理防线彻底被摧毁了。王熙凤又呈上许多金银簪环和上等绸帛等“拜礼”,加上周瑞家的等在一旁煽动,于是尤二姐就跟着凤姐上车,从后门进了府。进府之后,王熙凤表面上对她嘘寒问暖,关照有加,但背地里却在挑拨秋桐与她的关系,后来在秋桐的羞辱声、丫鬟的嘲讽声中,尤二姐吞金自杀。

尤二姐的死是必然的,柔弱怯懦的她哪里是心狠手辣的王熙凤的对手。不过她的自投罗网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倘若她不是轻信王熙凤的“苦劝”,能够看穿王熙凤“声情并茂”下的险恶用心,拒绝入府,也许命运不至于那么悲惨。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不熟悉的人接触,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你要留心观察,注意他们的眼神、语调。那些并不真诚与你交往的人,或者怀着某种不良动机与你交往的人,虽然表现得热情,满含笑意,但往往眼神飘忽,闪烁不定,说话时声音也会显得虚浮,表情也很僵硬。另外,对他热情的言语也不要全盘相信,推敲其语言的合理性,也可看出其与你交往的诚意。总之,对不是特别了解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别被其声情并茂的表演迷惑。

一位大学教授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他从菜市场买菜回来,走进校园的时候,两个学生打扮的小伙子上来搭讪。他们自称听过很多次这位教授的讲座,每次听了之后都受益匪浅。这位教授微微笑了笑,没说什么。这两个人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您学识渊博,讲课也生动,要是头发再有型的话,就更加有派!”听完他们的话,这位教授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这位教授是秃顶,他用了很多牌子的生发剂都不管用。看到教授的动作,这两个小伙子相视一笑,然后热情地拿出自己要推销的产品,吹嘘说这种生发剂很管用。这位教授对于路边的“野货”根本就不相信,婉言拒绝,眼看着上手的大鱼要脱钩,这两个小伙子煞有介事地说自己是在利用休息时间勤工俭学,否则品学兼优的他们可能会辍学,请这位教授支持他们一下。

这位教授实在被缠得没有办法了,就用英语问了几句:“一盒多少钱?”“这种生发剂是哪里生产的?”两个小伙子竟然面面相觑,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看到他们根本听不懂自己的讲话,教授笑着说:“小伙子,别骗我了,你们根本就不是大学生。”

看到自己的骗局被拆穿,这两个小伙子只好悻悻地走掉了。

在社会上与人交往,你不可避免会接触很多戴着面具的人。他们为了引你上钩,总是一副热情的面孔,用诚恳的语调打动你。如果你不够谨慎的话,很容易被他们的假象蒙骗,因而吃亏上当。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从各个角度去考察他,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果他是伪装的话,一定会有泄露秘密的蛛丝马迹。

小动作出卖他的心

社交场上,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光听他说得怎样,还要注意他的一些动作。一个人要想蒙骗众人,他可以将事情说得天衣无缝,让你找不出半点漏洞。所以,如果语言上你已听不出破绽,不妨仔细观察他的不经意的举动,没准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这是因为不经意间的举动不会完全听从他的伪装指令,这些动作一般是下意识的,是一个人情绪和感受的自然表达,是最不容易伪装的。它虽然不像眼神那样微妙、传神,但是人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都是心理变化的真实反应。

美国精神学者深入研究了比尔·克林顿就莱温斯基性丑闻事件向陪审团陈述证词的过程。他们发现克林顿说真话的时候很少触摸自己的鼻子,但只要他想撒谎,就会不经意地微微皱一下眉头,而且每隔4分钟就会摸一下鼻子。在克林顿陈述证词期间,他摸鼻子的次数竟然多达26次。

人在撒谎的时候,虽然嘴上夸夸其谈,但这毕竟违背内心,他要担心被看穿,担心不能自圆其说,他要努力编造故事,他内心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而这种情绪就会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克林顿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如果没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这些细节就会被忽略过去,而被他的“言之凿凿”蒙骗。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着名反间谍专家奥莱斯特·平托上校就是通过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识破了一名狡猾的纳粹间谍的身份,让他乖乖交代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当时盟军部队已经进入比利时,德军仓皇溃退。一天,两名士兵在驻地附近逮捕了一个自称是比利时农民的叫艾米里约·布朗格尔的人。平托上校看着眼前的这个人,虽然他的穿着和谈吐是典型的北方农民,口音也是地道的比利时土音,但他粗壮的颈部和魁梧的运动员体型,与当地常见的惰性十足的人截然不同,显然这个人在隐瞒自己的身份。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平托上校想了很多办法。他让这个人数豆子,这个人不紧不慢地用法语数着;他派人在布朗格尔的住处放了几捆草,一个士兵点着了后,烟从门的下面进到了屋里,执勤的士兵用德语大喊:“着火了!”布朗格尔惊醒,动了动,又睡了;接着平托上校用法语大声喊道:“着火了!”布朗格尔一下子跳了起来,绝望地敲打着门。这一次,上校仍未发现破绽。

第三次审讯,上校又用了新的方案。在布朗格尔被带来时,上校用德语对身边的军官说:“他还不知道明天上午就要被绞死。他肯定是个间谍,不会有别的下场。”

平托上校一边说一边用眼睛斜视布朗格尔,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喉头。但布朗格尔没有任何表示,他以神态证明自己不懂德语。很明显,第三次审讯没有结果,到此为止,上校几乎绝望了,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判断。但直觉让他进行最后一次审讯——第四次审讯。如果再没有突破,就决定立即释放了。

最后一次审讯是这样进行的:当布朗格尔像平时一样走进平托上校的办公室时,上校装作正看一份文件,看完后拿起铅笔在上面签了字,然后抬起眼睛突然对布朗格尔说:“好啦,我满意了,你自由了,现在就可以走了。”布朗格尔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动了动肩膀,像是卸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他仰起脸,眼睛放着光,愉快地呼吸着自由空气。当他发现平托上校嘲笑的眼光时,猛然意识到,刚才托平上校说话时用的是德语,不过一切都已经晚了,身后的士兵已紧紧地抓住了他。

负隅顽抗的间谍,虽然是狡诈多端,但还是栽在了平托上校的手中。看来,不管多么深不可测的人物,都不可能完全掩饰其内心,他的秘密总要通过一个渠道表现出来,在所有渠道中,下意识的动作是最隐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