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典故出自《韩非子·五蠹》,一般用来比喻那些存有期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的人。其实,守株待兔倒也算不得是什么天方夜谭,但假如你真的希望会有一只兔子晕倒在自己身边,起码首先得拥有一棵树吧?所以,如果真的希望能有好的机遇降临在自己身边,首先就要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也就是在兔子撞过来之前要先把树栽好。
有位作家做过这样的比喻:“机会犹如梯子两边的侧木,本人的拼搏奋斗和准备犹如梯子中间的横木,两者兼有,才能成为攀向成功的梯子。”我们都需要机遇,但据说机遇的头发全部长在前额上,所以一旦走过去,你就无法再抓到它了;而且它的后脑勺是光的,还从来不回头。既然机遇无法掌控,那么我们只有先准备好梯子的横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也曾说过:“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
既然机遇转瞬即逝,那么当它出现时,能否捕捉得到,就因人而异了。常常有这种情况,同一条信息,同样一个机会,有些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让机遇在鼻尖前溜过去;有些人却独具慧眼,机遇一旦出现,就能敏锐地察觉,抓住不放,迅速做出决策,并发挥平时储备的能力,最终便能获得收益。这说明,对机遇的成功认识和把握,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有一个准备问题,从心灵到身体的双重准备。
这种提前栽树的例子在科学界尤为常见。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常有人把科学家重大发现、发明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机遇,这实在是一个谬误。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青霉素的发现者,这项发明为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
可是,弗莱明得到这一发现确实是出于一次比较偶然的机会。
1928年,弗莱明外出休假了两个星期。在这段时间内,实验室里一只被他忘记刷洗的废弃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种神奇的霉菌。他休假归来后发现了这种现象,于是他对这种霉菌进行了观察,发现它居然有抗菌作用--细菌覆盖了器皿中没有沾染这种霉菌的所有部位。而且,这一次感染的细菌是一种严重的、有时是致命的感染源--葡萄球菌。
弗莱明在确认这种霉菌是一种青霉菌之后,为它取了“青霉素”这个名字,在后续的试验中,他逐步证实了这种霉菌液还能够阻碍其他多种病毒性细菌的生长,并最终促成了青霉素这种“神奇药物”的出现。这对当时乃至之后的医学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想,如果弗莱明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者对葡萄球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根本就不可能成为“青霉素之父”,而医学上青霉素的发现可能还会延后数十年。
事实上,命运是公平的,它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你付出多少劳动,它就给你多少回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的设计师,在人生的盛大舞会开场之前,我们只能先为自己准备一双合适的舞鞋,随后静待音乐的响起。
快乐着你的快乐
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
--(美)马修·杰波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意思是说树根上的小蘑菇寿命不到一个月,因此它不理解一个月的时间是多长;蝉的寿命很短,生于夏天,死于秋末,它们自然不知道一年当中有春天和冬天。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或许一般人觉得它们可怜。然而,南怀瑾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那些生命即使活了几秒钟也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因为它们有它们的快乐。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感受的境界也是各自不同,最重要的是彼此能感受到各自生命中的快乐就行。
一天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打过招呼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
“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反问了一句,“你呢?你的住处如何?”
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潺潺。”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
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闪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
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者是“龙王”,或者是“青蛙”。龙王有龙王的活法,青蛙有青蛙的活法。或许你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你也会有自己的乐趣。
心理学家马修·杰波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生命各有各的快乐,选择属于你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庄子提倡的人生哲学。
人来到这个世界后,一开始无忧无虑,因为需求的东西少,负担少,所以得到的快乐也就多。随着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断地增加,要求不断地提高,各种各样的负担和烦恼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挣扎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之外,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是不是过得快乐。到了最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时,生命的守护神已经开始远离你而去了,等待你的就是生命的衰落、灭亡。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古希腊)柏拉图
如果人的心中没有如来佛祖,那么即使学佛一万年,也无法领会其中的奥妙。所以,学佛法,首先要正心。心正了,思想不再扭曲;身正了,行为不再偏颇;身心都正了,语言不再苦涩,人就不会有偏离正道的危险。
正心的人眼里只看到一种事物,看山时,山是佛祖,看水时,水是佛祖,看钟时,钟亦是佛祖。普通人如果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做事也会更容易成功。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听到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的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地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
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就养成了恭谨的习惯,不但司钟时如此,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谚云:“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森田沙弥虽小,连司钟时都知道敬钟如佛的禅心,这对他日后成为禅师大有裨益。
有些人倒很聪明,并尤其爱玩小聪明,他们大都视虔诚为痴傻或缺心眼儿。因此,看不起老实人,把老实人视为低能。他们更期望以最小的投入去攫取最大的利润,而不具有倾注一切心血、集中全部精神的虔敬心。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不正不敬的,无论修佛还是求成,都难以实现目标。而虔诚的人,却能凭借虔敬带来的韧性和智慧,创造辉煌,这对于那些崇尚机巧的所谓“聪明人”,真是一种有力的嘲讽。
幸福并不等于权力
在这个世界上,最渺小的人与伟大的人同样有一种责任。
--(法)罗曼·罗兰
在许多人眼里,权力象征着一切,拥有了权力,也就拥有了金钱,也就拥有了幸福与自由。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在世人的眼中,亚历山大大帝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据说,当时的人们把他当做是太阳神的儿子,将其奉为自己的守护神,对他毕恭毕敬。因为怕被他的眼睛灼伤,没有人敢与他直视。亚历山大的权力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那么他幸福吗?
在古希腊作家卢奇恩的《对话录》中,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两人死后在阴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第欧根尼问亚历山大:“你不是太阳神的儿子吗?怎么你也会死啊?”
亚历山大沮丧地说:“现在我知道,那不过是骗人的妄想。”
接着,亚历山大大帝感慨道,世间的权力和荣耀不过是一场空。他刚闭眼,将士们就忙于争权夺利,瓜分他的帝国,没有人想着为他下葬。
他怨恨老师亚里士多德误导了自己。第欧根尼问他:“难道你老师没有告诉你命运的眷顾是不可靠的,世俗的荣耀是不可靠的?”
亚历山大愤怒地对第欧根尼说:“他是个骗子!一个金牌骗子!我的一切他都说好,我的行为和我的钱--他把钱也算成一种‘善’,这就意味着他不会为收钱而羞耻。是他的‘智慧’教导我执着于金钱、权力、征服,而让我遗忘了最重要的是‘自由’!”
在对话的结尾,第欧根尼建议亚历山大喝下忘川水,忘记尘世的经历,以减少两相对比徒增的烦恼。他还告诉亚历山大要小心,因为他生前得罪和伤害过许多人,他们也要来阴间了。
亚历山大权倾一世,却身不由己,生活并不幸福。平民百姓往往比拼命向上爬的官员更幸福,尤其是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更是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哪里谈得上什么幸福。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责任越大压力就越大,压力越大就越难快乐。一句话,幸福并不等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