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
良好的性格是孩子成年后事业有成的前提。而所谓良好的性格,一般说应该是活泼、开朗、快乐、热情、诚实、善良、正直,具有远大的理想、强烈的求知欲和坚毅顽强的精神等等。
性格的形成虽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要靠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因此性格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不妨试试以下几种办法。
1.目标激励法
首先要教育孩子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让孩子从小开始逐步树立为祖国的富强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同时还应让孩子有近期的具体的目标,即明确在生活上、学习上要达到什么标准,并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奋发努力。
2.表率带动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优良的榜样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十分有效和有益的。因此,应该让孩子从小就以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科学家等为榜样,学习他们刚毅、果断、不屈不挠和勇敢等优良品质。同时要认识到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更为经常而直接,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自身修养,给孩子以示范。
3.关心爱护法
要时时事事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凡孩子做得对、做得好的,应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之发扬光大;凡孩子做错了的,做得不好的,要及时指正批评,使之得到改正。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的关心,把父母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4.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是培养孩子积极性格的重要条件,它能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应指导孩子针对其性格的某些弱点,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矫正,并在生活实践中磨炼自己。这样,就可以改变孩子的消极性格,逐步适应多变的环境,发展自己的良好性格品质。
5.奖惩分明法
对于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集体和遵守纪律等优良品德和他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和鼓励。如一旦发现孩子有自私、懒惰、违犯纪律、破坏公物等苗头和坏毛病,就要及时给予明确的、严格的批评和教育。这样可以使孩子从小就能明辨是非,扬善弃恶。
6.环境教育法
环境首先是指家庭环境,如居室中的摆设所显示出的情趣,应对孩子具有教育性,有利于他的成长,而不应对他有害。其次是要有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使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高尚情操。
(陈敬华)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压抑心理
每个孩子都应该在保持心理健康、乐观向上中成长。消极情绪、压抑心理则不利于其成长。小学生的学习焦虑会造成心理压力过大,会抑制其学习热情,家长对孩子的过多指责也会使其心理受到压抑。那么,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压抑心理,而促使其健康成长呢?
1.要熟知和鼓励孩子,充分发挥其某种天赋能力
如果孩子学习数学有困难,心理压力过重,而对音乐学习有兴趣,家长除应对孩子的数学加强辅导外,对他学习音乐的兴趣就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在这方面获得一些成功,看到自身的价值,以解除其压抑心理。还应帮助孩子将挫折看成是有益的经历,让其认识任何成功都是从挫折和失败中产生的。因而不要怕挫折,要解除压抑心理。
2.要理解孩子的感情
让孩子公开表达那些哪怕是消极的情感,也不要因此而加以训斥,这样他就不会产生压抑心理,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孩子已经产生压抑情感,家长就应该正确地引导,首先理解其情感,再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消极心理,树立自信心。切不可无视孩子的情感,否则就会助长其压抑心理。
3.在对孩子批评教育时要做到循循善诱
对孩子既不可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也不要任意以别的孩子的某些长处来比自己孩子的短处。因为这样做往往不公平,会使孩子心理不平衡,产生压抑感。
4.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来个情感转移,以消除其压抑情绪
5.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睡前要尽量使孩子精神放松,如让孩子洗个热水澡或用热水洗洗脚,就有助于其精神放松,有利于其睡眠。痛痛快快地睡一觉,就可能把不愉快的情绪抛到九霄云外,消除了压抑心理。
(张道娥)
学生心理健康的严峻现状
一位性格内向的中学生,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深感力不从心,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他辍学了。
一位曾连续6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到市重点中学的女学生,割腕自杀未遂后,又从自家六层楼的窗口跳下,终于倒在血泊之中。原因仅是因为她遭受到教师的不当批评。
某市发生了一起7名初二学生集体服药轻生的事件,他们轻易放弃生命,唯一的理由就是“活着没意思,学习太紧张,老师和父母的要求太严”,其中一名竟是为了“吓唬”一下老师和父母。
类似的事例现在经常见诸报端。发生这类事件的原因虽然学校、社会、家长都有一定的责任,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之差,对挫折心境的适应机制和抗拒能力如此之弱,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讶和重视。上述枚举还属于一些极端事例,一般的心理问题更是不胜枚举,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由于我们过去对心理健康长期采取忽视的态度,有许多人则把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干脆等同起来,把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作思想态度、认识问题来处理,致使学生当中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又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以致进一步蔓延和加重,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了教育质量。如人际关系不良,和朋友、同伴不能很好相处,自卑、忸怩、担心、神经质、情绪忧郁、过分依赖、忍耐性差、自私、任性虚荣、孤独、妒忌这些心理问题都带有相当的普遍性。一份对1100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的调查测试表明,上述症状在学生中的比率最低为10%,最高达40%。其他一些高校的调查也表明,大学生中有神经衰弱和精神异常潜在因素的分别高达50.32%与25.95%,而且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异常,很多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潜在。
近几年各地区所作的调查都显示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严峻性。如上海虹口区对6所重点中学学生的调查表明,22.66%的学生心理不健康,其中有10.66%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杭州市科委曾对7所不同类型的学校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调查,分析出有心理障碍的初中学生占13.76%,大学生占25.3%。而且近年来,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最近郑日昌等对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则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述”,48.6%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说明,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各种思想的影响包括家庭的变化,使大中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多了。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心理问题也增多了。
这里还应当指出,上述情况很多已属病态症状,而且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精神麻木空虚,不知道做什么好,能使其感动的事很少。这实质上是心理素质衰退的综合表现,尤其要引起重视。
再从中国一些城市心理咨询热线的兴起和发展看,也不难发现心理问题是多么严重地困扰着当代的中国人也包括学生,他们又是多么迫切地需要有人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如北京在短短的四五年中就开通了20多家心理咨询热线。热线对于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调整个人、家庭与群体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等起了一定作用,可毕竟热线只能倾听,只能在人们已经有了问题后扶上一把(尽管这一把也很重要),但根本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的教育误区,把心理健康教育尽快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摘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被忽略的人群
如果有人问,残疾人在我们当中占到多大比例,你会怎么说?是千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反正最近公布的一项统计让我大吃了一惊:中国的残疾人(视、听、肢、智力、精神残疾)数字是5000余万,占总人口4.9%。粗粗一算,每20人中便有一名残疾人,这真是太出人意料了。
我们忽略了这个人群,是因为大多数肢残、智残的人,很少走上阳光灿烂的大街,很少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而是静静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角落。
随着社会风气好转和国家公布《残疾人保障法》,这些生理残疾者开始受到关注,享受社会提供的方便和人们的爱心。然而另一个更隐蔽的人群,却仍然被我们所忽略,熙熙攘攘中他们与我们擦肩而过,单位里他们和我们共事多年,我们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异样,意识不到这也是一个需要关心、需要爱护、需要治疗的人群,这是一个有着心理障碍的人群。
上海市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在15%以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在首都500多名大学生中进行心理调查,发现24%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和行为障碍,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有自我封闭,缺乏生活、学习动力和乐趣,情绪失调,缺乏自信等等。这些心理问题无疑是影响大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
我们所以忽略了这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曾片面地以为,健康就是个好身体,而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即一是生理健康,无疾病;二是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专家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心理健康的残疾人,能够乐观坚强,战胜困难,直面人生;而心理不健康的健全人,却会给自己的生活罩上重重阴影,甚至走上自残,自杀的道路。近年发生的多起大中小学生因心理承受力弱而自杀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之外,还应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予以正确指导。武汉“十佳少年”肖想莉的离家出走,更迫使我们坐下来思考,怎样改变这种对优秀生、三好生“大撒手”,对他们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的状况。
一些国家规定,多少中学生应配备一名心理医生,我们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尽可能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是现在就应该也能够做的。
从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小军是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既未品尝过饥饿的滋味,更没经过风雨的侵袭。在家里他是三代单传的男孩,父母亲视他为“小皇帝”。在舒适环境中,他度过了二十六个春秋,参加工作后,一日,单位领导派他到上海出差,生活及生存能力都逐渐退化的小军实在不愿出远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第一次出远门离开了家。
到上海下塌旅店当晚,同事们都出去逛街了,小军却躲在房子里忧心忡忡,时刻担心所带的钱被人偷。深夜小军睡意蒙胧中,好似迷失了方向,走啊走,总找不到下塌旅店,此时遇一人,问他为何在此游荡。他说找不到旅店,那人向前指了一方向就走了。天亮了同事们发现小军在旅店外转了一夜。
出差回来后,小军双眼痴呆、原来话不多的他,更是整天不讲一句话。对任何人与事都表情淡漠。迷信的父母认为,出差那晚儿子遇了鬼,于是他们请来了和尚念经、拜佛、驱鬼折腾了几天,还不见病情好转,只好送医院,经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病来,此时医生建议配合心理咨询治疗,于是小军的朋友拿起了电话,拨通了心理咨询台。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军的表现特征,是带有明显的分裂型人格障碍,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他的父母得知后百思不得其解惊叹道“我们自己过去吃的苦够多了,生小军后,日子好过了,又只有一个不能委屈了他,对他娇惯些,怎么反而害了他。”
在小军父母的配合下,小军开始与我直接通话,我们交谈的内容和方式不限,每次五分钟。刚开始小军只偶尔回答一两个字,而现在他逐渐做到主动、自然和比较融洽地与我交谈了,看着小军的进步,他的父母欣喜若狂。
通过小军这个案例,对当前大都是一个孩子的父母是一种警惕,怎样使自己的孩子从小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具备自食其力的生活生存能力,一些发达国家他们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德国有一项要求儿童做家务的法规。六岁到十岁的儿童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十岁到十四岁的儿童要参加修整草坪之类劳动。在美国孩子从小父母就放手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独立活动,那里一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面前桌子上,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乃至小手去大吃大嚼,虽然国情和传统文化的不同,对孩子进行磨炼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成功的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意孩子平时锻炼,让他们从小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学会自立,为孩子创造大顺境中的逆境,让他们多经受一些磨炼。多吃一些苦,使之更健康成长起来。
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压力能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但长期过大的压力也会直接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压力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因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样的压力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影响,这与学生个人对压力的认识密切相关,也与他们对压力的反应及应付压力的解决方式有关。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对压力的认识和承受力,以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1.教师要设法消减学生所遭受的各种压力,减轻压力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①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消除噪音的影响,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注意教室的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教室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