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
30729000000024

第24章 网络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课(4)

比如,在网络日渐流行的“网婚”,对尚未涉世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桃色的陷阱。他们或者是因为在一起玩网络游戏,相互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根据游戏剧情发展的需要,自然形成“金童玉女”组合,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陷入进去;或者因为被“网婚”这种新奇的形式所吸引,为了满足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萌动的感情的需要,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参与这个游戏,最终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在虚拟社区里,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中学生在网友们的祝福声中走入“结婚礼堂”,在牧师的主持下宣誓,交换结婚戒指,分得虚拟的土地和房子,找工作挣钱养“家”,甚至生孩子,有模有样地过着小日子。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网上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有意思,也更有刺激性,你想跟谁“恋爱”就跟谁“恋爱”,你想跟谁“结婚”就可以跟谁“结婚”,还可以多角“恋爱”,完全没有限制,也没有责任,他们如何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此外,网络作为新教育资源、科技资源、生活资源、信息资源的出现,社会网络信息的诱人,会生出个人知识、经济条件的心理攀比。为体现自己多方面的优秀,那些好胜心、好奇心强的人最易投入到网上。其次是由于上网导致的损失成本低。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作出怎样的行为,取决于实施这种行为带来的获利与损失的比例。上网的一些学生认为,即使上网耽误了学习时间,只要考试前一两个星期开足夜车,成绩一样追回来。这“微小”的损失,强化了他们上网的心理。

二、中学生上网的满足心理

网络上最神奇的还是信息的魔力,网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以前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仅限于课本或是社会实践的一些经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了他们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可以主动地去学一些前卫的、有趣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不受任何限制,想学多少就学多少,想学多深就学多深。喜欢生物的就去生物网,喜欢天文的就去天文网,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比在课堂上自由得多、主动得多,积极性也高得多。学生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在网上学到的知识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东西。

随着网络的发展,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它的影子。这对涉世未深的学生了解全世界、全人类的动态是十分有利的。他们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最新的、最全面的信息,这有助于他们更早地融入这五彩缤纷的社会,有助于他们更早地成熟。学生们对于因特网的评价,可谓是大加赞赏。尽管原因都不太相同,但是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比如,使知识面大大拓宽,培养了自己查找信息的能力。

但是学生容易陷入对网络的依赖,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网络世界中,沉迷于聊天、网上游戏。据一项调查表明,经常上网者中有35%的时间在聊天室,有28%的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在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个体的潜能得以实现。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初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凭借其优异的成绩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同学们的关注,优异的成绩是一些学生骄傲的资本。然而,高中的都是各个地方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他们中很多人的这个赖以凭借的资本突然没有了,由老师的宠儿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一些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自信心便垮掉了一半。而且由于他们缺少特长,在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其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便无从谈起。于是,他们被由此而产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缠绕着,由起初的心理压抑进而产生了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一味地原谅自己,放纵自己,进而到网络上寻找满足感,找回原来的“辉煌”的自我。

中学生有很多的需求,但许多需求是很难轻易得到满足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然而,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却能轻易地得以满足。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上网以求得暂时的解脱。在网络虚拟社区里,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而且,这种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地增加。尤其是在网络对抗游戏中,每升一级或者是打过一关,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和欢乐至极的感受。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获取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世界要多得多。这让这些在学校活动中少有表现的学生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这种感觉又会强化他们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使他们沉湎于此不能自拔。

中学生上网的娱乐心理和减压心理

一、中学生上网的娱乐心理

网络从开始就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被称为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以来的“第四媒体”。

网络和其他大众传媒一样能持续公开地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以及全世界各种事件的讯息,由于它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更强,所以产生的后果和影响更深远。例如,明星上网成为风潮,其“出网”率似乎并不低于在电视上的出镜率,这就是网络在授予个人地位上所起作用的表现。网络的娱乐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网络的娱乐功能除了传统大众传媒的传递娱乐信息、观看娱乐节目之外,还能使受众直接参与到娱乐活动中,如网上明星聊天室、网上游戏等。

网络传播速度快捷,彻底打破了地域的界限,网络媒体有能力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达到时空交融、视听兼备的综合性艺术效果,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

网络媒体可以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于一体,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使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存在。而且,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受众可以主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中受众的被动性。网络传媒具有的这些特征和功能正好和中学生具有的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对新事物、新知识反应迅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心理特征相匹配,所以上网成为他们业余休闲的重要形式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中学生上网的减压心理

“网络携带着我在虚拟的世界里喷云吐雾,那是由洁净的水滴凝成的云雾,在燥热的季节送你一丝清爽。你能体会我的用心吗?我渴望心灵的沟通,让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和我是一样的呵!升华着寂寞,燃烧着孤独。”这句肺腑心声出自一位网络年轻人,夹带的是几分神往,但它毕竟也多少道出了新一代中学生对于网络时代的美好愿望。

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但只注重了解学习成绩的分数,缺乏对孩子学业的督促,更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和引导,常忙于工作而未能使孩子从小得到大人充分的爱抚。孩子喜欢热闹,喜欢家庭成员的关心,孤僻、孤寂迫使他们寻找心理慰藉。在不熟悉的面孔前宣泄过度情绪是中学生上网的一大特征。

传统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成绩,忽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总是以成绩评定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还有许多家长一方面呼吁孩子们太累了,需要休息,另一方面又怕自己孩子的习题做少了,成绩会落在别人后面,于是又给孩子们施加压力,进一步加重孩子的负担,以致出现家教升温、教参书抢手的现象,孩子如何承担得了沉重的压力和精神负担?加上现代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学生从小缺乏与他人沟通的环境,常导致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交流障碍和情感困惑。这需要用一种恰当的途径加以发泄,而上网就成了发泄这种不安、困惑情绪的理想场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期望值过高、学业压力过重,以及学生间的竞争无不使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吃不香,睡不好,令他们不安和烦恼,求学与就业中充满着竞争、冲突、矛盾和挫折,使他们对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不完善的方面感到不满。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学习、身体健康、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行为的“心理驱动系统”由两种心理倾向构成:一是寻求满足的、进取的心理倾向;一是避免伤害的、防卫的心理倾向。上网可以解除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

中学生在寻求满足、进取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产生避免伤害、自我防卫的行为,以求获得心理的平衡。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给中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这一方式,他们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治疗效果,让他们从日常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因此,网络极易成为许多中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上网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有效方式。他们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这如同人们喜欢唱卡拉OK、听摇滚乐、喜爱足球一样,是因为可以通过尽情地呼喊、喧闹发泄心中的郁闷。

中学生上网的价值心理和情感表达心理

一、中学生上网的价值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认同感,中学生需要同别人进行交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

在网络里,人们在一个不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每一个网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现实中人们根据中学生的话语来形成对中学生的印象,在网上中学生则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他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从而表达自己更加真实的想法。

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即整合一个人内隐的“私下我”与其显现在他人面前的外显的“公开我”而成为一个具有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自我形象的人。同一性的主要内涵是某种一致性,个体的自我意象是相当稳定的,以未来为取向的。而这个自我意象将成为一个人将来的职业生涯、对亲密关系的承诺与形成世界观的心理基础。具体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才能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想法。

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指出的,由于青少年面临急剧的身体、心理变化,并面临种种选择和决断,如职业的选择、理想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等等,这就使在童年期获得的各种同一性在进入青少年期后受到挑战和怀疑,随之很可能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未定型的人便是处于这样的危机中,他们对未来尚未有一定的承诺,但是会主动地去探索一些价值、兴趣、意识形态和职业生涯,以求稳定的同一性。网络的升温也正是迎合了这一点,只是它又有些区别于前几年的“煲电话”热,网络给了他们更广阔的空间,他们不仅能得到同学、家长对于自身未来方向的咨询,同样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扮演不同的网络角色来体验各种人生角色。这样的机会只有网络能给以满足,因此这成为网络巨大魅力中最富有浪漫与神秘色彩的一点。

网上的聊天室是学生们常去的地方。聊天室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尽管从数据来看,可能还不是占有网上的主要地位,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而猛烈地发展起来,特别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多数同学认为“偶尔去去,对自己各方面都有益”。聊天室里五花八门的人都有,每个人都畅所欲言,大胆和其他人交流。网上聊天,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增强了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通过这些行为,他们的自我价值会得到确立,自我评价也会不断提升。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即自我价值感的体现。中学生的自我价值一旦确立,就会觉得生活富有意义,使人充满热情。相反,如果他们的自我价值得不到确立,就会缺乏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感,这也是部分中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内部动机。

二、中学生上网的情感表达心理

网络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消闲方式,但毫无疑问,网上最大的资源是人,技术的成功是因为人。任何的影响都无法与人类情感交流方式的改变更为惊心动魄,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交往需要,迎合了他们的情感,网络上的交流大多是无声的,文字是表达的最基本方式,网络上不辨其声,不辨其貌,不分天南地北,任凭海阔天空,交流只能在字里行间得到点滴的答案。不妨先看一看一位网名大风者在《中国网友报》上对于聊天室里中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经验小描述吧。

“此类网友一般有不自觉的自卑感,不愿别人说他们小,所以尽可能地表达成熟的一面。他们会拿着爸爸的手机告诉你手机买哪个牌子好,看看哥哥抽屉告诉你香烟口味,翻翻姐姐的衣柜告诉你名牌的流行趋势。但是一旦有人谈起应考的苦难,或是最近流行的游戏机他们马上就会忘记了掩饰,兴致勃勃地大谈特谈起来。结论:一般洽屋(聊天室)中的‘万事通’和‘跟着哄’就是此类网友。出现时间:节假日全天,平时晚饭后到23:00以前。”

作为新兴网络上庞大的新兴群体,什么心理促成了他们如此爱聊、爱交朋友的行为呢?

青少年都有各自心目中对未来编织的绚丽蓝图,都有美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都想学有所成、业有所创,都不甘落后。但是他们的理解往往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不切实际的成分较多,加之对社会、对他人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理想变成现实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当理想不能实现或没有完全实现时,他们就会出现种种惊恐和不安心理,就会由热望转向失望,出现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失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