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智慧故事
30807400000024

第24章 以退为进是一种智慧(1)

根据大环境来决定你的进与退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充满着变数,审时度势乃圣人之术。在有利的条件下,需要抓紧时机,以求迅速发展;而当遇到难处,则又需要审时度势,宜退则退。如果不知道审时度势,一味地按照原先死板的计划行动,结果常常是与目标背道而驰。只有懂得审时度势,进退自有道,才能顺利取得成功。

早在公元1219年,金军大举向南进攻。义军首领李全率军抗击南犯金军。一场大雪之后,淮河结冰,李全想趁封冻之机,出击已经被金军占领的泗洲,夺取泗洲城。于是,他亲自率领3000精兵,深夜过淮河,潜向泗洲东城。当其挥师踏城壕之冰逼近城下时,突然城上燃起了数百支火把,并且听到金军守将的叫骂声。李全知道城中已经有了准备,攻城难以奏效,便知难而退,引军而还。

冬去春来,淮河河面的封冻即将融化。于是李全马上组织了3000精兵在封冻还没有完全融化之前,发起了突然袭击。城中金军本以为封冻即将融化可以放松戒备,没想到这时李全的部队却发起猛烈的攻击。最后李全终于夺取泗洲城这一战略要地,为后来的抗金大业奠定了基础。

李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通过估量自己的力量,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理难易不等的各种事情时,首先应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是否能胜任。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计划,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审时度势并做到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计划。也只有审时度势才能做到进退相宜。

审时度势最为重要的是要懂得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只有对大趋势判断正确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大局出发,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在作任何决定之前,首先应考虑的是大局而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

王猛,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长期居于高位,其肚量过人,善于通权达变,驾驭属下。他在率军与燕军主帅慕容评决战前夕,曾派遣将军徐成前往燕军阵前侦察敌情,规定中午返回,然而徐成到黄昏时分才归来,且讲不出正当理由,王猛大怒,要按照军法将其处斩。

大将邓羌为徐成求情,王猛坚持不答应。邓羌回到自己的营内,纠集手下人马要进攻王猛。王猛问其原因,仍为徐成之事。于是,王猛赦免了徐成,还称谓邓羌义而有勇。

战斗开始以后,王猛望着对面漫山遍野的敌兵,对邓羌说:"今天这场战斗,非将军不能破敌取胜,请将军努力。"不料在此紧急关头,邓羌又讨价还价,要王猛答应他一个司隶校尉的职务,并以罢战相要挟。

于是,王猛被迫答应了他的要求。邓羌乐得从床上跳起来,捧起酒坛大喝一顿,然后跃马横枪,与部将张蚝、徐成等人一起直扑敌阵,四进四出,旁若无人,夺旗斩将,杀敌无数。

邓羌身为大将,却徇私求情,扰乱军法;又带领士兵欲攻主帅,目无上级;临战之时更是欲求要职,等于要挟主帅。仅此三条,罪该杀头,对于邓羌的这些错误,王猛全部容忍退让,他之所以能容忍邓羌之所短,调动邓羌之所长,完全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个大局着眼,从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

作为集体的一员就应该以大局为重,审时度势,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在作任何决定之前,一定要从大局上考虑问题。一个不懂得分析局势权衡利弊的人,很难有所成就,因为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就会作出错误的行动。

同理,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是很难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生存的,他会成为最早被时代淘汰的人。只有那些能够掌握大局、审时度势、权衡进退并恰到好处的人,才能走得又快又稳,在关键时刻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由你自己来决定是进还是退

责任是一个人进退的底线,请守好你自己的底线。

不管你是勇往直前还是急流勇退,都必须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因为那是你的责任。如果一个人不负责任地采取行动,只会将自己推向失败的深渊。

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有进有退,只有对自己,对家人和社会负责的人才能在进退之间找到最合适的路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一位记者在访问地的一个洗手间里,突然听到隔壁小间里发出一种非常奇特的响声。由于这响声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设备。他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所以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男孩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好它。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身边。

只有一个拥有了责任心的人才能够真正懂得进退的意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进退有度。不管年纪大小,一个人一旦懂得了责任,就可以独立地面对人生,就能进退有度。

有很多被父母严格管教的年轻人,通常在他们离开大学以后、没人给他们指导的时候犯下了可怕的错误,有的甚至毁了自己的一生。他们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的责任,就没有了进退的底线。责任是我们进退的原则,更是进退的动力。在责任的驱使下,一个孱弱的年轻人也可以担负起生活的重担。

在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中,有一位年轻人,他12岁起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11年来,他一边读书一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照看时常发病的父亲,抚养捡到的妹妹。这期间,他也曾经动摇,也曾经想到逃避,但一种责任最终让他"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他就是洪战辉---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普通大学生。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就在他的事迹被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的时候,他却冷静地发表了一封《致新华网网友的公开信》,在信中他这样写道:"我不接受捐款……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普通人做普通的事,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要奇怪的应该是现在一些普通人不去做或者不愿去做或是不敢去做普通事,要么是不去尽、不愿尽、不敢去尽作为一个人应该尽的一点责任。做人应该有责任心,能承担多大的责任,方能成就多大的事业,我认为就是这个道理。"在我们权衡利弊的时候,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但却忽视了我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违背了自身的责任。当我们违背了自己的责任,再有利的条件也只会让我们最终以失败结束人生。即使"进"了实际上我们却"退"得更远。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他的责任感。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亲人、朋友、老师会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成功,但是任何行动的落实者都只能靠我们自己。懂得责任就是懂得进退之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守住进退的底线,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随机应变,进退有道

进与退并无一定的规律,关键在于能够随机应变。

把握机会的重要能力便是随机应变。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必定会被环境所淘汰。

法伯是法国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虫子,这种虫子都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它们外出觅食或者玩耍,都会跟随在另一只同类的后面,从不另寻出路。法伯做了一个实验,他将这些虫子一只只首尾相连放在了一个花盆周围,这些虫子就只会不知疲倦地围绕着花盆转圈,直到累死为止。

这种可怜的虫子给我们的提示就是:千万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要主动地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有时候,在环境的压力下我们迫不得已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有时候甚至还会说一些违心的话或者做一些违心的事。在这世界上,能够改变环境的是极少数人,多数人只能够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大会上,赫鲁晓夫大肆揭露并批判斯大林的暴政。有人递上纸条,质问赫鲁晓夫:"您当时也是权力核心集团的一员,为什么当时不站出来反对斯大林?"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是难堪,因为他很难作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站起来。"没有人站起来,所有人的心都在怦怦地跳动,谁也不知道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子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全场仍死一般地沉寂。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非常平静地说:"好吧,我想告诉这个写字条的人,你现在应该能够理解我当时的处境了,我和你现在的心情一模一样。"即使是赫鲁晓夫也一样有受环境压迫的时候。环境变化了,我们就要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而作出不同的反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事物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那些能够随机应变的人可以进退自如。

从前,一个小徒弟跟着铁匠师傅学手艺,不久他就能自己接活了。在自己接活的时候,小徒弟打了四把斧子,自己特别满意。

第一个顾客是一位中年农民,他抱怨斧子太沉。小徒弟无言以对,师傅对农民说:"你的身体强壮,斧子大点看着才相称!"第二位客人是一位屠夫,他不满意地说:"斧子太小,砍骨头恐怕不行!"小徒弟心想可能是自己的技术不行,羞愧地低下了头。师傅对屠夫说:"这把斧子肯定能用,太大了手臂容易发酸。"屠夫连连点头。

第三位顾客是一位年轻的樵夫,他刚进门就问:"怎么用了这么长时间?"小徒弟脸憋得红红的,心想,看样子要返工了。师傅连忙笑着说:"慢工出细活嘛!这斧子保管你一天砍一大堆!"樵夫满意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一位老人走了进来,皱着眉头说:"这么快就做好了?是不是打的不到火候呀!"小徒弟哭笑不得,一脸窘迫。这时,师傅上前解释说:"这不是怕你急坏了身体吗?我这位徒弟可是连夜打出来的,质量绝对没问题!"老人一听,喜得眉开眼笑,付了钱,高兴地拿着走了。

铁匠师傅可以说是一位深懂进退之道的高手。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能让人满意。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可以说他掌握了变化的时机。

只有根据环境的变化去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抓住变化中出现的机遇。

想好利与弊再作决定

权衡好利弊之后再作出决定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则。因为只有权衡好利弊之后才能分出孰轻孰重,才不会因小失大。

《塔木德》是犹太人的经典,在这本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告诫世人:"在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之前,不可采取盲目的行动。"这句话对犹太人的成功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聪明的犹太人都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他们不会盲目行动。

伊莱·科恩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高级间谍,他秘密地打入了叙利亚的情报机构,而且担任了顾问要职,能够获取叙利亚的许多军事机密。

有一次,科恩获悉老牌纳粹分子费朗茨·拉德马赫尔藏匿在叙利亚。由于在二战时,纳粹德国丧心病狂地灭绝犹太民族,因此,战后由犹太民族为主体的以色列以追捕逃脱的纳粹分子为己任,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费朗茨是残害了无数犹太人的刽子手,是个久捕不获的漏网分子,如果抓获了这个纳粹分子,将能大大振奋以色列国民的精神和官兵的士气。

于是,科恩立即将这个情报发给摩萨德,并建议由他就近将这个纳粹刽子手除掉。这个建议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摩萨德却下令给科恩:"切勿行动,请你放弃这个目标!"并不是摩萨德有意放过这个刽子手,而是他们非常清楚,如果除掉了费朗茨,势必要暴露科恩的身份,而当时,中东形势非常紧张,科恩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叙利亚的军事情报。费朗茨虽然罪恶滔天,但现在对以色列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而叙利亚正虎视眈眈地准备和以色列进行战争。两者相比,摩萨德当然宁可牺牲一个次要目标,而要抓住一个主要目标。科恩接到了总部的指令,心有不甘,所以再次请示:"让我给那个纳粹分子寄一枚炸弹去,恐吓他一下。"摩萨德仍旧指示:"切勿行动,请放弃这个目标!"科恩没有冲动地盲目行事,他终于明白了总部的意图,专心致志地搜集叙利亚的备战情报,后来他发现在戈兰高地,叙军正在修筑强大的工事,就把这个情报发给了总部。

没过多久,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了,以色列根据科恩提供的情报很快攻占了戈兰高地,从而使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大获全胜。

如果科恩当时图一时之快而刺杀了纳粹分子,那么从此在叙利亚他就再也无法存身了,也就没有机会再获取后来的重要情报,暂时放弃刺杀纳粹分子的行动却为中东战争胜利而继续努力,这还是非常值得的。英明的摩萨德正是权衡了利弊才能坚决放弃小目标,最终成就大目标。

不管做什么事情,有得就会有失,关键是要学会权衡利弊,千万不要得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要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而不是脑子一热盲目行动。"得"大于"失"就应该勇往直前,"失"大于"得"就应该悬崖勒马。

懂得放弃才能找到退路

有我们的生活中,不好的境遇经常会不期而至,使得我们猝不及防,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放弃,因为只有放弃之后才能找到退路。如果不能放弃,焦躁性急,就不能安然地接受生活的转机。没有人能够抵抗生活变化的趋势,如果坚持只会让自己事事艰难。

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太多。古人有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就要学会放弃。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学会了放弃,才能拥有一份安然祥和的心态,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也只有在放弃了之后,才能清楚地分辨哪条才是自己全身而退的路。

在清朝乾隆帝时,大臣和糰富贵无比。他不但是首席军机大臣,而且兼管吏、刑、户三部事务,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积累的财富到了连皇上都不敢想象的地步,但是最后还是没落一个好下场。

在乾隆帝当上太上皇之后,嘉庆帝走上了前台。嘉庆帝十分不满和糰的所作所为,只因乾隆帝还宠信他,所以嘉庆帝也只好将和糰留任。其实这个时候,如果和糰能够知难而退,就此放弃权位,结果就不会那么惨。因为不能放下对权势和财富的欲望,使得和糰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