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要求自己,宽容地对待他人,凡事礼让为先,为他人着想,能不计较的不要计较,能成全的就要成全,能帮助的尽量帮助,这样吃点亏也是福气。从这个角度来说,肯吃亏的人朋友多,肯吃亏的人容易得到别人支持,肯吃亏的人办事比较顺利,肯吃亏的人所处的环境会比较和谐,肯吃亏的人前途更加广阔。
退让是一种折中的智慧
人生只有高视阔步、昂首向前的自信是不完整的,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情操,懂得低头弯腰。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人生。
然而,有那种"非此即彼"的习惯性思维的人,他们认为退让就是软弱,这种思维是片面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我尊重,退让时卑躬屈膝,谄媚阿谀,置自我尊严于不顾,毋庸置疑,这样的退让是可耻和软弱的。但是,一个懂得自我尊重的人,退让时有着谦虚的态度,是在自我尊重里的退让,这不等于软弱,这样的人懂得进退的道理,面对生活,他们可以活得更加游刃有余。
人生不是是非判断题,而是多项选择题。对他人、对现实甚至对自己,适当的退让并不是耻辱,而是一种明智、务实的选择。因为人生中有许多的无奈和残酷,面对现实,有时候需要后退一步,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孔子有段时间生活非常穷困,甚至到了没米下锅的地步。他就叫弟子子路去一家有钱人那里请求施舍一点儿米。那个有钱人知道子路来意后决定故意为难一下孔子。他就对子路说:"你既然是孔子的学生,一定认得字,我写个字给你认,认对了,就给你们米吃;不认得,就没得吃。"于是,他写了一个真假的"真"字。子路笑着说:"这个字你还拿来考我,这是"真"嘛!"那个人把门一关说:"你认不得,没得吃。"子路回去告诉老师,孔子说:"我们到了这一步,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还认"真"个什么!不应该认"真"了。"于是,孔子亲自出马,说这个"真"字是"直八"。有钱人没想到孔子亲自登门,再也不好意思为难他了。他没想到孔子丝毫没有大学者的架子,而有这样令人佩服的气度,于是马上将米送给孔子,并请他当自己的老师。
即使是一代大学问家孔子,面对现实也有无奈的时候,他的适时退让,并不是软弱。所以,在不丧失原则和人格的情况下,应该退让的时候就一定要让步。
天刚破晓,居士就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和供果,参加寺院的早课。可是,刚踏进大殿,迎面跑出一个人,正好与他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居士看着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来:"你看!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打算怎么办啊?"那个人也不示弱:"我已经把你的水果撞翻了,顶多说声对不起就够了,你为什么那么凶啊?"居士想本来就是你的错,你还那么强势,我如果不据理力争,肯定会让别人看不起,说我没骨气。于是,居士就开始大声地骂起来,而那个人也毫不退让,一句不落地与居士叫嚷着。
接下来,两个人互相咒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很大。本来是很小的一点事,因为两人互不相让,弄得整个寺院不得安宁。
住持听到他们两个人的争吵没完没了,就让徒弟把这两个人请出了寺院。同时告诉他们,不懂得退让,不明白宽厚待人的人,根本就没有必要来拜佛。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小事,如果不懂得退让,那么我们就会每天生活在痛苦和争吵中。退让不等于软弱。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最讲究的就是礼让。礼让是美好的处世态度,但礼让不是畏缩,不是躲避。只知一味礼让,只是"退步"的人生,易流于怯弱;在礼让之下,还要能勇敢向前、自我承担,才是有进有退的完整生命。
为人处世要学会适当地退让,但一定不要曲解退让的含义。退让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软弱,更不是耻辱,它是一种折中的智慧,更是一种协调的策略。于个人来讲,退让能够使人左右逢源,于团队来讲,退让能够沟通意见、团结同事,形成战斗力;与世界来讲,退让能够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
进与退是一种力量的博弈
当人取得了可以傲世的成绩后,随之心理就会发生膨胀,接着就会因为心理的过度膨胀而陷入危机。历史上那些惨遭不测的人有时候不是因为在危机中一败涂地,而是因为本身过度膨胀使得自己没了可退之地。
自我膨胀使得自己成了最大的目标,原本安全的界限在自我膨胀中模糊,从而自己把自己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譬如东汉末年曹操的主簿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自认为很聪明,却不懂得进退之道,数犯曹操之忌,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华,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导致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一盒酥给曹操,被杨修众人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导致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人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曹操的真实目的---曹操"愈恶之";四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五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最后终因"鸡肋"事件令曹操忍无可忍,被曹操斩杀。
杨修因为过度膨胀完全把曹操逼上了绝路。如果说在这些事情之前曹操对于杨修还有一点爱才之意,之后就完全把杨修当成了眼中钉。如果杨修当时能够让自己退一步,不过度显示自己的才能,在曹操面前稍作收敛,也就不会惨遭毒害,正是他的自我膨胀完全毁掉了自己大好的前途。
与杨修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清代著名文人沈德潜。
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沈德潜,做过礼部尚书,生前深得乾隆帝恩宠,乾隆帝南巡时喜欢到处题诗,每有所作,常常令沈氏润色,甚至由沈氏代为捉刀。沈氏为了炫耀自己,常对诗友说某首御制诗是他改的,某首诗是他代写的。甚至把代乾隆所作的诗收入自己的诗集,这样便得罪了皇帝。
后来因为沈氏《咏黑牡丹诗》中,有"其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句子,把他抓了起来,死后剖棺碎尸。
如果沈德潜能够不那么招摇,就不会招来杀身之祸。我们可以容忍自己的失误,错了还有改的机会,可绝不能让自己过度膨胀,这会让我们看不到自身的错误。当我们原可以再进一步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这一步是不是跨得有点太大、太急了?也许这一步下去就是万丈的深渊。如果能退,何必还要去冒这个危险。
进与退是一种力量的博弈,退一步才有更有持久的强力。退一步隐藏了自己的力量,也积聚了胜利的实力。如果不能让自己退一步,就会过度膨胀,过度膨胀就会完全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只会逞一时之强,最后惨败的肯定是那些自我膨胀的人。
在后退中坚持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妥协也是一种坚持,后退更是一种坚持。只有后退一点,才能使得整个事件不会功亏一篑。后退一步作出一点妥协,采取一个中庸的解决方案,往往使得事情顺利进行下去。为了心中的理想,迫于形势而低头也是一种需要,后退只是放弃了那些可以放弃的。热火淬灭的并不是真正坚硬的东西,意气用事反而容易功亏一篑。成功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只要他们认定是对的事情,就能坚持到底。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在他还名不见经传的时候,幸运地参加了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他决定凭自己的才华来完成这次伟大的设计。他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非凡的创造力,很巧妙地设计了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花板的方案。
这个方案很冒险,因为他完全出乎了人们的想象。虽然得到了负责人的肯定,但是在工程进行了一年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验收的时候,却有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了,要求他们多加几根柱子。
年轻的设计师,哪能那么容易接受工程验收人员的建议。而且设计师并不是盲目自信,他不会拿这么多人命赌气。因为他经过严密的计算和多次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一次又一次地找到工程总负责人说明情况。加上其他的柱子不但破坏了建筑的美感而且还让建筑更不坚固。
项目的负责人找到了市政府工程验收专家,转述了年轻人的方案。他极力解释了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但设计师的固执反而激怒了专家,也激怒了市政府官员。有人扬言要把年轻的设计师和工程负责人送上法庭。事情到了僵持的地步,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工程就没法完成。
由于巨大的压力,他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意味着公然和市政府作对,但是就此放弃无疑是有悖于自己做人的原则。
最后,工程负责人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以证明他们的设计的确合乎安全要求。那就是,他们在大厅里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而是用来给人看的。柱子并没有起到支撑的作用,因为根本就没有受力。
就这样工程终于完成了。时间飞快地过去,年轻的设计师离开了人世,市政府官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支撑天花板的柱子仍旧只有一根,其他4根只不过是摆设而已。这个建筑甚至在经历了地震之后屹立不倒。直到前两年市政府决定重新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才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
消息飞快地传遍了整个世界,不少建筑家和设计师都慕名而来欣赏这根神奇的柱子。有人把这个市政府大厅戏称为"嘲笑无知的建筑"。当地政府也不加掩饰,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设计师,还在柱子边上树立了他的一座他的铜像。
这位设计师的事迹被人们怀念,但是关于他的记录却少得可怜,但是在仅存的一点资料中记录了他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自信,至少一百年以后,当人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信心的一点点坚持和对事实的一点点退让。"当我们非常肯定自己是正确的时候,却不得不为了现实而作出一点点退让。虽然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却需要了不起的勇气和智慧。我们需要顶住压力,也需要作出协调和沟通。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既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又可以调解不可改变的矛盾。
退让也是一种坚持,它坚持的是自己的理想和责任。有时情势所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意见;有时对手很强大,你不得不选择一种退让的方式,使自己既屈服于现实也能坚持最初的梦想。时间会证明一切,会证明你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