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辞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辑录了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1篇等。
屈原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广泛采纳神巫故事和寓言形式,以神奇瑰丽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境界。他吸收楚地民歌艺术特点并加以革新创造,创建了句法参差不齐而又错落有致的新诗体——楚辞体,他的作品呈现出和《诗经》同工异曲的艺术风貌。
宋玉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世人以“屈宋”并称。他是屈原的学生,始事屈原,后经景差介绍,任顷襄王的文学侍从。因作《大言赋》、《小言赋》、《风赋》,深得楚王赏识,赐田云梦泽,具体地点约在今澧水流域临澧县境内的浴溪河一带。不久,宋玉因国君昏庸、小人当道以及自己孤高不群而失职,被放逐到赐地居住。晚年,他创作了楚辞名篇《九辩》。
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只有出身低微,曾师事屈原,出仕后并不得意这几点大体上是可以肯定的。
据《汉书·艺文志》载,宋玉有赋16篇。现署名宋玉的作品有《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等。但这些作品只有《九辩》一篇公认为宋玉所作,其余均疑系后人伪作。
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九辩》是在屈原作品影响下的产物,在形式上更接近汉赋,是屈原骚体赋的变种,是楚辞和汉赋之间的过渡性作品。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约前87年)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少时受担任太史令职的父亲司马谈的影响,习诵古文经典,拜过大师董仲舒、孔安国为师。成人后漫游名山大川,了解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得以披览朝内文书史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替兵败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怀着满腹孤愤著书,毕其一生完成《史记》这部历史巨著。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有文集10卷,今仅保留《悲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曹植
曹植(192—232年)是三国时代魏国著名诗人。字子建,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在“三曹”中他成就最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早年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深得曹操宠爱,几被立为太子。这时期的诗,大多表现他统一天下的社会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白马篇》是其代表作。后由于他平日饮酒无度,不拘小节,逐渐失宠。待到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后,他更是横遭迫害。从传说“七步诗”的故事,可以想见其处境的艰危。这时期的诗,以《杂诗》和《赠白马王彪》为代表,大多抒发他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其中,也有少量反映民生疾苦、吟咏恋爱悲欢的作品。
曹植的诗,感情激昂,富于气势,描写细致,善用比兴。钟嵘在《诗品》中把这方面的特点概括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八个字。
除诗而外,曹植的赋和散文也写得相当出色,如《洛神赋》、《与吴季重书》等,均为名篇。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年),东晋时代的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是南北朝时期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后被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谢灵运除诗歌外还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比较有名,景物刻画颇具匠心,但成就远不及诗歌。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少有抱负,性喜自由无拘。他从29岁开始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几任小官,因憎恶官场污浊,41岁时决意辞职归隐,此后20余年亲事农耕,与农民朝夕相处,虽一贫如洗,甚至乞食于人,仍洁身守志,不事俗务,死后被朋友赠谥“靖节先生”。现存诗120余首和散文辞赋数篇,成就均高。其诗可分为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前者慷慨悲愤,表达了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精神和安平守志、不与黑暗现实妥协的生活态度,如《咏荆轲》、《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后者描写淳朴自然的田园日常生活,讴歌春播秋收的劳动景象,抒发躬耕的宝贵体验以及与农人和睦相处的愉快心情,如《归园田居》、《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等。散文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等,同为传世名作。陶潜是对后世影响非常深广的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学大家都对他极为推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闭门苦读。壮年时曾漫游吴越,40岁左右到长安谋求官职,因为无人引荐,没有成功,只好仍回家乡,过着以诗酒自娱的生活。张九龄镇荆州时,他曾入幕做过一段时间的从事,不久回乡,因背发毒疮而死,享年52岁。
孟浩然是唐代创作山水田园诗的先驱者,尤以五言诗见长。其诗歌已摆脱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个人抱负,给唐代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其诗风格清淡自然,韵味悠长,部分诗歌还具有雄浑劲健的一面。有《孟浩然集》。
王维
王维(701—761年),唐朝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9岁就负有才名,年19举解元(即第一名举子),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中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职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还是小桥流水的恬静幽淡,都能被他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在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前夕,对当时腐朽的统治集团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他善于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他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他对人民的痛苦也深表同情,并在诗中有所反映。
李白诗的艺术风格雄奇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很能代表他作品的艺术特色。今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1400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祖父为初唐诗人杜审言,其父为杜闲。唐肃宗时,杜甫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的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杜甫的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