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变革风生(1980-1989)
30868600000046

第46章 1985年(7)

.对若干突出问题,要首先妥善处理。(1)一些地方的“集资”、“赞助”、“捐献”活动日益增多,’必须严加控制,更不准摊派指标。(2)民兵训练规模要大大压缩。(3)民工建勤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额,一般不实行以金代劳。(4)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十分重要,应当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但钱要真正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修建校舍要讲求实用,量力而行。(5)除县和县以上政府有明文规定者外,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均不得向农民收取管理费、手续费或其他费用。(6)国家行政部门和事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经济、技术等各类服务,应当实行无偿或低偿,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得强制农民接受。(7)各级行政部门不得向农民摊派办公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制装费。(8)国家将颁布乡一级的编制。在此之前,乡的党政干部只许减人不许增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责成乡以上各级党委、政府按通知精神和原则,对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进行一次认真检查,并将结果逐级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后,报告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还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出减轻农民负担的具体规定,用适当形式公布,让广大群众都知道,并且认真贯彻落实下去。今后发现有违反者,要严肃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各地在制止乱派款、乱收费的同时,也要教育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自觉承担应尽的义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重申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要求各地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严禁乱摊派。各地贯彻中央指示,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实行“定项限额”,其外不搞追加。不乱摊派;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减少干部人数,而且干部的补贴要合理;改变各项提留全部按土地负担的办法,按土地负担只限于农业税,集体的各项提留按人劳分担;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以工补农;发展公共事业,应根据经济条件,民主商定,量力而行。这些措施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能够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生产。但是,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不断出现反弹,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情况仍比较严重。减少农民负担在中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宝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宝山钢铁总厂,经过7年建设,第一期工程于1985年11月建成投产。这是我国当时技术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

宝钢工程于1978年3月开始进行地质勘探和施工准备,1978年12月23日正式动工兴建。动工以前,国务院8个部委和许多专家,对新建钢厂的选址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几个厂址方案作了对比分析,最后才确定把厂址选在上海东北郊区的宝山县境内。厂址选在上海,有利的方面是:(1)可以在建设中得到上海这个大工业基地的强有力的支持,投产以后也有利于专业协作;(2)由于上海临江靠海。内外水运方便,可以大大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3)宝钢靠近用户,对供需双方都有利。宝钢建在上海,也有不利之处。由于沿海地区一般是冲积软土层,承载力低,在这里建设大型钢厂需要对地基作加固处理,由于打钢管桩、混凝土桩、沙桩而多花了一些钱,这笔钱占到一期工程总投资的4%左右。宝钢离煤炭供应基地较远,增加了这方面的运输费用。此外,由于长江口水位浅,国外运输铁矿石的一万吨货轮不能满载入港,先要在浙江宁波北仑港码头减载一半,才能通过吴淞口,进入宝钢原料码头,为此也要增加一些运输费用。

宝钢设计能力为年产铁650万吨,钢670万吨,钢材422万吨,商品坯122万吨。1980年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压缩全国基本建设规模,缓建宝钢。1981年初,由国家计委组织200多位专家进行论证,经过全面地权衡利弊,从工程建设实际出发,提出除自备电厂先行建设外,其他主体工程分两期进行建设的建议。1981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宝钢一期工程继续建设,随后确定了1985年9月一号高炉点火投产的总进度。1984年2月,国务院决定继续建设宝钢二期工程。

宝钢建设的工程量大,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施工组织管理复杂。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左右,混凝土浇灌170万立方米,厂房钢结构13.9万吨。砌耐火砖14万吨,安装设备41万吨。7年来,宝钢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6万多名建设者艰苦努力,不断学习和消化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探索和总结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化钢铁厂建设经验,成功地掌握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大型混凝土搅拌站的管理技术,实现了混凝土搅拌、输送的机械化一条龙浇灌,使宝钢工地避免了我国一般建筑工地上脚手架成林、手推车成龙的情况。在建设中,对工程质量严格要求,使优良率达到90%以上,厂区主体工程中有227项被评为冶金部全优工程。

宝钢建设中也有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建设初期,由于急于求成,过分强调“抢建”,事先对可行性论证做得不够。此外,还引进了某些可以在国内制造的设备,多花了一些外汇。建设初期,有些方面也存在一些浪费现象。后来,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宝钢的整个工程才走上稳步前进的道路。

宝钢一期工程总投资为128.77亿元,其中用外汇27.8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8.27亿元;国内投资40.5亿元。这些投资,不仅包括宝钢主体工程,还包括外部直接配套的一些交通、通讯以及各种生活市政设施。

宝钢一期工程,是我国“六五”期间计划建设的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01985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致电祝贺宝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贺电说,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这对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五”计划全面完成

经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批准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到1985年底已全面和超额完成。

在“六五”计划的5年中,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包括村办工业),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上相当于“一五”时期,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也高于世界许多国家同期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这5年我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农业总产值从1953年至1980年的2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5%,其中增长较快的“一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4.5%。“五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5.1%,而“六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比这两个时期都高得多。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整个经济的全面稳定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六五”期间,我国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同“五五”时期相比,我国粮食的年平均产量由3.05亿吨增加到3.7亿吨,棉花由224万吨增加到432万吨,猪牛羊肉由937万吨增加到1462万吨。从1980年至1985年,我国原煤产量由6.2亿吨增加到8.5亿吨,原油由1.06亿吨增加到1.25亿吨,发电量由3000亿度增加到4073亿度,钢由3700万吨增加到4666万吨。我国有10亿多人口,当时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人均产量还相当低,但由于这5年上述各项产品的产量都大幅度增长,它们的总产量不仅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而且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也都提前了。这标志着我国总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

“六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了重大成就。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30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880亿元。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496个,其中能源、交通项目103个。5年内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950万千瓦,采煤能力8000万吨,原油开采能力5000万吨,铁路通车里程1500公里、复线里程1500公里、电气化里程2400公里,港一口深水泊位吞吐能力1亿吨。现有企业更新改造的步伐加快,共建成投产项目20多万个,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机械行业和电子行业达到国际上比较先进水平的产品品种,有了成倍的增加。这些不仅促进了“六五”期间的经济稳定增长,而且为“七五”时期和90年代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中,我国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后3年出现了大幅度稳定增长的可喜形势。“五五”末期,国家财政出现较大的赤字,1979和1980两年合计近300亿元。“六五”期间,通过调整和改革,生产发展,流通扩大,效益提高,收入增加。1983年国内财政收入增加127亿元,1984年增加255亿元,1985年增加362亿元,全年总收入达1829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六五”期间,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重新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国家财政用于这些方面的经费共为1172亿元,比“五五”时期的577亿元增长一倍。这五年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3.3万项,有937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其中一部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取得了显著效果。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1980年的114万人增加到1985年的170万人。中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开始取得成效,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有了进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在全国展开。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各项文化事业和卫生、体育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中,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六五”期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达到2300亿美元,比“五五”时期翻了一番,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明显提高。1985年同1980年相比,国家外汇储备有了增加。全国通过各种形式使用国外贷款103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3亿美元,在各地建立了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5年间,全国共引进国外技术1万多项,其中一部分是具有国际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水平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引进技术和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使许多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此外,我国还在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旅游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六五”期间,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改善幅度之大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主要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人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这5年农民人均纯收人平均每年增长13.7%,城镇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9%。5年合计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到3500万人。(2)城乡人民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人民吃得比过去好了,衣着向多样化发展,耐用消费品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3)人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六五”期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6.3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32亿平方米。(4)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1985年末达到1623亿元,比1980年末增长3倍。

总之,“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内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共中央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定不移地把全部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政策,这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

就经济工作来说,“六五”期间实行了以下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转变,这也是取得各项成就的根本原因。(1)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上,从片面追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开始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农轻重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2)在经济体制上,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僵化体制,开始转向适应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3)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从封闭半封闭开始转向积极利用国际交换的开放型经济。

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以及在这些转变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我国正在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向前迈进。当然,“六五”时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失误。主要是,虽然注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但对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有时还注意不够;在处理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对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产品质量还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监督;在着重增强企业活力的时候,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的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在某些时候也有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的情况。特别是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一度出现追求超高速现象,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进口控制不严,经济生活中产生了某些不稳定因素。这为以后几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但总的说来,“六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