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动荡年代(1960-1969)
30869000000066

第66章 1968年(8)

同年7月1日,两报一刊发表了题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社论,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开门整党"的指示:"每一个支部,都是要重新在群众里头进行整顿。要经过群众,不仅是几个党员,要有党外的群众参加会议,参加评论。"社论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推动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进一步建设无产阶级革命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指出整党建党,是思想道德上的整顿和建设,要批判"黑修养"和"黑六论",要"斗私批修";同时,领导政策也要整顿,要逐步实现"一元化"的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社论说:"在清理阶级队伍的基础上,要抓紧整党建党。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建设我们的党,是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百年大计。"

同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整党建党座谈会。会议宣布,这次整党由康生、张春桥、谢富治3人组成的小组负责领导,纪登奎、郭玉峰、曹轶欧等分管整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会上交流了各地整党试点的情况和经验,并推荐和确定毛泽东亲自指导的"六厂二校"的经验作为各地整党的"样板"。

4月18日,康生在接见出席中央和全军整党建党工作座谈会全体同志时讲了话。他说:学习理解"五十字方针","必须同整个的毛泽东思想、整个的毛主席的建党路线联系起来"。建党以来,"每一个阶段都有党内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每一个阶段都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过程,也是整党建党的过程"。他还对"五十字方针"做了具体分析,说:"‘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这是针对叛徒刘少奇的叛徒路线讲的;‘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这是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有些党员脱离群众的现象讲的;‘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这是针对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灭论’讲的,针对刘、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讲的;‘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这是针对叛徒刘少奇的‘驯服工具论’讲的。这都是有当时针对性的。"康生在讲话中还以"左"倾的观点对"左"倾的九大通过的新党章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这个党章有5个特点:一是重新明确规定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二是明确规定了"林彪同志是毛主席的接班人";三是概括地阐述了毛主席继承、捍卫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四是新党章根据毛主席建党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明确了我们党最终的和当前的战斗任务;五是这个党章吸收了国际国内过去党章中的长处,否定了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从1970年底到1971年初,部分省、市一级进行了整党,产生了新的省委和市委。到了1971年8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一级都进行了整党,都产生了新的省委、市委和自治区党委。在新的省委、市、自治区党委成立以后,下面也按照"六厂二校"的经验整了党。在整党中,批判了所谓"黑六论",学习了"五十字方针",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左"倾思想。在整党时特别强调"吐故纳新",即把被诬为"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的党员清除出来或挂起来,而把那些所谓"新鲜血液"即造反派头头吸收入党。这样,不但进一步打击迫害了许多党员干部,而且使一批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混人党内。

这次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整党建党,具有它的特殊性质。其一,整党建党既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指导思想必然要服从于"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左"倾错误指导方针,以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思想基础。因此,整党的指导方针必然是"左"的、错误的。其二,整党的指导机构很特殊。不是党的各级委员会和根据党的决定组成的特定机构,而是军代表、核心小组、联席会等不正常的机构。甚至某些非常的群众组织,也在"群众评议"的名义下,发挥了不应起的重大作用。其三,整党与广大党员恢复组织生活结合在一起;同时,又突击"纳新",把一批造反派吸收人党。因而这次整党在一定意义上带有"重建党"的性质。这是过去历次整党中都没有的。

文化大革命进人1969年,迟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的九大筹备工作全面展开。林彪、江青集团把九大看作是他们夺取最高领导权的最佳时机,在全国范围内加紧了篡权活动。

九大召开前夕,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在九大的预备会上,毛泽东提出"总结经验,落实政策,准备打仗",作为九大的任务。

月,九大召开。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新党章,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集团在中央的地位。九大以后,"文革"进入第二阶段,"斗、批、改"运动和整党建党运动全面展开,全国开始推广"六厂二校"经验,继续进行"清理阶级队伍"运动。

九大政治报告提出要准备和美苏"打常规战"、"打核大战"。6月,苏联领导人在共产党、工人党国际会议上继续攻击中国共产党,扬言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这加重了中共党内业已存在的关于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论断09月,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会晤,达成了避免武装冲突的口头谅解010月中旬,根据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有可能恶化的判断,中共中央决定紧急疏散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林彪趁机发出"一号命令",全国掀起"要准备打仗"的战备高潮0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恢复,两国关系趋于缓和。

这一年,由于政治形势略有稳定,周恩来抓住时机,布置编制了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遏制了"文革"以来经济全面衰退的势头,使全国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工农业生产恢复到1966年"文革"前的水平。但计划和经济管理仍未走t-iE轨。这一年,国家计委还下发了关于财政、企业、物资等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部分中央、部属企业开始下放。

全国计划座谈会年全国计划座谈会是在"文革"初期全国动乱局面基本结束的形势下,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由国家计委组织召开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和体制改革问题。

"文革"初期,受"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影响,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混乱之中,原有的经济指挥和管理系统失灵,1967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不能贯彻实行,1968年则因缺乏统计资料而无法制订年度计划。这两年的国民经济出现全面衰退情况。1968年底,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基本结束了全国的动乱局面,社会秩序相对趋于稳定,经济的指挥和管理也有了相应的机构。周恩来总理抓住这一时机,开始着手恢复"文革"初期全面衰退的国民经济。

12月12日,周恩来总理指示编制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国家计委根据这个指示,在当时的条件下,组织了一个由军代表、老干部和群众组织代表参加的30余人的计划起草小组负责这项工作,草拟了《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稿)》。

2月16日至3月24日,国家计委召开了中断两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会议讨论了《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稿)》。这一纲要提出了1969年的国民经济的5项主要任务:(1)高质量地全力保证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大力发展广播事业。要求年内出版《毛泽东选集》l至4卷2000万部,《毛主席语录》和《最高指示》3亿册,还准备出版《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6卷;继续动员400万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随着文教机构和学校的下放,文教事业经费改归省、县两级来掌握;力争提前完成超功率对外短波电台和对内中波电台的建设。(2)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用于农业的钢材由前两年的83万吨增加到约160万吨。(3)大力加强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建设,力争3到5年改变北煤南运的状况。(4)安排好轻工市场,继续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进行免费或低价口服避孕药的试点,以上海为中心重新组织南方12省市消灭血吸虫病的预防和医疗工作。(5)继续狠抓交通运输。计划规定了1969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粮食比上年增长6%左右;棉花增长10%左右;钢产量1600万吨到1650万吨,比上年预计增长720万吨到770万吨;原煤2.75亿吨到2.8亿吨,比上年增长5800万吨到6300万吨;原油1850万吨到2000万吨,增长270万吨到420万吨;发电量980亿度到1000亿度,增长273亿度到293亿度;棉纱1000万件到1050万件,增长250万件到300万件;铁路货运量5.8亿吨,增长1.7亿吨。计划1969年工业总产值约比1966年增长15%;钢、铁、原油、水泥、机床、发电设备、棉纱、棉布、纸等很重要产品的产量,将提前一年达到或超过"三五"计划原定的1970年的指标。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按193亿元安排,大中型项目1100多个,其中新建的约130个。社会商品零售额约770亿元,比上年增长6%。财政收支各为570亿元。计划增加职工150万人。周恩来总理对这个计划曾提出过许多修改意见,建议削减印刷毛泽东著作及《毛主席语录》的数量,以节约原材料来增加生产急需的产品,还批评了在制作毛主席像章上的浪费现象,责令物资管理部门收回批发用于制作像章的5000吨铝;强调在编制计划时,确定生产指标要实事求是,要估计到完成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承认计划也有不够确切的地方。同时,他还指出,"文化大革命"以来放松了计划生育工作,结婚的多了,孩子生得多了,要抓紧控制人口的工作。会后,各地代表在执行这个计划时,还讨论补充了一些内容。

由于1969年国内局势的相对稳定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为这一计划的实施创造了基本的前提,1969年的国民经济发展有可能有计划地进行。1969年的工业生产情况有所好转,遏制住了"文革"初期全面衰退的势头。这一年的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工农业总产值较之1968年、1966年分别增长了23.8%、7.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除个别外,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与1966年相比,1969年的粮食产量减少了1.4%,原煤增加了5.6%,原油增加了49.4%,发电量增加了13.9%。

但是,由于1969年的计划是由l临时的计划小组在短期内匆匆草就的,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加上这一计划的制订受到了为党的九大和国庆20周年献礼的影响,草拟得很粗糙,大多数指标过高,脱离实际。1969年实际的工农业增长状况基本上未达到计划要求。

体制改革也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1961年,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需要,经济体制上强化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在当时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文革"前夕,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即表示:中央只管虚,只管方针政策,不管实,或少管点实好。随后,中共中央以此为精神,决心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文革"的到来却使改革搁浅了。1969年全国形势稳定之后,这个问题又被提上了日程。

在这次全国计划座谈会上,周恩来总理两次在会上发言,谈到了企业的体制改革问题。关于手工业过渡,他指出,要防止一阵风,不要一下子都改为全民所有制。关于大工业下放地方管理,他提出,中央部直属企业拟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下放地方;二是下放后实行双重领导;三是中央部直接管理几个企业。他强调,条条块块应以块块为主,绝大多数企业要有准备有步骤地下放。

月27日,会议印发了有关体制改革的三个文件。

一是《关于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的初步意见(草案)》。《初步意见》指出,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地方以及各部门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心是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政权限划分问题。根据财政管理体制下放的情况,今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必须相应地加以调整。在财政收入方面,除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人、银行收入、关税收入仍列中央财政外,其余各项收入,包括地方企业收入,一律归地方财政。在财政支出方面,除了国防战备费、对外援助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以及中央直接管理的基建投资、流动资金、行政事业等支出仍列中央财政外,其余各项支出,包括地方基建投资、流动资金、新产品试制费、支援农业资金以及文教、卫生事业费和行政费等,一律归地方财政。地方的收入和支出,中央只下达一个总额,具体项目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在中央规定的财政管理体制范围内,地方有权规定本地区的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的税收制度(包括税种、税法)由中央规定,在这个范围内,地方有权规定各种税收的具体征收办法。

二是《中央各部关于企业管理体制下放的初步设想》。《初步设想》认为,当前企业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第一,中央部门的权限集中过多,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不够;第二,机构重叠,管得过多过死,发挥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够;第三,中央部门直属的科研、设计单位和大专院校都集中在大城市,脱离实际。鉴于这种情况,冶金、煤炭、石油等19个部委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的管理体制提出了初步改革意见。《初步设想》的主旨就是企业下放,认为中央企业可以分为地方管理、中央管理和双重领导三类,凡适宜于地方管理的企业,都下放给地方管理,由地方各级"革委会"对企业实行一元化领导;面向全国的关键性企业、事业单位,暂时仍由各部直接管理;科研、设计单位及大专院校设到厂矿去。《初步设想》还拟定了初步下放的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