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暴来临(1920-1929)
30869400000039

第39章 1925年(3)

之后,右路军乘胜前进。2月17日击溃洪兆麟的主力,占领平山。随后在海陆丰农民的支持下长驱直人,于2月27日攻下海丰,3月初进占潮汕。至此,右路军控制了整个潮汕地区。当孙中山得知右路军胜利进军的捷报时,兴奋异常,于3月3日致电杨希闵说:"卧病兼旬,得捷音胜于良药。右翼深入,击破洪、叶;须使中、左并进,乘胜击林。"在东征部队破竹般的攻势中,陈炯明仍不甘心于失败,令林虎、李易标率其主力数万人于3月上旬从兴宁、梅县等地南下,寻求决战,企图一举消灭黄埔军校教导团。而担任左、中两路的滇、桂军却故意按兵不动,企图让右路军孤军深入而被陈炯明消灭。当洪兆麟部将要溃败时,与林虎等早有勾结的滇军故意从河源、老隆撤兵,以便林虎部南下袭击黄埔军校教导团。

于是,林虎部趁机由河源、老隆进攻河婆,企图一举将右路军歼灭于揭阳、潮汕之间。3月上旬,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军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亲临团部指挥。廖仲恺还来到前线慰劳将士,并亲自率领民工运送弹药。13日,双方在揭西棉湖地区展开激战。黄埔军校教导一团只有12个连,但抗击了10倍以上的敌人,战斗十分激烈。当天下午,教导二团和粤军第七旅、海陆丰农民自卫军赶来增援,终于使原来处境十分险恶的教导一团转危为安,击败了敌军。棉湖之战是第一次东征以来最大的战斗。黄埔军校官兵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尤其是教导一团,以千余人抵挡林虎部两万精锐的进攻,士气高昂,不怕牺牲,虽伤亡惨重,但终于大败敌军。棉湖大捷,林虎部溃退百余里,俘官兵500多人,被缴枪700余支。棉湖大战后,林虎部败退到五华、兴宁一带。3月14日,右路军乘胜追击;19日,攻克河婆、五华;20日,占领兴宁;23日,进驻梅县县城。4月4日,陈炯明部将杨坤如向右路军投诚。林、洪的残部分别向福建边界逃窜,陈炯明被迫率其败军龟缩于惠州。这样,东征军须过近两个月的英勇奋战,打败了陈炯明的主力两万余人。4月初,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但陈炯明并不甘心失败。1925年9月,陈炯明在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支持后,重新对广州国民政府发动进攻,企图夺取广州,破坏和镇压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9月11日,陈炯明布置林虎、洪兆麟、叶举分兵三路向普宁、惠来、揭阳、潮阳四县进犯,并陆续占领东江大片地方,形势日趋严峻。9月16日,陈炯明由上海到达香港,筹划进犯广州事宜。他指派刘志陆为总指挥,李易标为前敌指挥,谢文炳、王定华、林烈分别为左、中、右路指挥。同时,他还联络受段祺瑞政府任命的"粤南八属督办"、盘踞在广东南部的地方军阀邓本殷共同行动,分头并进,形成对广州夹击的形势,企图一举攻下广州。

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叛军,统一广东,巩固革命根据地,进而举行北伐统一全中国,广州国民政府决定举行第二次东征。9月24日,广州举行了有军、政、学、农、工、商各界群众10万多人参加的大会,号召军民联合起来,扫除一切障碍,统一广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广州国民政府平定叛军的战略部署是: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陈铭枢部固守南路,以第二、第三军解决北江川军,把全部主力派往东江,举行第二次东征,清剿陈炯明残部。9月底,广州国民政府组建了东征军,进行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东征军由蒋介石任总指挥,汪精卫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协同蒋介石指挥作战,苏联顾问罗加乔夫将军任军事顾问。

东征军编为三路纵队,分左、中、右三路作战。第一纵队为中路,由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师和第二师第四团等部组成,共15万人,为东征的主力,从博罗、惠州前进,纵队长是何应钦;第二纵队为右路,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陈济棠、张发奎部组成,约1万人,从平山(现为惠东)、淡水向海丰前进,纵队长是李济深;第三纵队为左路,由攻鄂军、豫军、赣军和潮梅荤组成,共约6000人,从龙门、河源前进,纵队长是程潜。东征军在部队出发前,为了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政治部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制定了战时政治工作规章,成立了拥有100多人的政治宣传队,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政治宣传工作。10月1日,东征军总指挥部发布命令,开始东征。10月6日,各路纵队开赴前线,直捣陈炯明的老巢——惠州城。10月10日,中路东征军抵博罗后继续向惠州进发。当时,陈炯明的主力集中在惠州地区。惠州是东江的门户,素来号称"南中国第一天险",这里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敌人又有重兵防守,攻城的难度很大。陈炯明企图利用天险将东征军堵在惠州城下,然后反守为攻,歼灭东征军。因此,能否攻下惠州城,就成为第二次东征双方胜负的关键所在。10月上旬,蒋介石率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第一师、第二师的第四团进驻惠州城附近,曾经准备攻打惠州城。由于蒋介石不懂战术,又拒绝罗加乔夫将军的建议,致使第一次攻城失利,死伤过半。后来,东征军调整了部署,再次攻城。10月13日,各路东征军围攻惠州城。13日上午,东征军发起攻打惠州的决战。在国共两党党员的奋勇拼杀下,经过20多个小时的激战,东征军终于在14日攻克惠州,打破了惠州"固若金汤"的神话,为消灭陈炯明残余势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惠州攻城战的胜利,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在友军配合下取得的,也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革命分子同心协力,浴血奋战的结果。共产党员、第四团团长刘尧宸在13日攻城时率领一个排带头冲锋,不幸被城上敌人机枪射中。他在牺牲前高呼:"我为被压迫民族请命,扫除反革命军阀,军人应该战死,革命军人更应该为三民主义战死!惠城下,广东统一,从兹大局发展,我死无憾!"共产党员、第八团党代表蒋先云在枪林弹雨中身先士卒,带领战士用云梯强行登城。他身上多处受伤,血流不止,仍坚持战斗。参加攻城敢死队(当时叫做"奋勇队")的27名连队党代表中,有20人牺牲,6人负伤。整个战斗中,有400多名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国民党员牺牲和受伤。为了鼓舞全军斗志,根据周恩来的提议,10月16日,在惠州召开了追悼阵亡烈士大会。大会由何应钦主持,蒋介石作了演讲,周恩来接着宣读祭文,并郑重指出:我们的任务是打倒军阀,统一中国,打倒帝国主义,使中国独立。我们应继续努力,才是真正的、救国救民的军人。这是国共两党在一起悼念牺牲的两党党员的最早的会议之一。

攻占惠州后,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于10月16日发布向潮梅进军令,东征军各纵队分路前进。第一纵队直扑海陆丰、潮油地区;第二纵队进逼紫金(永安)一带;第三纵队向河源、龙川、梅县、兴宁、大埔等地进发。第一纵队第一师在师长何应钦、党代表周恩来的率领下,于10月17日从惠州出发,22日占领海丰,26日攻下陆丰,并迅速占领揭阳县河婆。第二纵队在李济深率领下,于10月17日从永湖出发,18日抵达平山,20日占领三多祝。22日第一独立旅旅长张发奎率部遇敌主力林虎等部于热汤墟,因兵力相差悬殊,张发奎部损失惨重。当天傍晚,李济深闻讯率两个团赶来增援。第二天早晨,陈济棠师也从右翼赶至,各部奋勇冲锋,终于将敌军击退,并于26日占领紫金。第三纵队在程潜的率领下,于23日下午攻占了河源,26日又占领了老隆。东征军在攻克惠州后的10多天中横扫了各路敌军,占领了海丰、陆丰、紫金和老隆,控制了通往潮梅的交通要道,取得了第二次东征重大胜利。

东征军三路获胜,蒋介石以为敌军已无斗志。此时广东南路陈铭枢告急,蒋介石决定将第四军主力回援南路。不料陈炯明主力集中于华阳附近,企图反攻。第一纵队第三师冒然向华阳前进。10月27日,第三师在紫金东边的塘湖遭到陈炯明叛军林虎部一万余人的伏击。由于众寡悬殊,第三师陷于苦战中。蒋介石得报立即亲赴督战,但仍不能扭转战局,官兵死伤惨重,第三师有8名连长、8名党代表、1名团长、1名代理团长和1000多名士兵阵亡。在危急中,共产党员陈赓不畏艰险,奋力救护,背着蒋介石脱离险境。接着,他又冒着生命危险连夜翻山越岭,同驻扎在河婆的第一师取得了联系。何应钦、周恩来率领的第一师得知第三师受挫后急欲前往策应,但林虎率叛军在击溃第三师后趁势南下,同退守棉湖、鲤湖一带的洪兆麟部,分三路进攻第一师:一路由黄任寰率领,出罗经坝;一路由李易标率领,出上沙、黄塘;一路由洪兆麟率领,出井尾。第一师在第二纵队的配合下奋勇出击,于30日歼灭了敌中路主力李易标部,其他两路敌军也被分别击溃。从此敌军一蹶不振,东征军继续追击。第一纵队于11月2日攻占普宁,3日占领揭阳,敌军残部逃往潮安。第二纵队于11月7日占饶平。第三纵队于10月28日占五华,31日占兴宁,11月3日进驻梅县,叛军向福建边界败退。11月6日,东征军总指挥部抵汕头,东江一带的叛军被肃清。11月初,陈炯明逃往香港。为了追歼陈炯明叛军,东征军于11月8日决定分兵三路人闽追歼残敌。第一纵队从饶平出分水关;第二纵队由大埔经枫朗人平和;第三纵队由梅县的松口经大埔攻人永定。东征军乘胜追击,很快歼灭了陈炯明残部。

东征军自出师以来,仅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就彻底消灭了盘踞东江一带10多年之久,对广州国民政府威胁最大的陈炯明叛军,歼敌12000名,缴获各种枪枝8000多支,取得了第二次东征的彻底胜利,从而结束了陈炯明祸乱广东的历史,为统一广东,平定南部邓本殷的反动势力创造了条件。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国民政府委任周恩来担任东江行政委员,负责惠州、潮州、梅县等地的行政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并进行东江各地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善后会议

2月1日段祺瑞在北京召开的御用会议。它以军阀、官僚、买办、土豪、劣绅为主要成分,其目的是企图抵制人民革命运动,维护北洋军阀统治,因而从一开始就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自1920年直皖战争失败后,便寓居天津租界,以图东山再起。自曹锟贿选遭到全国各界的反对后,反直系的各派军阀也趁机打起了反贿选的旗帜。段祺瑞抓住直奉军阀矛盾发展的时机,暗中勾结张作霖,并与坚持反直系军阀的孙中山相联系。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向段祺瑞的亲信贾德耀表示,待反直计划实现后,将请段祺瑞等有重望的人物出来维持大局。北京政变后,冯玉样电邀孙中山北上。11月13日,孙中山应邀离粤北上,同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召开国民会议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为帝国主义和军阀所反对。11月10日,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召开天津会议。在会上,段祺瑞积极联合张作霖,压迫冯玉祥。张作霖提出在新政府产生前,暂时组织临时政府。并推段为临时执政。执政府不设国务总理,由临时执政召集国务会议。这个提议,无形中否认了黄郛摄政内阁,也使孙中山到达北京时无过问政治的机会。迫于当时的形势,冯玉祥只得同意张作霖意见,并于11月15日与张作霖、卢永祥等联电拥段出山。11月22日,段祺瑞由天津人京,于24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职。

段祺瑞一上台,即于12月6日发表《外崇国信宣言》,表示尊重各帝国主义在华的既得利益,这与孙中山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是相对抗的;又决定召开御用的善后会议,以反对孙中山提出的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还在11月22日入京前,段祺瑞在发表的马电中就声称:"现拟组织两种会议,一日善后会议,以解决时局纠纷,筹备建设方案主旨,拟于一个月内集议……二日国民代表会议,拟援美国费府会议先例解决一切根本问题,拟三个月内齐集。其集会会章,俟善后会议议定后,即行公布。"随后于12月24日公布了《善后会议条例》。根据《善后会议条例》规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四类:(1)有大功勋于国家者(系指孙中山与黎元洪);(2)此次讨伐贿选及制止内乱之军事最高首领;(3)各省区及蒙、藏、青海军民长官代表;(4)有特殊资望学术经验者,由临时执政聘请或特派,其人数不得超过30人。条例规定会议议题为四项:(1)国民代表会议组织法;(2)关于改革军制事项;(3)关于整顿财政事项;(4)临时执政会议事项。规定会议日期为一个月。根据这些规定,段祺瑞电请了123人参加会议,其中除孙中山等极少数人有资格以外,主要是全国各地的军阀头目、官僚买办、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如胡适等,却根本没有人民群众推选的代表。从代表成员可见,这是一个代表官僚、军阀利益的会议。段祺瑞决定由这个会议讨论、决定国民会议组织法、召开国民会议、产生新政权。显然,在这个基础上只能产生军阀官僚专政。

《善后会议条例》公布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强烈反对。1925年1月22日,中国共产党在"四大"所发表的宣言中作出了《对段祺瑞善后会议之议决案》,指出:"段氏且欲借善后会议以取得合法政府之资格,而受帝国主义国家之承认",号召"全中国的劳动群众,起来制止段氏这种恶劣的计划"。同时,中共中央在发出的《中央通告第24号》中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善后会议的态度是:"通电说明无人民代表参加的善后会议之危险","反对善后会议有议决国家根本大法及外交、军事、财政问题之权利,并不能议决国民会议组织法"。中共中央的这个通告明确表明坚决反对善后会议,"继续要求人民的预备会议","函商各地促成会速在北京开国民会议,并请北京促成会担任筹备"。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群众团体纷纷通电揭露善后会议的反人民性质,并积极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争取召开国民会议,以抵制善后会议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