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暴来临(1920-1929)
30869400000004

第4章 1920年(4)

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中,南方滇、黔、桂、粤、湘、川6省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病死后,广东督军陆荣廷抗拒北京政府命令,自湘回师广东,不久又任两广巡阅使,发展而成桂系军阀。1917年7月张勋率辫子军赴京,复辟失败后,重掌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不肯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由上海到达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掀起护法运动。桂系军阀为巩固自身地盘计,防止北洋势力侵入两广,便试图利用孙中山的影响和护法海军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壮大声势,因此采取了对护法军政府既不公开表示反对,但也不予支持的态度。此时,孙中山所依靠的部队,是海军和驻粤滇军的一部分。孙中山欲达到北上护法初衷,就必须建立一支真正可资依恃的军队,因此打算在海军和驻粤滇军之外,着手建立起一支真正属于军政府的护法部队。这时,广东省省长和督军之间正起纷争。广东省长朱庆澜原有警卫军40营,督军陈炳煜借口军权统一,要求接收这批部队,朱被迫交出20营,仍留20营编为省长亲军,以陈炯明为司令。陈炳焜坚持全部接收,双方争执不断。孙中山到达广州后,朱庆澜倾向孙中山的主张,桂系军阀视朱为眼中钉,必欲去之而后快。在桂系军阀的排斥下,朱庆澜于1917年8月被迫辞去省长职务,出走香港。省长亲军为陈炳煜接收。护法军政府成立后,桂系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张,也以"护法"的名义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除自己出兵湖南外,还要求国民党出兵福建以牵制北洋兵力,在此情况下就不得不向国民党作出让步,于同年11月将陈炳煜调走,以莫荣新继任粤督,并将省长亲军20营交出由陈炯明指挥。这样,孙中山才算有了一支由军政府指挥的部队。但这支部队在桂系的监视和掣肘之下发展艰难,1918年1月,陈炯明以粤军总司令的名义将部队拉到汕头,准备开往福建。1918年5月,西南军阀唆使非常国会改组军政府,孙中山的护法主张无法实现,遂辞去大元帅职务,在与陈炯明会面后随即转往上海。同年9月,陈炯明以援闽粤军总司令的名义率20营兵力进占闽南的漳州、南靖、长泰、云霄、同安等地。福建省督军、皖系军阀李厚基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桂系,允许陈炯明在闽南立足,并给以军饷和武器援助。而此时的孙中山,为了继续"护法",决定首先打倒桂系军阀,夺取广东,作为进行民主斗争的根据地。孙中山把实现自己计划的希望寄托在了他所培育起来的陈炯明的粤军身上。此时,粤军在陈炯明的经营下,已由最初的20营发展到108营。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后,6月12日,陈炯明在漳州公园举行誓师大会,决定兵分三路回粤,发起粤桂战争。

8月16日,粤桂战争正式展开。粤军士气旺盛,桂军望风而逃,16、17两日。粤军连下蕉岭、大埔、饶平等地。进而攻占潮安,20日占领澄海、汕头。莫荣新调集兵力赶赴东江阻击粤军,双方在揭阳、陆丰、海丰、紫金、兴宁一带展开拉锯战,至9月上旬,桂军不支,粤军占领河源、陆丰、海丰,一直推进到惠州城下。桂军在集中主力阻挡粤军进攻的同时,为防止广东地方派军人乘机起变,又调集部队加强对广州的防守。但是。在粤军的大举进攻与广东人民痛恨桂军搜刮、各县军民纷纷揭竿而起的情况下,桂军统治下的广州也接连发生异动。9月17日,虎门要塞司令宣布独立,广九铁路也被民军拆毁不能通车。粤籍将领、广州警察厅厅长魏邦平,福军司令李福林等也秘密将所部调到广州对岸的地区。9月27日,魏、李等人联合致函莫荣新,要求他解除兵权,将粤省治权还给粤人,率师回桂。莫荣新在内外交困之中表示同意撤军,但在桂军军饷和开拔费问题上,同广东省议会、各团体及地方派军人反复讨价还价,迟迟不肯撤军,以待前线战事的变化。然而,前线战局越来越对桂军不利。10月21日,粤军攻占惠州。随即粤中要地全被粤军占领。南方军政府总裁岑春煊见大势已去,于10月22日宣言引退。24日,岑与陆荣廷、林葆怿等联合宣言解散军政府。26日,莫荣新率残部逃出广州。11月中旬,粤军占领肇庆、廉州。11月下旬,桂军全部退出广东,战争遂告终止。桂军被逐回广西后,广东军民欢迎孙中山回粤主持大政。孙中山遂于11月下旬由上海回到广州,开始了第二次护法运动。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全党统一组织的酝酿和准备阶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像俄国那样,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充当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0年2月,李大钊伴送陈独秀离京赴天津以避军警的逮捕,途中两人详细讨论了关于建党的意见。陈独秀迁居上海后,陈、李双方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着手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同月,邓中夏组织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决定扩大活动范围,除城市讲演外,并注重乡村讲演、工厂讲演。到长辛店向铁路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和工人建立联系。在经过艰苦的磨合过程后,青年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取得工人的信任,与工人群众结合了起来,从而为开辟长辛店这个早期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据点打下了基础。4月2日;陈独秀等人参加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并作了《劳动者底觉悟》的讲演,指出劳动运动分两步走,第一步要求改善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权。在华中,武汉的革命知识分子到工人中进行调查,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先后发表《汉口劳力状况》、《武昌织布、纺纱、铜币、银币、麻布五局工人状况》等调查报告。与此同时,《新青年》与《星期评论》《很报》、《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等报刊还专门出版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专号,详细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起源,并且呼吁工人团结起来争取劳动权利。北京大学还举行了有学生、工人500多人参加的五一纪念会,分头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工人宣言》,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专赴长辛店向工人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此次五一节纪念活动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实践。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和准备工作,得到了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的支持和帮助。共产国际是1919年3月由列宁发起建立的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列宁为共产国际起草的一系列文件、报告,为各国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的新型政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指导原则。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分局派出由维经斯基、杨明斋等人组成的俄共党员小组到达中国,先后会见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了共产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和经验,他们了解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后,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并对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建党准备工作给予了帮助。

在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准备后,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首先在中国工业和工人运动的中心上海成立,成员有陈独秀、俞秀松、李达、李汉俊、沈玄庐、邵力子、陈望道、赵世炎、周佛海、沈雁冰、李季、陈公培、施存统等人,陈独秀被推为书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设通讯处于法租界大自鸣钟《新青年》发行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很快成为创建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心。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指导帮助下,俞秀松、张太雷等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创办了上海外国语学社,以输送青年出国学习,培养干部。9月,上海小组把《新青年》作为它的公开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随后又创办半公开的刊物《共产党》,介绍革命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推动建党工作的开展。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还起草了一篇《中国共产党宣言》,阐明中国共产主义者关于创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想,提出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废除旧的国家机关,消灭阶级的主张。宣言还提出,无产阶级要创立新社会,就要团结起来,开展阶级斗争,用强力打倒资本主义的国家,铲除资本制度,就要组织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用革命的办法造出许多共产主义的建设法。该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

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不久,1920年10月,李大钊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张国焘、邓中夏、张申府、高尚德、缪伯英、罗章龙等。北京小组建立后,于1920年11月组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出版了工人通俗读物《劳动者》周刊,注意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同年冬,北京小组又派邓中夏、张太雷等去长辛店筹建劳动补习学校,1921年元旦正式开学。之后,又成立了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同时还派人去郑州、天津、唐山、济南等地,指导工人运动,帮助建立革命组织。

在上海、北京两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和直接指导下,从1920年秋到1921年春,在其他几个受五四运动影响较大,工人比较集中,同时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城市——武汉、长沙、济南和广州,也先后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其中,湖北共产主义小组是在上海小组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上海发起组成立后,曾先后委托李汉俊和刘伯垂到武汉筹建共产党组织。在刘伯垂、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人活动下,1920年秋,由刘伯垂召集,在武昌董必武寓所召开会议,成立武汉共产党支部,推选包惠僧为书记,张国恩负责管理财务。以刘伯垂的律师事务所作为党的机关。武汉小组的成员主要有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张国恩(不久退出)、郑凯卿、赵子健、赵子俊、黄负生等。长沙的建党工作,是在1920年下半年,以毛泽东、何叔衡为中心,在新民学会、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等进步团体的活动中开展起来的。1920年夏,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信,明确提出,中国现在就要准备组织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毛泽东复信完全同意蔡和森的意见,并且强调建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毛泽东还同李大钊、陈独秀取得联系,秘密地进行建党准备。1920年冬,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在长沙建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是在北京、上海两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1920年夏,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励新学会。在此期间,王尽美还去北京向李大钊等请教在山东开展革命运动和建立党组织等问题。1920年底,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在济南成立。与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的同时,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到广东就任教育政务委员会委员长。陈到广东后,组建了新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该小组成立后,先后创办有《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刊物,并先后组建了理发工会、土木建筑工会等30多个工人组织。1921年春,在国内已参加共产主义小组的张申府、赵世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组成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刘清扬、周恩来等,负责人为张申府,曾出版机关刊物《少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周佛海、施存统去日本后,组织建立了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建立的这些共产主义组织在当时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有的叫"共产党小组",历史上被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参加共产主义小组的人,绝大部分是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他们承认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且努力同工人群众相结合。其立场已经转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尽管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刚建立时成员中有少数无政府主义者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者占多数。这一基本情况决定了组织的性质和工作方向。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工人工作,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为成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准备了思想和组织条件。

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