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尽显繁荣(1990-1999)
30869900000065

第65章 1997年(5)

在英方推行不合作及对抗路线的情况下,中方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广大爱国爱港的香港同胞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繁荣。1993年7月,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预委会下设政务、经济、文化、法律、社会及保安5个专题小组。在两年半时间里,共召开89次会议,对涉及港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46份意见和建议。1996年1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它是全国人大设立的负责筹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机构,既是一个权力机构,又是一个工作机构。筹委会的成立,标志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各项筹建工作已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筹委会在短短10个月里,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筹委会关于设立临时立法会的决议,保证了香港政权交接之际不会出现"法律空缺";关于中国国籍法在香港实施作出解释的建议,为香港同胞"九七"后出入境自由提供了保证;筹委会在广泛征询港人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的产生办法,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的产生办法。

年1月2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公告宣布:驻港部队组建完成,将于1997年7月1日零时正式进驻香港。驻港部队司令员为刘镇武少将。12月16日,李鹏签署国务院207号令,任命董建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于1997年7月1日就职。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委会选举产生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60名议员。1997年1月24日,董建华公布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名单。25日,临时立法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立泰。4月至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先遣人员分三批抵港,做接收准备工作。

由于我国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1997年5月5日,英国新政府宣布3项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即工党政府将全力以赴,以中英联合声明为基础,实现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在香港问题上。政府将保持政策的延续性。

年5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的具体产生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作出增减的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人员就职宣誓事宜的决定》。5月24日,临时立法会任命李国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6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在香港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公署",并任命马毓真为特派员。6月6日,中国驻联合国代理代表就中国7月1日起适用于香港的国际多边条约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递交了照会和首批适用于香港的多边条约清单。6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江泽民将率团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1997年7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

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素质教育的实施

9月2日,国家教委在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深入研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工作方针和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推动中小学教育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会议标志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会后,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注意抓住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加大行政干预的力度,击破难点、理顺关系、突出统筹。各地开始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素质教育是指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教育。它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来的。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基础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合格的劳动者,并为培养上千万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地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成为困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应试教育"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提倡素质教育,摈弃"应试教育"主要是基于对未来发展的考虑。21世纪即将来临,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融合的时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各国已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转入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的竞争中谁站在科技的制高点,谁有足够的人才,谁就稳操胜券。我国有12亿人口,如果12亿人口的素质提高了,我国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这将是一个十分沉重的人口负担。所以,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为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向。

我国素质教育实践前后经历了酝酿尝试、实践推广、全面实施三个阶段。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11期所载《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首次把"素质"和"教育"结合起来,这一提法在教育界引发了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观点成为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提高民族素质要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回应的一种教育改革思潮。中央对素质教育酝酿尝试阶段的肯定,出自1993年初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论述,即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至1997年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推广阶段,广大专家学者参与的理论讨论,加速了决策层推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在《纲要》的指导下,陆续在文件中表达了对素质教育的肯定态度:强调它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确定它在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引导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从个别学校向千百万人共同参与的区域整体推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正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其次,它是一种通识教育。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都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要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第三,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郡能健康成长的教育。第四,它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它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多渠道寿集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之后若干教育改革中最深刻的一次改革,它涉及许多方面,只有抓住关键环节,才能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要转变思想。地方领导要转变教育思想,不得用分数或升学率去压学校,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缩小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减轻升学压力;校长要转变教育思想,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带领教师钻研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方法,建立和形成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热爱、关心和引导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家长要转变教育思想,不能光用书本知识来压孩子,要根据其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其次,把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的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改变课程门类过多,教材内容偏深、偏多,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现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的时间,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第三,要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改变高校考试权、命题权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加地方、高校的自主权,减少高考科目对中学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第四,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的评估机制。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看学生是否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生动、主动、活泼的发展,减轻因分数差异,带给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压力。用正面的、积极主动的评语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办学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学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此评价一个地区的教育和一个学校的教育。第五,要全面改革社会用人制度,改变传统人才观念。要做到既讲学历,又不唯学历,要在全社会造成重实际、重素质的好风气,给有才能的人以同等的竞争机会。

"辉煌的五年——十四大以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展"

在北京举行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主办的新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展览——"辉煌的五年——十四大以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展",于9月6日至10月5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

开幕前夕,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荣毅仁等中央领导为展览会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李鹏的题词是:"辉煌的五年,光明的未来。"乔石的题词是:"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改革步伐,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成就。"李瑞环的题词是:"抓两个文明,促社会进步。"刘华清的题词是:"展示新成就,开创新局面。"荣毅仁的题词是:"加快发展,振兴中华。"

胡锦涛、丁关根、李岚清、李铁映、吴邦国、邹家华、姜春云、尉健行、温家宝、王汉斌、张万年、宋健、罗干、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

月6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宣布展览正式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

参加展览的有中央及国务院所属60多个部门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览面积共18万平方米,分综合、地方两大部分,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了五年来各行各业、各地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突出成就。

展厅里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1年增长771%,年均增幅121%,且年度间起伏不大。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约2%,其中发达国家18%,发展中国家54%。十四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在新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在世界经济增长史上也名列前茅,不仅GDP在1995年提前实现了较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原定2000年),而且依据GDP在国际上的排名,也已由1991年的第10位上升到1996年的第7位。

"农业"展区展示了五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一系列措施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仅粮食生产连续三年获得丰收,而且谷物、棉花、油料、肉蛋禽均居世界首位。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92年的8000万人减少到1996年的5800万,占农村总人口67%。

工业成就同样突出。数据显示:1992~1996年,我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187亿元,年均递增326%,共建成投产基本建设项目近30万个,更新改造项目218万个,在煤炭、石油、钢铁、电力、交通、通讯等领域都有长足的进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得以缓解,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览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做了详细描述:这五年是我国对外贸易自"六五"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以年均164%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国际贸易中的排名也由1991年的15位上升到当前的第11位。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到1997年上半年已达到1212亿美元,相当于1991年的5倍多,强大的出口创汇能力提高了我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能力。这五年,我国引进外资工作进入高潮,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是前13年利用外资总和的6倍,达2043亿美元,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引资国。到1998年底,外资占国内投资比重从1992年的10%上升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