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新潮涌动(1910-1919)
30870800000030

第30章 1913年(8)

4月第一届国会召开后,即着手制订宪法和选举正式大总统。按照民元《临时约法》的规定,组织政府的程序应是先产生临时总统和临时政府,再由临时总统根据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国会选举法和组织法,在10个月内召集国会,然后由国会制订出宪法,再根据宪法制订总统选举法,据以选举总统,产生政府。可是袁世凯在镇压了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以后,即迫不及待地要登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颇嫌《临时约法》规定的产生总统的程序太繁琐,便指使爪牙极力鼓吹先选总统,后定宪法。所持理由,是说没有正式大总统,列强不承认,则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立不住脚,随时有被列强瓜分或招致清室复辟的危险。国民党议员则主张按照法定程序,先制定宪法,后举总统,因为总统的权力和地位应根据宪法产生;先举总统,后定宪法,乃本末倒置,必为舆论所不容。进步党起初也主张先定宪法,后选总统。由于两党趋于一致,国会于6月底议决先定宪法,并由参、众两院推举出宪法起草委员,于7月12日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着手赶制宪法。正当此时,"二次革命"爆发,以参议院议长张继为首的一批国民党激进派议员相率南下,参与举兵讨袁,大部分国民党议员则仍留北京,幻想"以法律倒袁"。袁世凯曾一度对国会施加压力,逮捕了一批激进派国民党议员,甚至处死了几名,致使国民党议员大起恐慌,纷纷逃离北京,国会有瓦解之势。梁启超连忙上书袁世凯,要求袁发布"尊重国会令",速发议员薪俸,以安国民党籍议员之心,勿使离散,以便借国会"使内阁通过,宪法制定,总统选出"。袁世凯立即意识到国会对他尚有用处,于是发表保护国会议员的命令,并于7月31日传询国民党本部负责人吴景濂等,限三日内将黄兴、陈其美、李烈钧、陈炯明、柏文蔚等参与发动"二次革命"的国民党领导人一律除名,则对国民党议员仍"照常保护"。吴景濂、王正廷等决议"遵政府命令办理"。故此,他一面对南方国民党用兵,一面又在北京发表保护国会和议员的命令,对国民党议员表示"宽容"。因此,正当国民党人在南方浴血奋战之时,北京的国民党议员却照常出席国会。但此时的国民党议员在袁世凯的打击、分化、瓦解、利诱之下,已分裂出一批小政团,如政友会、相友会、超然社、集益社等等,有的甚至投入进步党怀抱以求自保,所以此时国民党已完全丧失了在国会中第一大党的优势。进步党由于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受到袁的垂青,而逐渐扩充了党势,成了国会中最有影响的大党。为了进一步拉拢进步党,袁世凯于7月31日任命进步党领导人之一的熊希龄组阁,成立了所谓"第一流人才内阁"。通过这一系列纵横捭阖的手段,袁世凯初步控制了国会。为了早日攫取正式大总统职位,8月间袁指使一批议员分别向国会提出先选总统的议案,并策动由副总统、湖北都督黎元洪领衔,联合19省军、政长官联名致电参、众两院,要求两院"将一切议案概从缓议",而"先从选举总统人手"。8月30日,黎元洪又致电进步党领袖梁启超、汤化龙,说只有先选总统,"方足以定人心、固国本"。在内外的压力下,进步党人改变了腔调,同意先选总统,后定宪法。此时国民党议员连"法律倒袁"的勇气也已丧失,只能在袁世凯划定的圈圈内,充当表决机器,所以国会于9月5日顺利通过了先选总统后定宪法案。由于国民党向进步党妥协;也由于袁世凯对国会进行压迫和干涉,引起许多议员,包括进步党议员的不满,所以进步、国民两党议员的矛盾反而日趋缓和,较易于协调一致。袁世凯恐两党接近,于己不利,故又指使亲信梁士诒以金钱和地位收买一批政客,拼凑了一个近百人的御用政党——公民党,9月7日公民党正式成立,即以梁士诒为党魁。公民党是袁世凯在国会中的打手,它成立的目的只有一个一确保袁世凯当选大总统,除此外无任何政党精神可言。所以该党成立后立即发表通电,表示拥护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公民党虽不堪,却是权与势的象征,代表着袁世凯的意旨。因此,在公民党的鼓噪下,国会加快了选举总统的步伐。为了满足袁世凯在10月10日辛亥革命两周年纪念日登Ⅰ-JE式大总统宝座的心愿,不到一星期,宪法起草委员会即将总统选举法起草完毕,10月4日获国会通过,6日即召开总统选举会。袁世凯有进步党的支持,公民党的保驾,仍不放心,选举当天,又派出大批军警"保卫"国会。此外还收买数千名便衣军警、地痞流氓,组成所谓"公民团",将国会会场团团围住,逼令议员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根据《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应由国会议员组成的选举会选举产生,选举会的法定人数由议员总数的2/3构成,候选人必须获得总票数的3/4的绝对多数才能当选。如投票两次均无人当选,则将第二次投票获票领先的两人提出作为候选人,第三次投票进行决选。本来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已为大势所趋,但很多议员对袁操纵选举的行径感到气愤,所以以拒绝投袁的票为消极抵制,故此经两次投票后,袁得票虽居领先地位,却未能当选。两次投票后,时已过午,议员们想回家吃饭,却被"公民团"围住大门,高呼:"不选出我们中意的大总统,就休想出院!"选举会只好接续第三轮投票,将袁世凯与黎元洪二人进行决选。可怜的议员们忍饥挨饿,知道袁氏不当选,"公民团"誓不罢休,只得放弃消极抵制的想法,投票了事。结果,袁世凯终于以507票当选(到会议员共759人),"公民团"始高呼"大总统万岁"的口号,做鸟兽散。次日,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10月10日,袁世凯在清官太和殿举行了大总统宣誓就职典礼,首先按《总统选举法》的规定宣读誓词:"余誓以至诚,谨守宪法,执行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职务。"紧接着宣读宣言书,他引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言论,强调"立宪国重法律,共和国重道德,顾道德为体,而法律为用",但他所强调的道德,仍是"忠信笃敬"等封建道德;又对共和政体下了定义,谓"共和政体者,采大众意思,制定完全法律,而大众严守之"。强调"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余愿极力设法使人民真享共和幸福,以达于乐利主义之目的"。最后又信誓旦旦地宣称:"余一日在职,必一日负责!顾中华民国者,四万万人之中华民国也。"袁世凯之"逼选"总统以及他虚伪的就职宣言,堪称近代史上的一大秽闻。他爬上正式总统宝座之日,即是他开始复辟帝制之时。

英国策划西藏独立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入侵后,把侵略矛头指向西藏。目的首先是确保印度的地位不受损害,使西藏成为印度与沙俄间的缓冲地带;其次是掠夺西藏的羊毛、皮革、矿产资源,推销印度茶叶和工艺品,并通过西藏进一步向中国西部扩张。为此,英国发动了1888年和1903~1904年的两次侵藏战争,通过签订《中英藏印条约》(1890)及续约(1893)、《中英续订印藏条约》(1906)及《通商章程》(1908),英国攫取了包括开放亚东、江孜、噶大克,自由通商,派驻官员,租赁房屋,领事裁判权等侵略权益。

英军侵藏战争,加之沙俄也窥视西北,使清廷感到西藏危机。清政府不少官员主张在西藏进行改革,加强西藏与内地联系。1906年,张荫棠出任查办藏事大臣,拟定善后办法24条,主张在西藏练兵筹饷,革除苛政,发展农工商业。未及实行,张便离任。新任驻藏大臣联豫积极推行新政,设立督练公所、巡警局、学务局等新机构。在西藏改革的同时,清廷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在藏人集中的四川西部进行改革。清廷在西藏与川西的改革,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边疆。但是改革带有民族歧视意味,不易得到广大藏族人民的支持,遭到西藏上层封建农奴主阶级的反对。

英军两次侵藏后,为了消化侵略成果,避免与沙俄的冲突,英国对西藏实行"不干涉政策",注重经济渗透和政治分化,在西藏上层人物中扶植侵英势力,拉拢和收买西藏官员,挑拨藏汉关系,制造和扩大藏汉矛盾。清廷在西藏的改革遭到西藏上层的反对,他们呈请暂缓改革,煽动各地土司头人反对改革,并直接派藏军进攻川边三岩等地。这样,清廷便决定恢复中央驻军西藏制度,派钟颖率川军人藏,以加强对西藏的控制。1910年2月12日,川军进入拉萨。在阻止川军人藏失败后,十三世达赖喇嘛偕夏札等人仓皇出逃,经亚东到达印度大吉岭,请求英国"保护"。英印总督明托、英国驻锡金政务官柏尔等人多次会见达赖,对他加以保护和支持。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藏,藏局再度动荡。先是,驻藏清军因欠饷而军心浮动,军中会党分子乘机活动,有人以弃藏回川为号召煽动起事。1911年11月13日,郭元珍、何光燮等人发动兵变,囚禁联豫,推钱锡宝为首领。不久被钟颖击散。其后,钟颖主持藏政,拉萨局势稍稳。但不久征讨波密的军队在撤退途中闹事抢劫,与藏军发生冲突,涉及江孜、日喀则等地。1912年3月,拉萨市内的汉藏冲突亦因驻军抢掠寺院而升级,双方开战。英国极力插手汉藏冲突,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在英国的怂恿和策动下,所谓西藏"独立"的喧嚣愈演愈烈。

辛亥革命爆发后,卸任不久的英印总督明托与达赖密谈。随后达赖遣派的官员潜回西藏进行煽动,达赖的内侍达桑占东负责组织军事叛乱。他组织了一支一万多人的藏军,自任总司令,1912年3月开始向江孜驻守清军进攻。经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麦克唐纳的"调停",江孜清军被迫交出武器弹药,取道印度回内地。接着,日喀则的驻军也遭同样命运。4月起,达桑占东调集各路叛军围攻拉萨,与守军激战。英国声援藏人,拒绝向守军出售粮食,守军在缺乏粮食弹药的条件下,被迫接受英人"调停",和藏军议和,将弹药交出,经印度回内地,并赔偿兵变损失,只驻藏大臣留驻拉萨。9月,驻藏清军陆续返回内地。11月,达赖强令留藏所有官员必须于11月10日前离开西藏。钟颖及其卫队被迫离开拉萨,移驻靖西,次年3月回内地。至此,所有驻藏官员及军队均被西藏上层亲英分裂主义势力驱赶出境。

年6月,达赖在英军的护送下,从噶伦堡启程回藏。在欢送仪式上,英国官员表示:在中国维持对西藏的宗主权而不进行干涉的条件下,看到西藏内部自治,他们期望达赖喇嘛能尽其一切力量,达到目的。由于得到英国的支持,西藏亲英分裂主义势力更为猖狂。他们挑动民族仇限,煽动要把汉人驱逐干净。在藏边,藏军东进,切断川藏交通,到6月中旬,藏军先后攻陷江卡、盐井、理塘等地,包围了察木多、康定等地,直接威胁川、滇两省的安全。

年初,达赖派德尔智潜赴库伦,与沙俄卵翼下的外蒙当局密谈,签订了所谓"蒙藏条约",议定双方相互承认脱离中国而"独立",互相援助。因此,西藏分裂主义势力又得到了沙俄的支持。西藏问题成了困扰北京政府的一大边疆问题。北京临时政府决定对藏政策是剿抚结合,先剿后抚。1913年7月,川督尹昌衡亲率川军2500人从成都出发。8月,川军兵分两路,南路收复河口、理塘,北路解察木多、巴塘之围。同时,云南都督蔡锷派遣的一支军队收复了盐井等地。到8月底,川边失陷之地基本收复。

川、滇军队节节胜利,使西藏分裂主义势力的后台老板英国忍耐不住了。它放弃了所谓"不干涉政策",开始公开干涉中国内政。8月17日,英国正式向中国提交照会,声明五点:(1)英政府不允中国干涉西藏内政;(2)反对华官在藏擅夺行政权并不承认中国视西藏与内地各省平等;(3)英国不欲允准在西藏境内存留无限华兵;(4)以上各节先行立约,英方将承认之意施于国民;(5)暂时中藏经过印度之交通应视为断绝。英国的照会是对中国的干涉。英国深知袁世凯政府迫切要求得到列强承认和借款,不敢贸然与英绝裂,才有此举。9月6日,朱尔典在与外交次长颜惠庆的会谈中,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令川滇军停止西进,英国不仅不承认中国政府,且将以实力助藏独立。在此之前,袁世凯与朱尔典的会谈中,袁已承诺中国无意将西藏改为行省意。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北京临时政府终于改变了立场。8月30日,国务院电令尹昌衡,"切不可冒昧轻进,致酿交涉,摇动大局"。9月12日,又令尹昌衡,"该军已到察木多之队,务饬切勿过该处辖境"。滇军也奉命暂缓进军。这样,川、滇军基本上停止于怒江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