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
30873100000005

第5章 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要求漫谈(2)

在中外教育史上,人们向来都把教师治学的态度作为对其进行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随时为自己补充储备量。我国古代有“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的说法。教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自己首先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教到老,学到老。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受过相应的师范教育,只是具备了担任教师的起码条件,要真正做好教师工作,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勤奋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时代在迅猛前进,科学在迅速发展,新的知识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道德观念、新的教育对象,给教师提出无数新的课题。要使学生勇于面向未来,善于把握未来,激流勇进于时代的潮流中,教师就必须学习到老。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同时也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如果教师自满自足,故步自封,逐步就会变成一个平庸的教书匠。而优秀的教师们则能一生勇于进取,永远是学生效仿学习的榜样。

勤奋钻研,必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不管教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育人的职责。学生们从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思想中各种问题不断产生,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解答。另外,任何一门的讲授学科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现在,正值中小学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虽然有的教师已经教学多年,但教学水平始终并没有较大提高,就是想进行教学改革,也不知从哪里下手。其实,这不单纯是教育理论素养缺乏的问题,因为任何教学改革的构思和完成,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必须坚持辩证唯物论,从客观实际出发,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具体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其次,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传播者,必须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及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教学活动是最重要的。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教学,而知识广博,同时对所教学科造诣较高,则是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前提。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纵横捭阖,生动有趣;有的朴实无华,严谨深刻;有的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但都应该做到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语言精准,举例恰当,讲解清晰,这些都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整个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决定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在人类实践的发展中,它们不断分化与综合,把整个科学向前推进。现代生产是向着两个趋势发展的,即生产的分化和专门化与生产的技术基础的统一。对任何学科的学习和运用都不能孤立地进行。因此,教师就必须努力做到既专且博,不仅要努力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的学科。博与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最后,还应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如如何处理教与学、传播知识与培养智能等的矛盾关系,怎样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达到协调发展,怎样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总体综合效应等。身为教师,仅知道自己“教什么”还不够,更要懂得“怎么教”。“怎么教”并不只是简单的教学和程序方法,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规律的运用。教师通过教育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问题,以便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选择实用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手段,以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加强教育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现在在一些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中,教育科研的氛围还不浓,教师的科研能力还不强,这与我们这样的教育大国,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称的。

学校不是科研机构,教师也不是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但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基础,并且是教育理论产生的源泉。教师身处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不断接触到各种实际的教育现象,只要对其加以分析就能够发现各种问题,而所有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正是教师科研的突破口或起点。这就要求教师看到自身优势所在,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化,增强进行研究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能够正确处理,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找课题,在教育研究中寻答案,在教学质量提高上求成果,而不要抛开自己的教学工作,为研究而研究,把教学与研究对立起来。

锐意改革,开拓创新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今后就难以发展。开拓创新,不能离开教育和人才。国家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然而,教育领域中原有的一些东西又与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必须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改革主要是怎样面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怎样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对教师开拓创新的要求,必须从学生的智能发展,从其创造能力、创造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出发。

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认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使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必须根据其生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相应地采取教育措施,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里丰富多彩的内容,创造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识兴趣得以激发;对学生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教师都应保持高度的敏感,及时、恰当地予以肯定,以刺激学生强化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能够实际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进一步激发探索未知的兴趣。

其次,要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积极思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需要,更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是培养他们创造能力,激发其创造精神的主要途径。由于创造是千变万化的,教学方法由此也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再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要善于组织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比较、实验、研究、发现和创造。学生学习中的这种创造和发现,虽然大部分是主观的再创造和再发现,不一定有着客观社会价值,但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仍然是新的发现和创造。所以,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其继续保持创造的意向。

最后,要对学生讲授科学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发明创造的有力武器,传播科学的方法论在发展学生创造性中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对科学方法论的认识和掌握,主要依靠教师传授,并在其引导下运用。

四、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关心学校,维护集体荣誉

教育事业是项集体的事业,把学生们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靠教师集体的努力。学生们的成长,以及优秀人才的出现,并不是一位教师劳动的结果,必然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任何一所学校,要完成好教育任务,都必须发挥出教师集体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靠集体创造的业绩来赢得荣誉。所以,关心学校,维护集体的荣誉,是教师道德的重要要求。

要关心学校,维护集体荣誉,必须以自觉的态度对待学校的所有工作,为学校荣誉添彩增光。学校是一个完成特定任务的整体,工作有着明确的分工,而不少工作都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做好的。如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实验与改革的探索,一些科研课题的完成,学校对外的交往与交流,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等,都涉及到每一个教师。

学校的荣誉,是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后而得到的肯定和褒奖。所有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与学校集体的荣誉、教师群体的形象相联系的。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在行使教书育人职责时,处处考虑学校的荣誉和教师群体的形象,有着一种集体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体现出来。

关心学校,维护集体荣誉,还要积极倡导良好的校风,培育学校精神。良好的校风是学校长期形成的风气、传统和习惯。它在学校师生员工的言行和人际关系中处处体现出来。良好的校风是从优良的传统继承和发扬而来,是所有学校人员精神面貌的反映,体现的是学校群体的形象。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校风建设的内容也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继承传统,培养新风,在全体师生中应该成为共识。

学校精神是学校一代代师生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人生价值观与共同的道德意志。学校精神是学校有着深切的亲和力和认同感的内在原因,同时更是学校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极重要因素。各个学校的历史、传统都不相同,学校精神也各有特点和区别,但求真、务实、团结、开拓、进取都应该是应有之义。培育学校精神需要一代代师生共同进行努力。

团结协作,相尊互学

在社会主义里团结协作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以教书育人为基本职责的人民教师更加需要如此。因为现代教育是群体协作性很强的一种职业劳动,它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及至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真诚普遍合作。

现代的教育是分科教学,教师因此要特别注意以团结协作的精神来对待教学,这既是教育目的统一性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不同科目及年级的教师之间,年龄与特长不同的教师之间,都必须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团结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勇于创新,共同提高。所有文人相轻、意气用事、相互拆台等都是错误的。特别是把教师受到损坏间的矛盾扩大到学生中去,借学生之力出自己之气,既破坏别的教师的威信,也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受到损坏,更无法谈到用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所以,教师能否为加强教师集体的团结而自觉努力,是衡量其道德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努力进取。

首先要尊重别人。无论是对权威教师还是普通教师,或不同学科的教师,一律要平等相待,同样尊重,不能因人而异,厚此薄彼。唯我独尊、盛气凌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可取的。

其次,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在相互合作中教师难免有观点的分歧,这就需要发扬民主作风,摒弃门户之见,虚心听取别的教师的意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如果对别人的不同意见听不进,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则造成的后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再次,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在合作中,对别人的劳动要尊重和支持,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给别人。对资料不垄断,对信息不封锁,为别人主动创造条件,同心协力,搞好教学。那种在成绩面前争名夺利、斤斤计较、互不相让的做法和态度是不可取的。

最后,新老教师要互相学习。一般来说,老教师知识相对较多,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工作态度踏实,值得新教师学习。新教师则思想敏锐、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对老教师而言这是个促进。因此,新教师对老教师要尊重,虚心向他们求教,不断地使自己成熟起来;老教师对新教师也应爱护和关心,对他们的进取创新精神注意学习,使自己永葆青春。

总之,如果教师具有团结协作、相尊互学的品德,就可以做到严于律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形成关系和谐、内聚力强的教师群体,从而形成无形的教育力量。

五、尊重家长相互配合

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它们在学生的品德形成、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教育无法离开家庭教育,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教师与学生家长应该互相合作,协调一致,才能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家长要尊重,并把其作为应该具备的道德行为。

与家长主动联系,取得支持与配合

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紧密配合。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着两个不同的两个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家长对子女最为熟悉和了解,不仅清楚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而且清楚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因此,家长就可以根据子女的特点和表现,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二是具有较大的权威性。父母是对子女具有权威的。在子女心目中,父母是最关心、爱护自己的,因而对父母的话就比较容易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权威还建立在依赖关系上。青少年学生处于学习阶段,经济上和生活上都依靠父母,这也多少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权威性。由于家庭权威带有伦理关系及依赖关系,所以这种权威既有号召力,也具有感染力。所以,为了对学生教育好,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主动联系,以取得其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对学生施教,使其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长作为孩子的长辈,为子女设计美好的蓝图,盼望其长大有出息、有前途。教师与家长尽管所处的地位和所充当的角色各有差别,对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和要求各有差别,但都是为了使学生长大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在教育目标基本一致的前提上,教师与学生家长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可以相互交换想法和意见,以克服双方对学生不一致的要求,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强大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