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
30873500000032

第32章 主题设计与组织(十三):形成健康心理

主题设计

1.活动关键词

(1)主题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心理卫生

(2)名人名言: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

★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王安石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刘禹锡

2.活动安排

(1)前期准备:让学生翻阅资料,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和有关案例。

(2)运用媒体:多媒体

(3)课堂类型:讨论、交流

(4)主题构思:

一节课,分成四个板块。

一板块:开始部分,接受做心理测验题。

二板块:阅读消息,心理健康问题,全球人类关心的大事。

三板块:漫谈讨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10项要求。

四板块:结束部分,初步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卫生问题。

1.活动目标

(1)目的:让学生们认真对待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先初步了解心理健康对我们有何重要意义,它有什么标准。

(2)认识:学生要知道心理障碍是如何形成的,会怎样表现出来以及它的成因和危害是什么。

2.同学互动

方案(一)

(一)第一板块:(旨在引发兴趣,营造氛围)

班主任语:这一学期的班会课,我们是围绕心理品质、心理健康这个主题来进行的,大家学习了很多的心理品质方面的知识,参加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有趣活动,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今天,先让我们来做一份心理测验题。见《索引资料》

请不要紧张,做这份测验题,不算成绩,做心理测验题的时候,请大家跟着感觉走,要随心所欲、不要考虑过多,更不要相互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体现出自己的心理状态。

(每人一份,分发心理测验题,材料之一)

你认为是的打“√”,认为错的打“×”。

做好了之后自己再统计一下,共打了几个“√”,几个“×”。

(二)第二板块(心理健康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请大家读几则最近从报刊上刚摘录下来的消息:

材料之一:《中国教师报》2004.3.17《中国青少年成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材料之二:《扬子晚报》2004.6.10《精神障碍全球告急》

材料之三:《扬子晚报》2004.8.9《心理疾病患者学生增多》

材料之四:《扬子晚报》2004.8.12《20%中国儿童面临抑郁症威胁》

材料之五:《扬子晚报》2004.7.21《别让“初二综合症”纠缠孩子》

班主任再为大家提供几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1)2004.5一名中高三学生从四楼跳下,身受重伤;

(2)2004.7.30一名县纪委干部从县人民医院急诊大楼跳下身亡;

(3)2004.8.6一名85岁的老太太从合德镇众兴路二楼跳下身亡。

现在大家可以一起说说自己的看法。

你对全球人类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感受。

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周围人因心理健康问题致残致亡的事例。

教师小结:

(1)请大家记住几个数

全球每10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患有精神或行为障碍;

全球每4个家庭当中,就有1个人患有精神或行为障碍;

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率为21.6%~32%;

现代医学研究验证,成年人所患的疾病50%~80%始于精神因素。

至2020年,心理障碍之一的抑郁症,将是全球除了心脏病之外,第二种致残或死亡的疾病。

(2)回顾一下刚才让大家做的一份心理测验题。

这份测验题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周林编制的,这份测验题的名字叫《请你不要这样想》。

我们迥异的生活环境导致每个人的生活观念也各不相同,观念不同又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现形式。

当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绪表现出了状况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变得不正常起来,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上面15种想法或观点都是不好的。因此,心理专家郑重向我们提出:请你不要这么想!因此说,这15道题都是错的,应该全打×,15个×。

假如你对其中的一些想法意念非常坚信,认为这是生活的必然,因此你就打了√,那么,这就会使你很难与整个世界融洽相处,就会使你经常感到忧虑、烦恼、不安……。

现在,我们不少同学打了很多的√,这很正常,因为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于我们之间,希望同学们对它能重视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整它,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回归正常。

方案(二)

(一)第一板块(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10项要求)

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还了解到了我们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专家们通过调查研究,对我们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10项要求。这10项要求几乎概括了这学期我们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课的所有内容,只是内容更简单系统了。

这10项要求非常全面非常科学,我们把它制成一张卡片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保管好它,对照它,有时间就思考一下,因为这就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对着看它,有利于调整同学们的心理状况。

接下来,我们大家就中学生心理素质10项要求,粗略的谈谈、讨论讨论:

(1)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了,我们的心理也会健康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在考试分数与名次上钻牛角尖的话,这定会影响到我们心理的健康。

(2)崇高的理想目标

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就会有健康的心理;反之,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更谈不上心理健康了。

说说理想信念,大的、小的,远的、近的,崇高的、卑劣的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3)坚强的意志力

坚强的意志力是一种健康心理,没意志力当然就谈不上心理健康。

谈谈意志力与学习与理想之间,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4)自制力和承受力

有自制力和承受力的,则心理健康;反之,则心理不会健康。

举例:碰到一次重大打击或挫折之后的状况。

(5)强烈自尊心

有强烈自尊心的人,心理会健康;

反之心理就不会健康。

说说公布考试成绩、排名次对自尊心的影响。

(6)自信心与责任心

有自信心、有责任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反之,则心理就不会健康了。

注意区分自信心与责任心。

(7)求知欲望

有求知欲,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

反之,心理则不会健康。

求知欲望不会一直存在,如何让自己一直保持求知欲?

(8)同情与宽容心

有同情、宽容心的人,心理会健康;

反之,则心理不会健康。

同情、宽容心并不同,列举。

(9)理解与尊重他人

能理解、尊重他人的人,心理是健康的;

反之则心理不会健康。

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

(10)与人为善的想法

善待他人、与人为善的人,则是一种健康心理;

反之,则心理不健康。

举例说明。

(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10项要求进行学习、讨论,让同学们明确认识,对心理素质的认知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事情。一节班会课活动时间太短,好在其内容已散布在班会活动中。这节班会课的目的是让问题条理化、加深印象。以上活动形式不够丰富,望同学们自己掌握。)

(二)第二板块(心理障碍,心理卫生)

班主任总结:

心理健康的反面就是心理不健康,也就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有1.内因;2.外因;3.心理自身方面。

面对心理障碍,有两句成语

(1)要未雨绸缪;

(2)勿讳疾忌医。

最后,送给大家三句话:

(一)讲究心理卫生。

(二)关注心理障碍。

(三)保持心理健康。

3.课堂预习和温习

(1)课前预习:查找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案例。

(2)课后温习:交流如何做心理健康的人。

师生评价

1.活动评析

A.教师评析:

B.同学评析:

2.信息反馈

索引资料

1.《心理测验题》

请不要这样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周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就形成了各自的生活意念。依据心理学的研究,在相当大程度上一个人的情绪表现与自身的某种观点、某种思考方法,以及相应的感受结果相关联。而一个人发生情绪或心态上的困扰,有许多出于不合逻辑的思考模式或不合理的精神意念。

心理医生告诉我们,在这个强调心理健康的时代中,一个人如果能学会广泛运用理性思考,这个人就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困扰,从而保持正常的情绪感受。你也许要问:我可以掌握理性的思考方法吗?我的情绪表达是不是正常合理?下面,心理医生给出了15个生活意念。你可以根据自己第一感觉做出是与否的回答,它能帮助你领会和把握合理的人生观。

(1)我应受到人们的喜爱,我的所有表现都应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叹。

(2)一个人应该无所不能,在所有方面都有成绩,只有这样的人,活着才有意义。

(3)有些人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对于这样的人必须严惩不贷。

(4)如果事情没有按自己的步骤进行,就会进入一个举步艰难的境地。

(5)我们遭受到的一切痛苦都是客观的,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默默承受。

(6)对于恐怖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谨慎,只能接触,应该随时防范它的发生、发展。

(7)逃避问题比解决问题要轻松些。

(8)各行各业很多,我只要随便选一个好好干,一定会做出很好的成绩来。

(9)只要找一个强有力的依靠才能活得潇洒。

(10)历史决定今朝,这也是为何人往往要回顾自己的切身体验。

(11)假如我要与别人友好相处,就应该先让别人知道我的想法。

(12)事业上的挫折并不可怕,但还是会让人有挫败感。

(13)每个人碰到的问题都应该得到完美的解决,否则就会有烦恼的感受。

(14)各种事业都在最初不被理解,而一项“成功事业”,别人常常艰难指责或根本无法指责。

(15)情绪是种潜意识,人们无法改变。

上面15种想法或观念都是不合理的,心理医生会告诉你“不要这样想”。假如你对其中许多意念都是十分相信的话,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必然的,就会使你艰难和整个世界交融,经常受忧虑、烦躁、不安的困扰。不过你不必担心,心理医生能够使你从中解脱并得到启发:人的精神意念都不相同,是无法十全十美的,你在问卷中承认的某些意念,恰好反映了你心理感觉上不够稳定的地方,你可以用心体会,从不乐观的意念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心理上的自我实现。

2.《中国青少年的成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的教育家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急切地追问:青少年的成长到底怎么了?人们一味地追求产值的发展观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同样涉及到教育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说,大城市中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人生态度却十分悲观和颓废。她认为,学生们表现是拜金社会心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情绪低落都不是暂时性的“青春期叛逆和苦闷”,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4亿17岁以下成年人中,大约有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课业繁重、生活乏味、将来就业压力巨大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心理普遍失衡和忧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应试教育过度功利化的导向,则使学校顾及不到培养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

3.《精神障碍全球告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精神障碍已成为当前世界最值得关注的疾病之一。每10人中,就有1人经历着精神和行为障碍,这就意味着全球约有4亿5千万人会被这一疾病所困扰。每4个家庭中,就有1个成员被精神障碍影响。至2020年,抑郁将是全球除去心脏疾病外,第二位致使残疾和死亡的疾病。

4.《心理疾病患者学生增多》

抽动症、多动症、忧郁症……近几年,南京脑科医院接待了很多学生病人,最多的一天有40多人,而其中有不少为了“保护”孩子而全权代表前往看病的家长。

记者在南京脑科医院碰到一位代儿子看病的家长。她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还影响周围同学,妨碍他们听讲。在家里,每次吃饭,都会先“折腾”一番,打烂几个碗碟才能吃完。由于她自己也是一家专科医院的医生,了解儿子可能患有多动症,可不知吃什么药好。想来医院的心理治疗中心咨询一下。可她并不敢带儿子一起来,怕儿子觉得自己患有“精神病”。

根据该院张医生介绍,自暑假以来,他所在的心理治疗中心学生患者日渐增多,最多一天接诊40多例,昨天一上午,他就接诊了20多位患者,学生占了半数,其中又以多动症、忧郁症以及发育问题的学生患者居多。同时,张医生还告诉记者,因某些家长对精神病科有偏见,所以不让孩子一同前来就诊。在他每天接诊的人群中,全权代替孩子前来看病的就占约10%。因为他不能观察病人发病的表现,不能准确无误判断病情,因此,很多家长都是在浪费时间、精力。

5.《20%中国儿童面临抑郁症威胁》

记者从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得知,目前中国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学院王卫博士指出:这种抑郁首先是归结于中国家长对其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和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易表现出忧虑、抑郁以及烦躁等情绪。被这种消极情绪不断影响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院父母养育与家庭支持中心主任马修·桑德斯说。

临床诊断发现,儿童不正常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躁、抑郁、恐慌等;异常行为问题则包括自闭、攻击性强、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将直接导致孩子出现不正常行为。

在天津儿童医院从事儿童教育咨询的赵冰指出,孩子上学后,中国父母的注意力普遍转向其学业。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让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所有问题。而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问题却无人关注。

在孩子抚育上过于焦虑的情绪使中国父母很早就把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将直接导致孩子出现不服从、易怒、爱哭、好斗等行为问题。

专家们指出“积极抚育”的家长教育概念:首先,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令人感到安全并且总是充满兴趣的环境;其次,父母应当采取一种积极反应的抚育方式,经常鼓励孩子,对他们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多花一些时间与他们谈天和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