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我们为低碳环保行动起来
30881200000014

第14章  心灵怎样低碳

一、控制坏情绪

这些年,经过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众多的环境因素与癌症的发病有关。而且,科学家们的研究还表明,心理因素也同样成为癌症的一个重要诱因。

可是,心理因素为何能引起癌症的发生呢?根据现在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一些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功能。在健康人的体内,虽然一些正常细胞也存在着发生突变并成为癌细胞的可能,但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在这些细胞增殖之前,能够及时地将它们破坏和消灭。但是,如果人的情绪或其他心理因素长期不好,那么就会降低免疫功能,从而对癌细胞的肆虐显得束手无策。

情绪与癌症的关系极为密切,其机理何在?科学实验证实:在情绪好时,大脑的情感中枢就会分泌出一种有利于健康的“脑内啡肽”物质,这种物质既可以镇痛,又能抗衰老,且能激活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抑制癌细胞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并且还能调节内分泌功能,排除生理障碍,使人体细胞活性大大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相反,假如在情绪不好时,就会使肾上腺素皮质酮分泌增加,这种激素一旦进入血液后,就可能损害人体免疫功能,进而引发正常细胞的癌变。

因此,为了避免情绪不好而造成一些疾病(特别是癌症),应尽量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心胸开阔、豁达,对那些突如其来和难以抗拒的不良精神刺激,如天灾、人祸或亲人故去等,要冷静对待,善于解脱,节制过分思虑,学会自我安慰,并且尽早从不良情绪的阴影中走出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莱西曾对一组癌症患者的生活史做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从童年时便有过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他们或早年丧母,或青年失恋,或中年丧偶,或老年失子。结果,就是这些精神刺激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顾影自怜,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工作缺乏热忱,并且开始抑郁悲伤、情绪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在对那些早期施行手术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实行术后观察,结果发现那些对治疗效果表示怀疑、情绪压抑焦虑的患者,病情常常复发且术后恢复不良。德国科学家巴特鲁施博士在研究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时发现,在病情发生比较严重的10位患者中,其中有9个与绝望、孤独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曾经有一位学者对8000名癌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都发生在失望、孤独和其他沉重打击与精神压力频繁发生的时期。中国的调查资料表明,许多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半年都受过一些比较大的精神刺激,比率已经超过50%。

美国癌症专家约翰·卡茨伯格就曾经说:“如果人们从儿童时期就学会克服紧张心理的话,那么,癌症的发生就会相应地降低。”不难看出,一个人能够时常保持豁达的性格和非常良好的情绪,培养和维护健康的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预防癌症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二、关于抑郁症

现在,随着人际交往的日益广泛和复杂,许多人因为不能适应,造成人际关系困难,结果就引起情绪障碍,抑郁症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现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称: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重要疾患。世界抑郁症患者目前已达2亿多人,美国现在每年就有1100万人患抑郁症,而且在这些人中,大约有15%最终都会选择自杀。

抑郁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人们在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情或挫折时,往往会产生困惑、不安和消极的不良心态,其特点就是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话语和活动减少。通常,轻者没精打采、兴趣索然、厌食、失眠、胸闷、乏力等;重者思想进入抑制状态,情感麻痹,不能思考,整天呆着或躺卧在床上,缄默、拒食,对外界任何刺激都不作任何反应;有的抑郁症患者甚至还伴有一些想象和幻觉。

因为抑郁症这种疾病很少事先被人发现,有的人甚至连自己都不知晓已患病,结果往往误将精神低落、失眠当作一个单纯的躯体小疾,从而延误治疗并形成大患,轻则备尝折磨之苦,重则就会导致轻生自杀。

世界历史上许多名人,比如,牛顿、丘吉尔、达尔文等都曾患过抑郁症,戴安娜更是一生中患过4次抑郁症,为此,心理医生为她专门治疗了两年。

识别抑郁症主要看以下五个特征:

1.虑。多思多虑,焦急不安,胡思乱想,“坐”就不宁,或是经常一筹莫展,常常自责且自卑。

2.懒。无任何原因地突然疲乏无力,自觉懒散无能,甚至连一些日常生活、简单的工作或家务活都懒的应付。

3.变。性格明显改变,前后简直判若两人。

4.忧。忧郁悲观、意志消沉、无信心和活力,时常有一种万念俱灰之感,感情压抑、苦闷,对外界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并经常感觉有许多身体上的不适。

5.呆。动作开始减少,行动呆滞、被动,思维迟钝、构思困难、记忆力和注意力明显下降,理解力和脑功能明显减退。

一般来说,久治难愈,或是原因不明、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失眠,就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信号。

有些抑郁症患者虽然感觉身体比较不适,但生理检查结果显示,他们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各种身心疾病都会引起一定的抑郁。服用利血平、降压药、抗肿瘤药等药物,也会导致抑郁。更年期、妇女月经期、老年期,都可能出现一定的抑郁,正常人平均一年患6次感冒,在得重感冒期间,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忧郁、自卑的心理反应。而且,75%的抑郁症都是由各种精神压力造成的。

那么,到底该如何防治抑郁症呢,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要做情绪的主人。通过意志力努力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心情,保持乐观的情绪。学会直率、坦诚,而且不要过分自责、自卑、自怜。

2.要多与人交往。不要拘泥于个人的小天地,时常患得患失,而是自觉地把自己置于集体中,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去寻求温暖和友谊。

3.向自己的榜样学习,阅读一些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开阔心胸。

4.经常参加一些文体活动,调节精神生活,消除心理紧张,陶冶情操,并且开阔心胸。

5.学会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调节。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应多从好的、积极的方面着想,并且保持豁达的情怀。不要瞻前顾后、想入非非,不要有过高的奢望,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准,这样有助于走出困境。

6.学会将自己的忧伤、痛苦,以一个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要敢于把自己不愉快的心事向一些知心朋友、老师、家里人进行诉说,或采用其他一些迂回方式,从宣泄中得到一个解脱。

三、消除心灵疲劳

通常,人的身心都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统一体。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就能加速消除疲劳,而那些忧愁苦闷、悲观抑郁的心情就可使消除疲劳的过程大大延长。所以,当人疲劳时,可通过心灵环保使人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良好的状态,这样有助于彻底消除疲劳。

一般,心灵环保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一)身心放松法

假如采用一种特定的身心放松方法,就可降低人的紧张和焦虑意识,从而使人的脑力劳动效率提高,抗疲劳能力增强。这种特定的身心放松法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比较幽静的环境。暂时有意识地放下或忘记那些自己心中的日常学习和一般性工作事务。选择一种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躺均可。活动身上的一些大的关节与肌肉,动作不需要一定规范,但做的速度应均匀、缓慢,直至关节放开,肌肉放松。此时保持呼吸自然、流畅,尽可能不用意识支配呼吸,并达到在悠然自得中忘掉呼吸的一种境界。并且集中注意力,把意念归于某一对象,或有意识地注意放松整个身体,从而达到一种比较清静的清醒状态。想象一些美好的事情,这样来达到一个忘我的境界。

(二)自我调节法

自我调节法是心理疗法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当你疲劳时要学会休息,休息并不是简单的睡觉或不学习,事实上,它应该是对精神和肌体的一种有效调节,比如,疲劳时到户外尽情地活动一番,和同学聊聊天,看看电影,星期天去游乐园,从而使自己彻底放松一下。平时的生活一定要有规律,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一定不要凭自己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一时冲动来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保持一种宽容、大度及自我安慰的心态,从而使自己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这样就能达到心理平衡,从而使自己心情舒畅,消除疲劳。

(三)音乐疗法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通过心理作用来影响我们的情绪,陶冶人的性情,并且达到消除疲劳和振奋精神的目的。美妙动听的音乐不仅可以使人心情感到舒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使注意力集中,进而放松情绪。采用音乐疗法消除疲劳时,可选择一些舒缓的音乐,比如,《梁祝》《水上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青年圆舞曲》《田园交响曲》等。

四、控制情绪少发怒

中国的医学对于“怒”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它认为:怒皆由气而生,气和怒是两个孪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导致怒火勃发。怒气会使人“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这个常识早已经被人们所熟知。

正所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一些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

可是,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社会伦理上讲,发怒都是有百弊无一利的。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堂前就高悬着“制怒”警言,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先人们对发怒的危害性早有认识。

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因盛怒而身亡者。

五、控制网瘾

现在,随着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普遍都比较大,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比较欠缺,需要得到发泄和理解,而网络的出现,就使得他们放下所有的顾虑,重新找到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自我。

俗话说得好,玩物就可以丧志。好端端的上网,有些人却弄到一个过于偏执的地步。有报道称,一名女生因在网上与网友发生一些争吵,结果引发精神抑郁而跳楼自杀。现在,不少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情感中陷得很深,自我麻醉,自我安慰,就像吸毒一样,一天不在网络上寻求刺激,那简直比死还难受。他们开始可能是觉得新奇,寻找一些情感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可时间一长往往就会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许多人可能对此不能理解,觉得网上聊天很开心,并且随心所欲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约束自己,可是,怎么会去死?你不知道,上网过度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在网络综合征的早期,患者往往是先感受到上网的其乐无穷,然后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甚至有些患者晚上起床上厕所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开始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具体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只有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一些晚期患者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马上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严重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网络综合征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其中男性患者占总患者数的98%,女性占2%,其中,20~30岁单身男性是典型的易患人群。

网络综合征的症状一般表现为:手指不停地动,仿佛在控制鼠标移动似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在他们脑中萦绕,那就是赶快上网。这些人好像只是为了活着才睡觉和吃饭,他们不愿离开自己的电脑屏幕,而且人际关系开始逐渐淡漠,情绪波动,时常烦躁不安等。最严重的沉湎者往往会以自杀而告终,当然,不是虚拟的自杀,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杀,这些人正是网络综合征的一个典型受害者。

网络综合征往往会使一些人失去自我,改变个性,尤其是那些网络情感上的交流,如网络爱情中就充满了虚拟的性诱惑,从而使人感到激情难耐,沉湎于网络爱情之中而不能自拔。易患网络综合征的人在平时往往是一些希望得到关注、孤独感强而又非常渴望交往的人,也可能是那些认为自己不能成功而感到压抑的一些自卑者,或社会地位较低而社交面比较狭窄的人,他们都是最容易成瘾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比较冷漠、自私或与人格格不入,结果就造成了现实与虚拟社会中角色分离性人格的产生,从而被称为网络双重人格,并且其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在现实社会里的表现有着非常大的反差。他们可以在同事和家人面前是谦谦君子,但在网络中往往又是粗话连篇的一个率真人,两副面具使他(她)越来越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结果越来越与身边的人显得格格不入,从而达到一个走火入魔的状态。在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后,他们能成为掌握一定权力、勇敢而成功、富有智慧的英雄,凡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或失去的,在网络中他们都能够实现。因此,他们错把网上的所有东西当成真的,把现实生活反而当成是假的。

要想帮助他们彻底摆脱网络综合征,首先要让他们对成瘾行为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并从控制自我行为做起,约束上网时间;还需要经常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并且帮助他们实现某个计划,从而改善与人交往的关系,体会在真实生活中的那种成就感,并且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定要重视现实生活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并且帮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做好实实在在的事情,破除沉迷于虚幻世界的心理,最后才能调整心理适应力,从而摆脱对网络所产生的依恋。

六、切莫孤立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一定不要有意去孤立自己。要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大胆展示自己的勇气,一个人假如太过内向,是会让他周围的同伴所厌弃的。

某所著名大学有一位老年教授,讲过一件发生在他在参加学生的联欢会时的一件事。

那一天,酒过三巡,教授建议来一点节目助兴。自己首先唱了一首歌,然后再把麦克风交给其他的女学生,让她们继续表演。但在场的女学生都你推我拖,居然没有一个肯伸手接过麦克风来大方地进行表演。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一部分女学生在尽量想法设法躲避那位教授的视线。

这位老教授非常感慨,这群女学生大学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发自内心地为这些女学生们的未来生活感到忧虑。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主动与人进行交往的勇气,假如从这个观点出发,那么,你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享受到一种愉悦。

七、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态是一种持久、稳固的情绪状态,那些保持良好心态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往往是积极进取的,心情开朗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并且能改进人际关系;不好的心态则使人的精神感到郁闷,对生活缺乏一定的信心,一旦遇到挫折,更是情绪沮丧。一般来说,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我们就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

一个人假如老是四处碰壁、无所成就,那么必然会破坏正常的心态。有些人好高骛远,结果就总是一事无成。假如能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并且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工作繁杂而缺乏耐心,那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经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功,往往就会使人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快乐。

(二)一定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俗话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愉快的事当然有益于良好心态的形成,但生活中不可能万事都能成功。不善于全面看问题的人就会埋怨运气不济,而那些全面看问题的人就会想: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心。事情的失败,也许是自己违背了事物的某些规律,也许是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所致……这样想的话,非但不会沮丧,还能从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引为成功之母。

(三)要使自己不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并且勇于实践

一个人的心态好坏,常是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事物别人能够很快接受,自己却一无所知。一场电影看后,别人都感慨万千,自己却一无所得。当然,这与审美能力、理解能力、知识面有关,久而久之,便不免会有一种落伍之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这就需要我们扩大眼界,并且丰富知识。不轻易放过一些增长见识、动手操作的机会,不要总是在等待、在担忧。只有行动会给你带来充实感,这是因为幸福就在你自己的奋斗之中。

八、一“笑”治百病

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这都是促进身体健康的有益格言。生命的科学告诉我们,只要提倡乐观主义的精神,保持自然的愉快情绪,那么,就会保持青春的活力,从而推迟衰老的进程。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官突然得知他父亲被贼杀死的噩耗,悲痛异常,放声大哭,哭罢便感到心痛,数日后,病情加重,这样病发一月余,自觉胸中有一小团块,时常剧痛难忍,百般治疗就是不见好。迫不得已,他只好求治于著名中医张子和。张子和了解发病原因后,就开始模仿巫婆的样子,乱说一气,信口开河,戏谑患者,这样一逗,患者居然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如此过了几日,患者竟然发现胸中的团块不翼而飞,而且从此心痛病竟然不治自愈。

事实上,这位小官是因悲痛过度从而患病的。对“喜、怒、忧、思、悲、恐、惊”皆能致病的道理,中国医学很早就有了独特的见解。古代中医认为,七情的变化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一般属于生理活动范围。但如果情绪激动过度,则有可能导致内脏功能失调,气血紊乱,从而发生一些疾病。

九、有关佛学的启示

要知道,在佛学里,修炼心性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菩提。涅槃境界指的是人的智慧的圆满,而佛家的智慧就是指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看待这个世界,所谓涅檗境界和智慧圆满,就是指修佛者断除了一切烦恼,并且已经超度死生因果,即灭生、灭死、灭因,灭果,也就是一切都已经彻底不存在了。

早在中国唐朝,六组惠能就留下了这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某种角度来说,佛学是一门非常玄妙的心理学。

无论佛教里何宗何派的心性修习,其宗旨无非都是上述几点。其优势就在于可以去除心理失去平衡的根源,并且能够调整心态,在平衡心理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佛学放弃客观世界而看重个人的主观世界,从某一角度看虽然是比较消极的,但假如人人都重视主观世界的修持,那么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将寓于其中。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并非全是消极的。

老、病、死是人生的三大关,尤其是死亡关,是人生最痛苦、最难通过的大关,佛学以“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以此来证得觉悟而能生死(即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空的,以帮助人们超度死亡关),正是因为佛家乐观地看待生、老、病、死,心灵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才可以帮助人们蔑视衰老,看轻死亡,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这些都是佛学心性之学给我们的启示。

佛学的心理修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人的一生要平衡心态,必须从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轻重取舍,既要看重一些事情,同时也要看淡一些,当然,也只有看淡一些才能看重一些。人的一生就好比一幅彩色画,有的地方要浓,那么有的地方就一定要淡,关键就在于浓淡调匀。

只有这样才能去除因不切实际的妄欲、妄念而带来的那些痛苦和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