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王智斩缅王储
古代中印半岛盛行象战。
公元1569年,泰国阿瑜陀亚王朝被缅甸灭亡。1584年,泰王子纳黎萱在肯城自立为王。缅王闻讯,于1592年派出王储帕玛哈马拔拉率兵讨伐。纳黎萱与其弟帕埃夏托萨录在素攀府领兵迎战。当缅军刚刚进入泰军埋伏圈时,泰国伏兵四起,缅军阵脚大乱。然而此时,意外情况发生了。泰王兄弟所骑的象春情勃发,看到敌象四处奔逃,便立即追赶,一时间尘土蔽日。
待得尘埃落定,泰王发现自己已经陷入敌阵,只看见缅王储骑象率众立于树荫之下。泰王飞转脑筋,思寻脱身之计。很快,他计上心来,当即以言相激道:“你为何呆立在树下,敢来与我决一雌雄吗?良机莫失!”
当时,缅王储若是一声令下,其手下将士一定会蜂拥而上,泰王兄弟肯定会被杀掉或被俘虏,因为那时泰王身边只有数名随从。然而,缅王储也不是闻鸣镝而战栗之辈,听到泰王的挑战,心想,自己若不敢应战,未免有失王威。因此,当泰王话音一落,缅王储就催动自己的坐象向泰王的坐象撞去,撞得泰王坐象横向缅王储,王储便乘势举刀砍去。泰王灵活地俯首闪过,但帽盔还是被砍破了。不过,泰王的坐象回过身来时反撞了一下缅王的坐象,使得其象也横向了泰王。于是,泰王举刀猛砍,正中缅王储的右肩,缅王储当即死于象颈之上。缅军看到主帅已死,无心恋战,便退兵而回。
此后150年里,缅甸再也不敢染指泰国。
泰王灵活地运用了激将法,使敌人失去了常态,变得意气用事,最后他转败为胜。
既然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最好的思想。
——但丁
姑娘的帽子
一位衣着入时的姑娘碰上了几个轻薄的男青年,其中的一个竟一伸手把姑娘的帽子给摘了下来。姑娘震怒了,但她没有开口骂“流氓”,而是马上冷静下来,彬彬有礼地说:
“我的帽子挺漂亮,你以为是吗?”
“当然,它和你这个人一样,真美!”那个摘人家帽子的男青年答道。
这时,姑娘显得更加大方有礼:“你一定是想仔细看看,好给你的女朋友买一顶吧?我想你决不是那种随意戏弄人的人。”
“当然是这样。”那个青年被姑娘的气度和语言征服了,他红着脸答道。
姑娘见他由轻薄到狼狈的样子,又调侃地说:“请你不要买了。”
青年不解:“为什么?”
“别人会给摘去的。”姑娘不无幽默地说。那个青年有几分尴尬地把帽子还给了姑娘,并道了声“再见!”他的那两个伙伴也佩服地向姑娘点点头,离去了。
姑娘胜利了。
让别人能反过来处在自己的处境上考虑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上上之策。这位姑娘既没有给自己和那个男青年难堪,又教育了他,实在是一位深谙说话艺术的人。
哲学生活在言词中,而真理和事实则以远胜于语言公式的种种方式涌入我们的生活。
——威廉·詹姆斯
农夫巧答乾隆问
乾隆皇帝一次带领一班大臣,乘着龙船,沿卫河南下,到农村巡视。
乾隆倚身窗前,观赏一路上的乡村景色,看到路边农民在田野里耕作,牛羊在岸边吃草。这种景色,以前只在图画中见过。如今活生生呈现在眼前,真感到心旷神怡。
龙船绕过一座山,见到一处乡村。乾隆想了解一下农村情况及民间有什么疾苦,便召来一个在田间除草的青年农夫,详细询问。
凑巧这个青年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皇帝在京城里闲得发慌,借着巡视名义,四处观光。他千万不能谈真实情况,万一惹恼了皇帝老儿,自己性命难保。于是尽拣好话说,乐得讨个皆大欢喜。
乾隆问:“今年收成如何?”
回答说:“又是个丰收之年。”
“农人的生活怎样?”
“家家户户衣食丰足。”
“地方长官还贤良么?”
“个个爱民如子。”
乾隆听了,果然龙心大悦,面带笑容,因为大臣们平时上奏的农村情况正是如此,看来真是国泰民安了。
乾隆一高兴,叫身边的大臣们各自报出自己的姓名,然后由这个农民分辨他们的忠与奸。
大臣们知道乾隆是要通过这个农民,收集百姓们对他们的舆论,万一农民说出了真实情况,触怒了皇上,后果很难预料。但又不敢违抗圣旨隐瞒自己的姓名,大臣们个个战栗。其中有好多大臣的名字这个农民都熟悉,民间也常有议论,自然有忠有奸,但怎好照实回答。他想:这是皇帝在做戏呢,就上前奏道:
“满朝都是忠臣。”
乾隆问:“你怎么知道的呢?”
回答说:“我每次看戏,台上的奸臣像曹操、秦桧,都是满脸白粉。今天看到的大臣,个个体态端庄,面色红润,所以知道都是忠臣。”
乾隆听了,大笑不已。
对于这个农夫而言,他不需要多么正义和不顾自己性命地向皇帝反映当前的严峻形势,最主要的是保全自己,因为皇帝不会因为他的一句话改变什么,但是他自己却可能会为自己说的话付出代价。明哲保身的言语更是难得。
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莫里哀
蒲松龄驳权贵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是刚直不阿,满腔正气。一天,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在席上,一个穿绸裹缎的矮胖商人阴阳怪气地问:“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总也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
蒲松龄微微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已经弃笔从商了。”
另一个满身绫缎的瘦高的官吏故意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经商可是挺赚钱的。可蒲先生为何衣着平平,是不是血本无归呀?”
蒲松龄叹了口气说:“唉!大人您说得不错,真是未卜先知呀!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上从南洋进来的一批象牙,许多都是用绫缎包裹,也有极少数用粗布包的,我原来以为绫缎包的会名贵一些,所以就多要了些,只要了少许粗布包的。可谁料带回家一看,咳!绫缎包的竟全部是狗骨头,粗布包的倒是真正的象牙。”
权贵们听后心照不宣,一个个毕恭毕敬,默默无言。
一身布衣的蒲松龄,面对权贵的轻视与嘲讽,巧妙地运用比喻,嘲笑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权贵,而将自己比喻成有价值的象牙。
语言是一块琥珀,许多珍贵和绝妙的思想一直安全地保存在里面。
——理·特伦奇
海涅与驴子
海涅是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因为有犹太人的血统,所以常常受到一些人的非礼貌待遇。
一次,他去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遇到了一位旅行家。这位旅行家主动坐到海涅先生的身边向海涅讲述他在旅行中遇到的一些有趣味的人与事。谁知讲到结尾时,这位旅行家不怀好意地问海涅:“海涅先生,您知道我在这次旅行中所见的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吗?”
“我又没有去过,怎么会知道呢?”海涅淡淡地说。
“在我途经的一个小岛上,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那位旅行者得意忘形地说。
“哦,这很简单,先生,下次我和您一起再去那个小岛,不就有了犹太人和驴子吗?”海涅不动声色地反击道。
面对对方带有恶意的讽刺时,我们只要抓住对方语言当中的荒谬之处,就能予以还击。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说话技巧和方法,那么他就真正掌握了打动人心的利器。
——原一平
圆智妙答乾隆
圆智是清代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的当家和尚。虽然他没有点化之术,却颇有应变之才。
一次,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便独自来到天童寺。圆智躬身对乾隆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主持圆智接驾来迟,万望恕罪。”
乾隆听说这个人就是圆智,想给他来一个“下马威”,于是,马上把脸一沉,厉声问道:“你既然已经知道朕来这里,为什么不率领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亵渎圣躬!该当何罪?”
圆智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小僧岂敢亵渎圣上,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恐引起游人瞩目,有碍圣上安康,不敢劳师动众,故小僧一个人悄悄在此相迎。”
乾隆听他说得入情入理,只好说:“那好吧,就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
一路上,乾隆说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这可不好比。要比得不好,全寺恐怕都会遭受灭顶之灾。”但他忽然灵机一动,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如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更比一步高!”乾隆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圆智自比佛爷,上风被他占了,可又无可指责。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当走到山腰时,乾隆想起了上山时候发生的事,就又想难一难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是一步更比一步高,现在我下山了,你可怎样说呢?”乾隆说完,得意地瞅着圆智,心里想:上山是爬高,好比;下山是落低,我看你现在怎么个比法!
圆智略加思索,从容答道:“如今又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乾隆听罢,不禁对圆智的聪明机智产生一股敬佩之情。
乾隆几次刁难圆智,圆智都回答得很巧妙,既不得罪皇帝,又占到上风。
有许多真实的话都是在笑话中讲出来的。
——斯威夫特
没打算辞职
公司老板对新来的秘书小刘的工作不满意,尤其是最近的一次私底训话,这种不满似乎达到了非开除他不可的地步。
老板对秘书说:“我从来没有碰到像你这样一个办事马虎大意的秘书!我原先聘用的那些秘书身上所具备的优点你几乎都没有,而他们有的缺点你倒应有尽有!你的灵活性不够,太呆板,什么事儿都照本宣科;你的文才平平,远在他们几人之下;你总是不能把办公桌拾掇得使我满意,你的字儿写得也与他们几个相差甚远,只可惜他们几个都申请辞职了。不行,我不能让你这么一个不够格儿的秘书再浪费我的工资啦!”
老板唠唠叨叨地说完,似乎下定了要辞退他的决心。
秘书这时心平气和地对老板说道:“先生,您说了我那么多的缺点,可您却忽视了我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在听了您这么多批评之后,我仍然虚心地接受,没打算辞职呀!”
老板听他这么一说,不禁怔住了,紧接着他哈哈大笑起来,小刘也因此保住了一个对他来说得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我们有时不用刻意去反驳他人对自己的批评,而是用语言引导他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许他就会发现我们的优点或对我们消除偏见。
语言既可以掩饰思想,也可以暴露思想。
——加图
爱因斯坦的回答
1921年的一天,爱因斯坦与妻子一同到美国组织募捐活动,为犹太族青年创办一所大学筹集资金。
当时,有许多美国人慕名前来拜访他,并向他提出一些问题: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你怎么记下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