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结构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惟一宗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体现这一思想,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更富教育意义的设计,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差异,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要保留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捕捉、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为不同学力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支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当然,在大班级授课的现实条件下,每个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加上教学进度与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似乎难以给学生太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在设计教学时,还是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因为这是求得教学实效并节约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必然要求。
2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而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扶持。所以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机会,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还成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的训练基地。教学结构设计中应当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通过教材呈现方式的变革、活动任务的“交付”、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动手、动口、动脑和“做中学”、“用中学”的协作参与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能力。
3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导向
我国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学生成了“信息库”,空有着大容量的静态的“知识”,遇到实际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在具体的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还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成知识授受的过程,还成为一个蕴含着丰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中,把教学过程考虑得细一点,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尤其是涉及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时,多一些事前的准备,应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教学结构方案不是施工的图纸,它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学情做必要的情境化的调整。一些教师常苦恼于是否完成了教案或是否走完了预定的教学程序,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作为事先的计划或构想,一成不变地得以实现是少有的,大多要做一点调整,更何况在今天大家都强调学生主体性、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就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进行各种教学设计。在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前,方案、计划可以调整,它们可以因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而改变。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上下功夫,还应该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如地处理各种“意外事件”。
5让学生当课堂的主角
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需要师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教学成为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学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即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矛盾,因而它们是从属性的矛盾,是次要矛盾。由此看来,教学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所以,课堂的主流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而教师应该退居幕后,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从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授课形式,向以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
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也是新的,课堂教学不能涛声依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教师应尝试着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空,二是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请看一位教师在这方面的尝试:
最近,我上《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判断。这篇课文老教材也有,在以前的教学中,课堂上的气氛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温热,也是波澜不惊的。这次,情况变了。
好的诗文当是三分分析七分朗读。依惯例,这篇文章应该以朗读为基础,通过朗读,让学生领悟。我不再大包大揽,而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发言,然后归纳朗读要求:要读出喜爱的感情,语速较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由学生推荐一名朗读基础很好的同学进行了示范朗读,最后,全班集体朗读,我发现,初一的学生纯真可爱,全部身心的投入,把喜爱济南的冬天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的诗文往往是教者言不可尽传,必须通过欣赏者自己的品味、体悟,才能获得其艺术美的真谛。初一学生已经初步有了这种审美能力,尽管是浅层次的。赏析课文时,我先明确任务,用投影的形式打出一串基本问题:济南的冬天是有什么特点?课文描绘了哪些有特色的景色?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些语句,说说理由……这些题目包括课文重点要点难点和探究发散类。然后,让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学习,每四人一组,基本保证每组有一到两名成绩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利,让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小组当场就消化解决。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个合作学习差不多花了15分钟,这个时间保证了学生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个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课堂上,就是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占有了这个时间,也就把握了课堂,摒弃了传统一言堂,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
在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该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我巡视了各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设性意见,也督促部分不能融入讨论的学生,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随后的15分钟进行了全班交流,由于有了前期的准备,学生有备无患,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勇敢地举起了手,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对课文的某些分析远远地走出了教参的局限,言之成理的分析,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济南的冬天》共用四课时,大大地超出了预计的课时。但是,学生在这四课时中,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甚至是旁观者,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而他们在四节课的自主合作学习中,拥有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他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他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等的同时,也在学习交往,学习参与,学习倾听,学习尊重他人,不断地完善着自我。
把课堂还给学生,抓住了教学的主要矛盾,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组织学习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教学结构设计的原则
教学结构设计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征,对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过程、形式,涉及的教学媒体和方法等多种要素进行整体优化的安排,形成特定的教学结构或模式。这种整体优化安排的结果就是形成实施教学的综合性方案,即教学策略。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学结构设计的产品。从安排教学的措施和方案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均属同一概念。
1系统化原则
系统化原则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去考察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分析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系统状态和相互联系中构思教学活动。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只有对这些要素从功能、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条件下的教学系统的特征,才能作出最佳设计。
2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进行设计时应对教学过程及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作综合的、整体的考虑。这一原则含有两层意思:~是教学设计要考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重的教育任务,将它们纳入设计的整体方案中去,不应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伴随知识学习而产生的态度、品质及美育因素等方面;二是设计时要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不能只注重某一个或几个要素。
3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学设计要建立最优的标准体系,如最优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系,选择或组合最佳的教学媒体、方法和程序等,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最优化”不等于“理想化”,最优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是最好的;换言之,最优的标准是相对的。教学设计是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下,针对某群具体的学生进行的。因而,即使在某个年级某班具体条件下设计的教学是最优的,到另一年级另一班的教学就不一定是最优的,还应做修改或补充。
4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是指教学结构设计不应恪守一种模式或一种程序,而应在反映教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式或方法,从而使设计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教学结构设计的内容
教学结构的设计是一项处理多种教学要素的创造性劳动。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的规定,确定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安排师生活动形式及活动程序。任何一位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教什么内容和用什么手段、方法来教的问题,都要将它们进行一番组合处理。教学结构的设计就是将这种“组合处理”明确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学结构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1提供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反映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客观上为我们的教学顺序安排提供了依据。明确清晰的知识结构不仅可使知识体系完整、系统,使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更为直观,而且也能较容易地鉴别出重难点的内容,为确定教学策略、安排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确定师生活动方式
师生活动方式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自扮演的角色,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及双方应遵循的活动规则等。从师生之间的关系看,主要有三种方式。(1)以教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核。乙,是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教学信息的提供者。班级授课方式是其典型代表。(2)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高度分散型,学生个人是整个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资源均要为学生的活动而服务,教师起指导或顾问的作用。个别化学习方式是其典型代表。(3)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又显示学生主体地位的协调型,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均能发挥积极作用。从某种角度看,小组学习是其典型代表。
3安排教学步骤
安排教学步骤就是对教学活动的程序或顺序进行编排。教学是由一系列独特、有序的活动组成的,是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展开其教学环节的。在教学中对先进行什么活动后做什么活动要做合理的安排,不同的活动步骤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多一个步骤或少一个步骤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步骤的安排有的是按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有的是按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的是按教学任务的特殊要求等进行的。
4选择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
无论师生以何种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无论教学活动存在何种程序或步骤,都要有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做为其支持系统。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对教学活动的支持系统进行选择。每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长或优点,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如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任务的性质、教学活动的形式等加以选择和组合。必须注意的是: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和教学方法,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做具体的分析和选择。
5创设学生参与教学的各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