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30909200000036

第36章 课堂教学设计评价与反思(3)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出现了众多困惑: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提高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怎样提问?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如何协调?如何进行反思?教师如何适时地接过学生“抛过来的球”?凡此种种,不一而是。这些问题是教师实实在在的困惑,但自己又无力解决。此时大家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理论离自己那么近,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此时,迫切需要理论武装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全园各教研组开展的理论学习中,借书、上网查资料成了教师们的主动行为,大家学得快,理解得也透。理论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发挥得最充分,而且,理论与实践在这个时候也结合得最紧密。这样一来,理论就成了教师自己的理论,因为有她们自己经验的支撑!

3、教学反思成就每位教师成为勤于笔耕的总结者

我园自开展教学反思后,取消了以往的教育教学笔记和保教笔记,以减轻教师的案头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反思记录,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们结合主题教学中的某个片段或一个主题进行反思,对发现的问题、自己的感受感想记录下来,保持与自我对话,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在记述中理出问题的头绪,在思考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自我反思的经常化、系统化。“教研园地”的“反思与体会”一栏更是为教师们的经验与困惑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4、教学反思使每一位参与者成为合作的伙伴

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实践证明,教师在反思的时候最容易得到的帮助是来自其他师长们都参与的教学教研活动。因为自我记录的反思是单纯的内省反思,通常难以深入,但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行动研究开展交流性的反思活动,会使教学者思路更清晰明确,而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教师更深入的反思。每位教师都渴望成长,更渴望理解,因为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的首先是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希望别人能和自己真诚交流,在此基础上分析研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集体的帮助下,教师们能更快的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管理者与实践者在一起,集思广益,形成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使反思更加全面和深入。

教师的合作将成为教师个人成长的良好环境,传统的教师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封闭色彩,教师间缺少交流与合作,这使得教师的生长往往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独立奋斗的艰难状态中,现代知识观表明:知识是在合作中与分享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教师的成长必须在一种开放的、对话的教师团体中得以实现。

反思要思在点上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帐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哪些内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呢?我们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找到“反思点”。

反思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个细小的片段。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更不容忽视,值得教师钻研和突破。教师审视自己就要关注教学细节。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枯燥无味,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否则,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就会在教师的经意和不经意中流失。有这样一个案例:

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师:我举个例子,1小时等于多少米?

(学生笑)

生2:时间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它们是不能相等的。

师:(对着生2)你说得真好。(对着生1)你理解了吗?

生1:茫然地点点头。

……

该例中生1真的理解了吗?教师在教学中好像处理得很机警、很幽默、很妥当,可是仔细回味一下,觉得似乎有些不足。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经过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当时该教师是以水作为认识 1毫升的物质。1毫升的水实际上就是1克,虽然毫升与克是计量物质不同特性的计量单位,但是,不同的计量单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体积(容积)与质量更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教师在生1的问题上稍加修改,变为“1毫升的水等于多少克?”学生就一目了然了。对具体的物质而言,就有答案了。如:1毫升的油等于多少克? 1毫升的酒等于多少克?1毫升的水银等于多少克?……这样既让学生区别毫升与克是表示物质的不同的属性,又让学生明确了毫升与克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再设计一个这样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取100毫升的水,100毫升的油,或者100毫升的其他液体,分别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再算出1毫升的该种液体是多少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然明白毫升与克是不同的计量单位,而且还明白不同的液体1毫升的质量是不同的。这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

因此,教学需要审视。审视需要关注细节,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这样,才能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使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篇教学反思案例:

《好书大家看》教学反思

作者:哈尔滨市团结小学校李杨本节课的教学我意在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能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交流分享、感受生活成果。能以文明有礼貌的方式和同学交往。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活动一: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我采取让学生用四种方法来介绍自己喜欢看的书,培养了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讲一讲”的表现形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

活动二:好书大家看

1、分学习小组交流图书:老师抓住机会表扬借书活动中互助友爱的学生、有礼貌的同学。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借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怎样借书

(1)找两位学生来前面给大家表演借书的情景。

(2)说一说:他们表现的怎么样?。

(3)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借书,总结运用的礼貌用语。

活动三:给书分类,办图书角。

(1)让学生简单给书分类。

(2)让学生把书自愿摆到前面来。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读书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快乐,表现出与书籍、知识的喜爱与亲近。通过一些实验活动探究与图书有关的知识,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表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教师在准备这一课时注重了设计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验中不知不觉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这些环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秋天的果实》反思作者:华山小学 王珧

本节课的设计,我抓住学生们好奇心强、喜欢游戏的心理,合理选择教学主题,赋予活动探究性,给学生留下体验和想象的空间。这节课我并不是上课,而是带着学生一起感知。

先带领学生通过“闻、尝、摸、猜”等活动来认识、了解秋天的果实:课前,我让学生先去搜集秋天成熟的果实,在课上借助对果实已有的经验先进行介绍,再通过活动让他们摸、看、闻,进一步感知果实的特征,“猜一猜”这一活动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清楚描述果实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果实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和探究能力。最后使全体同学产生共鸣,珍爱劳动成果。

自始至终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既运用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构建了新知。最后的归纳、引导,又给他一个提升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又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

我们再来看一个不成功的案例的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目标的这是陈玉荣老师的《目标定位要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起点》

今天听了专家们的精彩发言,感触颇深。其中,我对老师们提到的在公开课上为了追求某种效应,课时目标不清,缺乏课时观这一点深有体会。记得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我也犯了这样的错误。

一次,我要上一堂展示课,便选择了《四个太阳》。为了上好《四个太阳》我去搜集好多材料来帮助自己完善教学设计。可能是“展示”的心理过强的原因,尽量使自己的课堂容量增大,教学方法不同于常态教学。一堂课下来,每个环节都匆匆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好,使学生各种能力没有增量,没有发展。究其原因是教学时缺乏课时观,目标定位没能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起点。

我在《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中,教生字像第二课时,拿几张词语卡片随机一闪一读,就过去了,导致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牢固。说起这个还有一个自己挺幼稚的想法。原先设计中教生字词也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落实字音,交流识字方法来落实字形。但后来听了几节课,基本上是在分散在说话、朗读中学习生字的,并没有对生字进行重点指导和教学,又回忆起有位特级教师老师曾上过一堂《从现在开始》,教生字也是随机反复出现的词条来识记生字的。所以担心自己这样教学生字太死板,低效率。于是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让学生学习生字词了。为了要“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在没有落实好生字词的情况下马上让学生读课文,那当然是读起来生硬,听起来不通畅。而我也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真实学情,更多地关注自己头脑中的教案,在学生不能读通句子时,还硬要让学生读出感情。这怎能不牵强呢?又有什么效果可言呢?在学生朗读没有增量的情况下,还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往下学。结果读了全篇课文,一段都没能落实好,只做了个表面文章。

我想,如果在课堂上能明确课时目标,目标定位能以学生的真实水平做起点,能顺学而教,做到随机应变,能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将是另一种情况。初读时,当学生读不通句子时,就应该把句子读通顺了,可以范读甚至跟读。学习一段课文时,读不好就不能轻易放过,而要通过反复指导直到达到预设的目标。我们要树立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是吗,课堂教学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

教师要通过反思,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下面我们来看看许敬清老师(来自费尔教育)的《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第一组课文编入了一组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紧扣第一单元主题,在语文园地一中编入了以《介绍家乡景物》为主题的一次口语交际训练和作文训练。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以介绍家乡景物为交际内容,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课前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布置学生观察了一处身边的景物。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开课时我以一位旅游公司的同学要求老师推荐几名优秀小导游代表宜昌市参加省优秀小导游竞赛,就以“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为题在全班展开选拔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为了让本次口语交际课与作文教学衔接,让学生有好的介绍效果,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后我出示了五条介绍要求:

1、这处景物在什么地方?

2、介绍出景物的特点。

3、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

4、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感情。

5、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后,教室里举手要求表达的学生并没有如我预期的哪样纷纷举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学生有困难,我又提示学生可将景点里自己想介绍的具体景物列成提纲以便介绍。学生们都去思索提纲,好半天没想好的样子。一节课在沉闷与学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时间。此后匆匆的分小组交流、派代表介绍,草草收场。

课后与组内教师反思失败的原因一是过分重视与作文衔接,忽视了口语交际的课型特点。忽视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二是一口气提出了作文的五点要求,忽视了学生年段特点,要求学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语交际的要求。老师贪多求全,反而挡住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学生由于无法同时满足种种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主,这一思想同样运用贯穿于口语交际教学之中,学生能说一段话,能针对五项要求在一段话中体现一项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这节失败的口语交际课提示我们,教师应时刻将学生年段特点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要求。将教材中的种种要求想出具体的办法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对学生的要求。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在创设宽松交际氛围同时,更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说话材料,即让学生有具体的说话内容,知道按怎样的顺序说,有哪些具体的词汇和方式(如拟人、比喻、数字说明等)去说清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自由、有话可说、知道如何说的交际平台。在扎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

教师要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才能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反思成功的教学案例

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反思自己成功的教学案例,如《燕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这一节中还有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

生认真默读课文)

师:请读读第二句。

(生仔细读第二句。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

师:说说理由。

生:我查了字典,“痕”表示颜色很淡。说明电线颜色很淡。

生:我有补充,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所以……

(生一时语塞)

师:体会很好。但是意思还没表达完。再用心读读课文,看看插图,你一定会说完整的。

生看书沉思,其他同学也在思考,有的已经举起了手。但老师仍在等待他。过了一会儿,生终于举手了)

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

师:体会得真精彩,如果郑振铎先生在世,一定认你为知音。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精妙和韵味。

【教学反思】